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岩 邓梦梦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评
周宏岩 邓梦梦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校史文化简要来说是学校历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其深处蕴含着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近年来,学界从校园文化中提取出校史文化这一概念,并把它引入价值观研究之中。目前学界关于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史文化的内涵、校史文化的作用、校史文化培育价值观的具体路径等方面。这一课题要想取得突破,则需从进一步明确校史文化的内涵、创新培育的路径、两者如何有效契合三个方面着手。
校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述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同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他又强调青年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抓好了就是给人生扣对了第一粒扣子。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弄潮儿,正处于青年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任。校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载体,具有育人功能,并蕴含着丰富的校史育人资源,以高校校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界研究的新亮点。
从专著上看,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在高校校史的编撰上。我国各大高校都很重视校史文化的建设,先后出版了一批批极具影响力的校史专著,如《清华大学校史稿》、《北大旧事》、《求是园名家自述(第1辑)》、《最忆是南开》、《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华中师范大学校史(1903-2013)》等等。对校史文化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的专著较少,《透视大学校史文化》是其中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校史与价值观有机结合方面,南开大学走在国内其他高校的前面,出版了《南开“公能”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
从期刊上看,以“校史”、“价值观”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相关的文献共有142篇。文献的具体分布是:1993、1994、1996、1997、2001年各1篇,2002年3篇,2003年1篇,2006年2篇,2007年3篇,2008年6篇,2009年4篇,2010 年7篇,2011年6篇,2012年13篇,2013年12篇,2014年34篇,2015年43篇,加上2016年刚发表的2篇,共计142篇。可以看出校史与价值观研究属于学者们较少关注的课题领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仅有12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课题的后续研究缺乏权威性参考资料。将这些文献进行分时段汇总(表1),可以更清晰地看
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表1 国内校史与价值观相结合研究的文献统计表
由上可知,对于校史与价值观相结合的研究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随着价值观和校史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将越来越多。
学界对校史的研究从1984年原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要求高校编写校史算起,已有三十多年。2000年以前,学者们研究探讨了高校校史的溯源、定位、编研等方面。进入新世纪,学者们提出了“校史文化”这一概念,研究主要围绕着校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功能和载体。
“校史文化”一词首次出现在苏玉海2005年发表的《谈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校史与文化不是任意就可以架构起来的,必须满足一些必备条件,校史文化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李德顺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1],校史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因为校史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符合“人化”的标准;同时校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师生员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化人”的功能。朱谦之把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归结为群体、同类文化和物质载体[2]。校史文化的群体基础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文化基础是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物质载体基础是校史资料、校史馆、校史课程等等。
苏玉海指出,校史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季俊杰在认可这一观点的同时,指出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特色在时间向量上的一维[4]。金雁认为,校史和校史文化是同义词,因为校史本身就具有文化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5]。列平认为校史文化实质是学校师生在独特的校园环境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6]。孙永超指出,校史文化不能同校史划等号,校史文化的重心应落在文化二字上,校史是用来修饰和限定文化的,校史文化是校史与大学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辐射出的历史文化元素,其范围大于校史[7]。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对校史文化的关注实质上是通过对大学历史文化的挖掘来达到德育的目的。虽然学者们在界定“校史文化”时会提及“校史”,并对两者作出一定的区分,但是观点不一,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一)校史文化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资源
孙永玉认为我国高校的办学历程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高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说是创业史、育人史、报国史、精神史等交织、融汇的结合体,因此,高校开展校史教育可以敦促全体师生铭记历史,树立爱校荣校的观念,进而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8]。曾湘衡把校史资源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校发展壮大所包含的德育资源,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是高校内部环境中多种精神的汇集,如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科学精神和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等,这正是资源学意义上的德育资源。”[9]
我国大多数高校成立于建国前后,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一些学校借助于大学校庆的契机,在校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校史资源,提炼校史“文化基因”,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生动和颇具说服力的素材。
