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特点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2016-08-31 05:09广发银行戴辉
中国商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广发银行 戴辉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特点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广发银行 戴辉

巴塞尔协议III中,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框架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指明了流动性管理方向。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2014年同业业务监管新政出台后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特点;其次,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框架;最后,从实务层面探讨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为推动同业业务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启发。

商业银行 同业业务 流动性风险

同业业务来源于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及流动性管理,近年来,在原本用于流动性管理的同业资金运用中,通过创新加入类信贷业务,加剧了期限结构错配,并异化为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根源。2014年同业业务新政出台后,监管部门有意通过同业专营、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等制度措施要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要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及其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引导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因此,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要从金融市场深化、监管部门引导以及经营实务等多个层面进行推进。本文希望从实务层面为有效防范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提供实践参考。

1 监管新政出台后同业业务新特点

传统的同业业务是金融同业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行为,是支付结算工具、调节金融机构之间资金头寸、缓解流动性紧张的一项传统业务,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受信贷规模限制、资本管理约束和盈利水平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进同业业务创新,推出了花样繁多的业务模式。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不仅降低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而且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带来了潜在冲击。

1.1 资产配置导致流动性不断下降

近年来,同业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同业业务流动性安全成为关乎同业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热点。随着我国经济形势步入新常态,社会融资需求不断下降,商业银行为了继续维持较高利润增长目标,资金使用效率高、盈利空间大、资本消耗低、无拨备要求的同业业务自然受到普遍青睐。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整体呈急剧上升态势,2006年至2015年平均增长9.43%,仅在127号、140号出台的2014年当年出现同业资产同比减少7.26%,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下降1.77%。从结构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直观地显示为:高流动性的资产逐步缩减,通过同业业务创新将业务重心配置到类信贷同业资产,直至表外甚至表表外,流动性比例逐年下降。原本流动性较好的票据资产也转化为票据资管收益权等,并大幅增长。大量的类信贷资产(各种收益权、受益权)被引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高收益、低流动性的同业资产挤压了其他高流动性资产(超额准备、债券)。受资产配置变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不断下降。

1.2 同业业务与理财业务对接

银监会127号、140号文出台之后,之前蓬勃发展的第三方买入返售遭到禁止,商业银行以收益权投资为主,迅速调整为同业投资独占鳌头。以某上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同业监管新规为之正名的投资他行理财产品占比一度高达近90%。2016年6月1日,国内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收到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清理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道类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为防范资金运用风险,要求各保险资管公司清理规范银行存款通道等业务,预计将导致商业银行通过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他行结构性存款进一步萎缩,甚至从此而销声匿迹。同业业务与理财业务相互对接交易,进行监管套利,同时利用期限错配赚取利差,导致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自我循环,规模不断膨胀,挤压和吸收了流动性。具体途径可以是:商业银行找到过桥银行,由其发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以同业自营资金与理财产品对接,形成同业资产。过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所得资金转回来以资管计划名义重新存回该商业银行成为同业存款,从而实现空转,或者通过收益权投资间接实现为客户融资,获得远高于管制利率水平的收入。

1.3 期限错配进一步加剧流动性紧张

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市场情况下,商业银行同业资金涌向为数不多的理财产品必然导致收益率不断下降,为了维持高收益水平只能依托期限错配,极端地使用“出长借短”策略。正常市场环境下,受短端利率约束,收益率曲线不断扁平化,只能进一步依靠期限错配,缺口就这样随着业务扩大不断累积,一旦出现极端情况极易出现流动性安全问题。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使得商业银行需要不时地在货币市场筹措资金来偿还投资者,新旧理财产品交替之际会产生大量的流动性需求。理财产品的对付、回表需求加大了特定阶段货币市场融资需求,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和资管业务规模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流动性紧张。

1.4 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交叉传染

2013年年中的“钱荒”事件将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推到了公众眼前。当年6月,密集发生了两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同业存款到期未还款、农发债罕见流标、人行大额支付系统频繁推迟收盘、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分别创下30%和28% 的历史高位等事件。随着业务交叉和产品复合程度的提高,银行体系对金融同业和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的依赖程度加大,局部流动性紧张可能通过同业链条传导,演变成为系统性危机。2013年6月打响“钱荒”第一枪的两家商业银行当天备付金预案均远高于未还款金额,当天风险事件的实质是交易复核人员的刻意瞒报、漏报同业头寸,是典型的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导致的流行性次生风险。

当前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债务负担较重,盈利和偿债能力下降,信用违约率上升。偿债压力导致实体经济债务融资需求上升,放大了社会流动性需求缺口。债务人大面积违约是形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违约导致类信贷资金被“套牢”,最终商业银行承受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叠加冲击。

