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让良法释放更多善意
本刊编辑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让良法释放更多善意以良法推动善治才能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慈善法草案,并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艰巨努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终于有了一部基本法。慈善法的出台,汇聚了各方智慧,因应了民众诉求,呈现出合国情、接地气、可操作的诸多亮点,为规范个人、社会、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其填补法律制度空白、开启依法治“善”时代的重要作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纵观慈善法的出台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彰显了“开门立法”的法治理念。全国人大在慈善法起草过程中集思广益,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度参与,起草过程既是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法治精神贯穿始终的过程,被公认为是一部符合国情、契合民意、顺应潮流的良法。二是赋予了慈善法极高的权威地位。草案形成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进行了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就修改完善慈善法草案作出了重要指示。同时,慈善法草案是立法法修改以来第一部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律草案,由此确立了慈善法在我国社会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地位,其调整范围更大,也更具普遍意义。
作为我国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既包含了价值层面的引导功能,也有直面问题、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践取向。它将社会参与扶贫济困救灾作为重点,同时把促进教科文卫体和环保事业发展等公益活动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系统规范了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有力地拓展了慈善事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让良法释放更多善意,以良法推动善治,才能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总体看,慈善法对有关慈善的重要制度与事项尽最大可能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而对一些存有分歧的问题采取了授权另行规定的办法。如规定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授权民政部制定规范慈善组织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授权民政部和有关部门制定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等等。应当看到,一部立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慈善问题,慈善法的实施更有待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体制机制。慈善法赋予了各级民政部门主管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能,我们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坚定履行职责,认真学习领会慈善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努力解决好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慈善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要推进治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慈善组织登记上,要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始终,依照法定条件,明确审核内容和审批程序,优化登记流程,明确责任,确保慈善组织设立登记制度落实到位;在慈善组织监管上,要推动慈善组织执行好年度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做好经常性的监管工作和周期性评估工作,促进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在发展慈善信托上,要抓紧制定慈善信托文件备案和信托监察人管理等具体制度,积极开展慈善信托试点工作,努力使这一新型慈善形式得以推广和普及。
要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慈善法的真正落实,需要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需要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慈善组织的发展要求;慈善组织认定办法等配套政策需要尽快出台;慈善税收优惠的落实,需要税法的修订完善;慈善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信托法的相关规定,需要协调衔接;为保证公开募捐行为有序进行,需要制定慈善募捐管理措施 ;为实现慈善效益最大化和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统一,需要科学制定慈善组织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等等。
要充分激发各类慈善主体的活力。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政策扶持、社会褒奖、资金支持、项目优先、政府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鼓励慈善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壮大慈善事业长期发展的经济基础;要规范慈善组织运行,推动慈善组织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发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以完善的决策制度赢得捐赠者和其他参与方的支持,以合理的约束机制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以良好的专业素质保证项目的管理和执行,以可靠的监督制度增进公众的信任;要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大力传播和普及现代慈善观念,培养和提升参与慈善事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联系:cgeditor@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