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桥+杨晓
《欧阳海》销量达数百万
许全群在北京长大。家里没有从事艺术职业的人,但他从小就对画画很感兴趣。开始只是课本上恶作剧般的涂抹,之后专注画画以致忘我的状态。
对于许全群画画,一开始家人反对,认为靠画画怎么养得起自己,但家人没有阻止他考艺术院校。
他考取了北京艺术学院附中,在那里接受专业教育。1962年许全群毕业,开始专业艺术工作。
70年代,许全群创作了著名的连环画作品《欧阳海》。为了画好《欧阳海》,许全群去欧阳海所在部队体验生活达一个月,所有场景都实地素描,如实呈现环境。他还到欧阳海的老家跟他的父亲了解欧阳海的成长经历。这部连环画极为畅销,印数达几百万。
“那个时代宣传英雄,学习英雄,创作是政治任务,时代的需要。”许全群回忆当年颇为感慨。除了比较独立地创作《欧阳海》,他还参与了《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连环画的创作团队。
这些连环画书是一代代中国儿童的美好记忆。如今,在kindle书库中,人们仍然可以买到这些制作成电子版的连环画书。
改革开放实现财务自由
80年代以后,艺术创作环境开始变得相对自由。除了工作以外,专业画家可以有时间画自己喜欢的画。在科班,许全群并不是学习画连环画的,而是学习专业的素描、油画和中国画。他追随着兴趣重新开始画油画和水粉画,但作为中国人,他更喜欢中国画。
有人会觉得,现在中国画作品往往一拍卖就是天价,但在80年代,许全群的转型全凭对艺术的热爱而非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在80年代,连环画的稿费比中国画高,连环画家一年可以拿到两三万元的稿费,而中国画画家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元。
到80年代末期,日本、新加坡等地开始邀请许全群参加画展。这使得他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有了名气。在泰国,先是两幅画卖了100多万泰铢,后受邀在曼谷希尔顿酒店举办个人画展,在当地引起轰动。这个画展的影响波及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画廊到北京来与许全群谈,当时正值出国热,他与这家画廊签约成为职业画家,并在东南亚生活了十多年。
潜心研究中西合璧画风
与同时期在美国纽约的中国艺术家相比,许全群在去马来西亚之前就已经财务自由,在马来西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是艺术家的生活,相对来说高端一点,因为是和顶级画廊签约的,首先闲置别墅给我一栋,生活无忧也不会闷,每年还有几十万元的薪金。”他说。宽松的环境在物质上保证了许全群对艺术的不断探索。许全群从此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云游。不仅画了颇受好评的南洋钟楼,还为了画中国的水乡和雪景在国内各地采风。
2000年以后,到了退休年龄的许全群将生活重心逐渐放回到北京。但对于艺术的探索,许全群从未停歇。“我认为画家应该永远不停地探索。我比较欣赏吴冠中,他不停探索和改变自己,这是艺术的精髓,画家是要创造的。”他说。
许全群认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不敢说是惟一的一条路,但敢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他认为,自“西学东渐”以来,谁也排除不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徐悲鸿,他画的马不是中国画法,已经有很好的明暗和造型,但离不开笔墨纸砚这些中国的工具。他的马并不是写实的,而是奔起来的,这符合中国画的创作规律——意在笔先,即画的是心中的画——中西合璧。”
过些日子,许全群就要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顶级豪宅紫辰院中。他将潜心研画,沿着中西合璧的道路继续探索。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许全群
画画一靠天分二靠执着
Q:您以前画的连环画和现在的中国画作品之间是个什么样的比较关系?
A:我在人美的创作室是职业画家,那个时代需要我们完成一些政治任务,就是用你的绘画技能为当时特有的情况服务,宣传英雄、学习英雄,教育下一代,宣传正能量。连环画需要很高的绘画技能,既有造型能力,也要有整体布局构图能力。80年代以后,创作环境开始变得相对自由,而且除了工作以外,专业画家可以有时间画自己喜欢的画。那时我们就很喜欢中国画,我也画过油画、水粉画,但作为中国人,我更喜欢中国画。
连环画的稿费甚至比中国画高,80年代连环画家一年可以拿到两三万元,但中国画家也就是几千块而已,大概十块钱一张画。所以是对艺术的爱好和执着追求,我才转到中国画,这无关经济利益。八九十年代和我同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画家都是因对艺术的热爱才转型画中国画的。
心有杂念画不成画
Q:那您鼓励您的孩子或是孙辈画画吗?
A:没有,因为这和我的主张相反。我觉得绘画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你单纯培养是培养不出来的。我就没人培养,我是在家里一路反对之中画画的。后来考艺术院校,一下就录取了,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为了赚钱去画画的就根本别画。
Q:您说的可能和现实不是特别搭,因为现在年轻人可能很重视物质,且必须重视吧?
A:这无可厚非,因为要生活,没有办法。我觉得一个真正的画家是自发的、自愿的,或本身就具有这方面的天资,画画是需要天资的,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画家。现在有很多人来找我教画画,我首先都问爱好不爱好,如果说是考学,我说那你别画了。画画这种爱好,就是内心与生俱来的。但硬着头皮画,肯定画不好,因为没有灵气。
画家需要不断创新
Q:您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有何见解?
A:中国绘画的元素是线条比较重要;西方则是线、面、光影、色彩、构图全有,当代画家没有一个能排除这些西方绘画元素。现在包括绘画材料也变迁了,原来中国画是砚的,现在很多是化工原料。此外,根据需求工具也在改变。所以中西合璧这个趋势无法改变,只有适应它、研究它,创造个人风格才对。并不是说我们学西方就是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因为中国传统也得进步。
我认为画家应该永远不停地探索。我比较欣赏吴冠中,不停探索、改变自己,这是艺术的精髓。画家是要创造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觉得绘画必须积累几十年,潜心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而且名利要看淡。画家不是说话的“话”,而是画画的“画”,你就好好画画,能走多远走多远,不停创造和探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你的根本。
Q:这与80年代人们对美学的探索有何关系?
A:八九十年代的人因为与时俱进,审美已经有很大改观了。随着改革开放,接触的东西太不同了。艺术这种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会影响的,你会欣赏一些西方的影视作品,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于色彩也是,比如说现在画中国的老山老水、梅兰竹菊,自然看着都不成了,都画了几百年了,而有新的东西进来时,马上就会吸收。年轻一代,尤其吸收得快。
Q:说到现在,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A: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因为我画的画都是风景题材的,所以要研究素材,看看怎么能有更新的想法。我每天都要画画,没有停过,除了下去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是不能缺少的,照片不能代替生活。有些人就是拍个照片,然后一画,这不成。你必须到那个地方感受。比如凤凰古城,有些人没去过画了几个凤凰,我一看就能看出来;再比如徽派,西递、宏村,有些人依据照片画的,一看就不行,因为西递、宏村,你去了才能感受到它的美感,不去是感受不了的。
除了中国的山水,我还画中国城市景观。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城市已经非常壮观了,甚至超过欧美城市。像北京、上海,建筑的参差不齐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美感,很漂亮,值得一画。也是歌颂我们的建设成就,绘画从能量来说也是正能量,但不是刻意追求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