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框架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同业业务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次生风险,但由于其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性会产生更直接的冲击,且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因而金融界对其监管标准一直争论不断。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颁布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巴Ⅲ”)建立了适用于国际活跃银行的全球流动性最低标准,其核心内容是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该框架涵盖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各项产品,有助于监管当局全面识别银行短期和长期流动性风险趋势。2011年5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正武将上述两个指标引入中国,与原有的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一同构建了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这对于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并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套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通过适用性调整是完全可以用于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的。

3 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同业业务在拉长业务链的过程当中,也为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设了个难题。另外,许多同业业务已经“创新”至部分或者完全不体现在各方的资产负债表当中,这些违规操作情况都在增加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3.1 专属同业业务的流动性管理监测指标

这里的监测指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一系列的数量工具来监测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据了解,国内商业银行运用了超过25种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概念对同业业务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并运用市场数据来监测同业业务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常用的计量工具: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的原有指标: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同业业务职能和产品界定,由计财部、运营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确定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统计口径与会计核算科目,生成三个同业业务流动性专属指标:同业流动性比例、同业核心负债比例、同业流动性缺口率。

同时,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LCR和NSFR这一短一长两个指标的实质,建立同业业务口径LCR和NSFR。其中,高质量的资产储备只要符合低信用风险和低市场风险、估值简便性和确定性,且低相关性的同业资产,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高级法原则自行确定,例如:超额备付、活期存放同业、票据等;活期账户内资金现金流出可以从因子设置逐步过渡至根据逐个账户性质、历史交易等动态模型测算;ASF可以选用到期日大于或等于1年的同业负债,“稳定的”无到期日的同业负债或者小于1年的同业定期存款等。

3.2 科学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体系

科学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目标就是要求同业业务资产与负债总量基本平衡,经营头寸和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全行流动性管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按照新资本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建立科学、动态、多维度风险限额监控、压力测试与应急预警体系,提高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根据外部市场及本行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对期限错配进行科学管理,防止过度依赖短期同业资金供给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比例:合理使用流动性调控工具,原则上市场特征较强的同业业务可以作为流动性管理的补充工具,错配比例按照调整后基础(Adjusted Basis)计算,各货币折人民币:7天内的错配不超过同业总负债的-10%;1个月内的错配不超过同业总负债的-20%。

同业市场融资能力:总行同业业务部门应注重充分发挥广大分支行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分行结合当地经济及市场环境,透过经常性的询价、报价观察同业市场成本变化,通过多领域的充分合作与沟通,共同提高自身在同业市场的融资能力。同业存款稳定性:为保证我行同业业务有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对同业存款组合结构管理方面,监控下列比率,对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客户集中度:一般情况下,前十大客户同业存款平均余额占总存款不高于40%;建立报告制度对大户存款的变动作紧密的监察;对同业存款客户的分布、存期、定价组合作定期的统计分析,对同业存款波动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保持敏锐的警觉性。

同业资负比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资产负债自求平衡的原则发展同业业务。同业负债少量多余可以作为轧抵备付金,不足可以作为流动性储备。错配限额监控:加强同业隔夜、7天及1个月内短期期限错配限额监控,监管周期为每天、每周及每月,且根据本行情况及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储备限额:考虑到同业业务规模对全行经营、ROA、杠杆率的影响,避免规模过快增长带来的结构性风险,适度提高同业业务相关流动性储备限额。一级储备:活期存放同业;二级储备:定期存放同业;三级储备:票据资产等。

3.3 可行的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日常的监控措施已不能有效处理同业业务流动性危机时,总行同业业务管理部门及司库须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分支行加大同业存款吸收力度,暂停资产业务新增,直至处置存量资产等。警告讯号及应对措施。

表1

3.4 建设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专业系统

商业银行应着手建立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系统,确保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计量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对假设前提和参数定期进行评估,制定或修改假设前提与参数需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

当然,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关于同业流动性风险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此来更好地完善其管理实践,使得商业银行识别、度量、管理流动性风险更加趋于成熟。

[1] 赵越,孙永君,李媛媛.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债券,2014(1).

[2] 庄艳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3] 肖崎,阮健浓.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J].金融论坛,2014(2).

[4] 李捷.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问题与方向[J].银行家,2014(1).

[5]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ds and montitoring [J].Consultative Ducement,2009(12).

F832.2

A

2096-0298(2016)07(b)-099-03

戴辉(1972-),男,山东济南人,管理学博士,广发银行总行金融机构部银行一处处长,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