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俊毅 曹文静 张洪海 徐蕊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茶园病虫害,保证茶叶高产稳产,保护茶园的生态平衡,使茶园良性循环,减少生产成本,提出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本文在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高庄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标准园,通过对生物农药(苦参碱、短稳杆菌)防治茶树虫害防效试验,以及利用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色板等诱控茶树害虫示范,得出:对茶树害虫的诱捕可以减少虫口基数,从而减少用药。表明了绿色防控对于实现茶叶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茶树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茶园;病虫害;生物农药;诱控;虫口基数
从公元前1000年,荷马硫磺熏蒸驱虫开始,化学试剂在驱虫杀虫中逐渐起作用。而后随着天然杀虫剂有效成分的合成,化学农药在农业上的运用飞速发展。但是,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根据各种问题,提出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即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作用,既保护农作物生产,又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延缓病虫抗药性,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随着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防治对象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效大大降低,同时有部分农药水溶解性较高,对于属于饮料的茶叶来说,存在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是中国大部分茶园发生的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为害,干扰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茶尺蠖幼虫食叶,暴发时可将成片茶园食成光杆,致茶叶减产60%以上,还严重影响成茶品质。茶尺蠖是茶园中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连叶脉也吃光,造成秃枝,致使树势衰弱,甚至死亡。80年代以来,人们对茶尺蠖的生态学、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以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丘陵茶园为对象,在试验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成虫、黄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等防控设施,并对生物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效果进行试验,旨在为有机茶园的害虫防治寻找防治新技术。
1 试验地概况
茶园位于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地处茅山东麓,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光照较足,适合农业和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全镇有茶园966.7hm2,年产值2420多万元;为江苏省名茶生产基地之一,特产雀舌、青峰、毛峰等6种绿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防治农药:清源保(0.6%苦参碱)、短稳杆菌。
2.2 试验方法
2.2.1 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调查。(1)茶尺蠖田间幼虫调查。4~10月每7天采用平行跳跃式取点法调查1次试验地幼虫情况,每点取1 m长茶行,调查茶蓬面上的茶尺蠖幼虫数量,分龄记录,共查30个点,幼龄高峰时间段增加调查频次,定期观察杀虫灯诱杀成虫情况。(2)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调查。4~10月每7天用5点取样法调查1次试验地百叶虫数,每样点调查100张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若虫高峰期增加调查频次。
2.2.2 施药。每个小区面积50m2,8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施药,每桶水重15 kg,按每1hm2茶园喷施900kg水计算配制喷施药液,尽量使每个小区施药均匀。茶尺蠖施药时期在2龄幼虫高峰期进行,假眼小绿叶蝉施药时期在若虫高峰期进行。
2.2.3 茶尺蠖调查和药效计算方法。参考GB/T17980.55-2004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5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茶尺蠖、茶毛虫规定执行。每小区固定标记2个样点,每个样点选取1m2面积的有虫茶蓬面,用药后1、3、7、14天调查蓬面上的活幼虫数。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一处理后虫口数量),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2.4 小绿叶蝉调查和药效计算方法。严格按照GB/T17980.56-2004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规定执行。晴天晨露未干时、阴天全天均可进行调查。每小区在用药后1、3、7、14天随机抽查1 00片嫩叶上的若虫数。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量)/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太阳能杀虫灯调查结果
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采用光、波、色等诱杀害虫的物理防治方法。通过本次园艺作物(茶)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太阳能杀虫灯杀虫广谱,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虫类。每盏太阳能杀虫灯能“守卫”2.67hm2左右田地,2盏灯一晚最多能杀灭害虫成虫500g以上,控害成虫量达60%以上,在有机茶园中主要诱杀茶尺蠖和茶夜蛾,且效果较明显,杀虫量较大,最大量分别占所杀虫量20.3%和25.1%。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有所降低作用,但效果不是太明显。
3.2 信息素诱捕调查结果
在信息素处理区内每种害虫在发生期随机选择3个诱捕器,每5天定期观察记载1次各诱捕器的诱虫数,记录调查结果。
从表1可知,在茶园中虫害发生期,第10天时害虫诱捕数量调查时基本上达到诱集量顶峰,是诱集量速度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之后诱捕虫量减少。蓝板上蓟马数量上且虫数基本没发生变化,说明茶园中蓟马数量非常少。茶夜蛾、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诱捕量较大,因此需重点防治。
3.3 防效调查结果
在绿色防控试验区内害虫发生期,晴天晨露未干时或者阴天全天,处理前调查虫口基数,处理后每5天定期调查1次虫数,分别记录调查结果并统计分析,从而计算防效。
防治效果(%)=(1-处理区平均虫量,对照区平均虫量)×100
从表2可知,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园中2015年2种主要害虫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在信息素处理区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4.12%和91.11%,在常规处理区防效最高分别为76.47%和73.33%。在茶尺蠖防治上信息素处理区防效比常规处理区高14%~18%,在假眼小绿叶蝉防治上信息素处理区防效比常规处理区高7%~38%。由此可见信息素诱捕降低了害虫虫口基数,在虫害发生期,信息素处理区防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根据田间农事管理,信息素处理区比常规防治区少治虫1次,因此本次信息素绿色防控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降低了农药成本,农药使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收稿:2016-03-10)
现代园艺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