美丽乡村如何留住美丽乡愁
——陕西古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浅思

2016-09-03 08:52何蓉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古村落乡愁城镇化

文|何蓉

商洛柞水县东甘沟新村

商洛商南县后湾村全景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道出了两岸同胞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情怀。

乡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新华微评说:“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

乡愁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文化认同的情感投射,故国之思,家园之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是当今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城市吞噬,尤其是历史厚重的古村落,已看不到历史的痕迹。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和谐发展?如何用我们的坚守和智慧留住美丽乡愁?

商洛柞水县东甘沟现代民居

美丽乡村建设捡拾起美丽乡愁

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四大皆空”的农村无可奈何地走向凋敝。“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社会学家李培林用感性的文字纪念这些消失了的村庄。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是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陕西省在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之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计划到2016年实现全省村庄规划的全覆盖,确保农村留守人口安居乐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形成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为引领,生活条件良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一般村庄为主体的良机村庄体系。

农村与城市,是两种社会文明的对照。当人们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惊呼农村的衰败消亡时,也迎来了城市反哺农村、支援农村的契机:无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重建、还是科技、资本推动下的现代农耕生活,抑或是古村落里传统文化的再生,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平衡,以守住乡村不再消失的底线,在农村的人和业盛中,实现美丽乡村的重生必然途径。

这一点在入选农业部全国美丽乡村试点的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得到深刻印证。这个普通的陕南村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素质等一系列的措施,打造生态万湾,建设乐活家园,一改八年前的贫瘠落后,成为全国文明村、省旅游首期示范村。

作为商洛美丽乡村试点,万湾村争取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和物资,对2.41公里的环村大道进行升级改造,修建了四条3.4公里村内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0%。两千多米的栏杆和竹篱笆墙沿着道路向山上蜿蜒,12000多株风景树站立路旁,188杆路灯守护夜晚的乡村。村上310户人的饮水问题也得到解决。同时,气象站、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大幅的LED显示屏、内容丰富的文化墙,都成为万湾村文化活力的聚集地。

山绿、水清、房新、路宽、村富、人和,万湾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陕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也展开了一幅“美丽乡愁”的美好画卷。

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传统城镇化大潮中我国古村落快速消亡的现状。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陕西省历史文化悠久,传统古村落分布较为分散,而且大多分布在历史上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如关中西北部山区,陕南山区,陕北的黄河沿线及历史上的大漠边陲。据调查,陕北地区的古村落多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处,其中榆林10处,延安7处;陕南地区的古村落汇集了大江南北的各式建筑特色,保存较好的约有14处;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帝王文化的所在,但目前这里的古村落只剩下了12个,其中多数还是在渭北地区。

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一村,进入村子没多远,就有一道坍塌了的石墙碎块挡在路上,旁边半道墙的缝隙里夯了不少小石块。在重点保护院落其中的一处“武魁状元家”,门侧的“武魁状元旗杆”已倒,门口两尊石狮子早已损毁,院内散落着砌墙的碎石块,只有立在院中的照壁还能看出当年的华美。

耀州区东北部旱塬上的孙塬村,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里,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有关孙思邈的文化古迹遗址。村民说,“前些年古村城墙的城门还在,时间长了,人们不重视,现在也不见了。”上世纪80年代起,孙塬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让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但也让孙塬村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

岁月消逝不断,陕西像贺一村、孙塬村这样正在消失或遭到破坏的古村落还有很多,保护古村落延续陕西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留住美丽乡愁:发展与保护共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诗意的表达,更是民意的体现。莫让乡愁变乡痛,当务之急是要把保护古村落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进行统筹整合、一体规划。

首先,留住乡愁就得留住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农村文化较城市落后,主要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当下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要义就是弥合城乡发展鸿沟,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乡土文化而言,既要按照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来确定文化供应的内容,在“送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因地制宜“种文化”,也要大力挖掘和传承积淀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发展中,就应该提炼乡土文化,尊重乡野环境,从自然中选材、选型和设计,尽量保留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痕迹巧妙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同时,应该从村民需求出发,让乡民真正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回归乡村文化,保持乡民生活与生产的本真性。

文化的生成和传承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因此,农村要留住乡愁,不仅有待于各级政府在人、财、物的长期投入和规范建设,更需要我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的发掘和弘扬。

其次,留住乡愁就得留住故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差距也日益明显,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由此也来了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很多人为了生存背景离乡,走进大城市,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现代发展模式将逐渐取代慢生活、人情化的乡村传统,乡村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嬗变当中。故乡已经不适宜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发展。就像我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发出的感慨,我心想建设故乡,但故乡已不需要我了。欣喜的是,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的实施,让经济落后的乡村重点加强经济建设,地区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用背景离乡了,“人”的城镇化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实效。

再次,留住乡愁就得留住美丽。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留住故乡的美。有人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美丽乡村,不再是急功近利地进行水泥和砖块的堆砌,注重的是生态,是传承,是和谐。这三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包容的发展。生态建设,既要有“山水脉络”的传承,又要“天人合一”的和谐;传承文明,既要“顺应自然”的生态传承,又要“记得住乡愁”的文化传承;和谐发展,包括了人、自然、文化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坚持沿着这样的道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在想念故乡时,一定不会再有迷失和无奈,有的全是“美丽乡愁”。

如今“留住乡愁”已成为陕西建设美丽乡村和古村落发展的共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成为城乡建设的共同愿景,越来越多的陕西人意识到,天然的山水、传统的街区、独特的民居、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既是一城一地的鲜明标示,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对古村落的研究,吸取其在村落选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挖掘和传承其丰富内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古村落传统聚落、山水景观的保护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汉中镇巴县杨家河镇田园风光

猜你喜欢
古村落乡愁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回头一望是乡愁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