(二)校史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学者们对校史的功能已达成初步共识,认为校史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使命[10]。关于校史文化的功能,李世珍、王虹英认为校史文化具有隐性的育人功能,表现在校史的过程育人、传播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方面[11]。陈东宝认为,高校校史具有教化育人、传承和移植历史文化、凝聚激励师生的功能[12]。李磊认为,校史具有榜样传承、凝聚激励、规范约束、陶冶熏陶的功能[13]。关于校史的优势,有学者认为校史兼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三原则[14]。有学者认为校史教育遵循德育认知规律;具有事论结合的优势;具有鲜明的“首因效应”①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具有示范和参与的功效[15]。有学者认为校史教育在价值认同层面功效显著,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校史教育具有客观性,说服力和带入感较强,教育效果具有稳定性[16]。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史馆建设和校史课程开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内一批知名高校如北大、清华、武大、复旦、浙大、南开、川大、厦大等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史馆,并对外界开放。校史馆在学校历史承载、大学精神弘扬、办学成就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一些高校例如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在校史资源日趋丰富之后开设了校史选修课,加深了学生对本校校史的了解。
校史文化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校史文化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可行性,校史馆的建立和校史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校史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具有开放性,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思潮在这里集聚,相互影响,并发生碰撞、冲突和融合。置身于校园中,这些因素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使其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个稳定、向上的环境,校史文化弘扬的是大学精神和大学传统,高校利用校史书籍、校史课程、校史馆等方式来进行校史文化的推广,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广大师生的情操。
在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影响和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混乱时,校史文化能为大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文化防线和文化屏障。依托校史文化开展校史教育,教育内容比较新颖,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同时校史文化满足三贴近的原则,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明确提出之前,学者们对路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校史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他们一致认为,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是实现育人目的的有效保障。加强校史文化建设主要包含挖掘校史资源、校史馆建设、校史课程、校史教育景观以及围绕着这些进行的一些活动等等。这对从校史文化角度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校史文化路径方面,学者们延续了校史文化作用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校史资源的整合、校史载体的开拓、校史教育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展开。在校史资源的整合方面,何建中主张,在研究机构设置上,把校史研究室与档案馆合并;在内容上,校史校情的内容要渗透到德育研究之中[17]。武琼、孙炳芳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利用校史资源,即把优秀的成果、学校的规诫、校友的事迹、崇高的精神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物质载体、行为标尺、生动素材、遵循的主线[18]。在校史载体开拓方面,宫俐认为要以校史搭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从校史馆、亲历者、典型事件三类“乡土教材”构建物质载体和以大学精神构建精神载体[19]。校史书籍、校史馆、校史课程、校史主题活动等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着力点,其中校史馆是着墨最多的。在校史教育机制建设方面,学者们从入学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武琼、陈明长、杜丽华认为应该将校史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中,通过选拔和培训学生成为校史馆志愿讲解员、开设校史文化选修课,来建设长效的校史教育机制[20]。
通过对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其研究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这些研究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校史文化的内涵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对大学校史文化的研究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不足,没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联系;校史文化的研究与利用缺乏创新,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明确校史文化的内涵
虽然学界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已三十多年,前期研究的关注点是“校史”,后来才转移到“校史文化”,但学者们把校史、校史资源、校史文化等同起来,对这些概念的区分不够,使读者容易混淆概念。同时校史文化依然停留在校园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学者们往往笼统地用 “全校师生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来概括校史文化。对校史文化作出清晰的界定,是学界进行深入研究应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需要开拓和创新
学界对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校史书籍的编撰推广、校史馆的建设、校史课程的开设等方面,不能否认这些途径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如果学界对路径的探讨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校史文化作用于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下去。学界应把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引入到这一主题研究之中,在有效融合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途径。
(三)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契合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关于校史与价值观相契合的探究较少。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一些重点高校对校史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和具体,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不仅由本校的师生进行研究,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出现了校史文化研究的兴盛;而一些地方性院校认为校史文化不过是校园文化的同义反复,对校史的研究没有多大的兴趣,缺乏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这就决定了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由于前期准备较足,在转变思维,利用校史文化所采取的行动及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反之亦然。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学者们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重心应放在,如何有效做到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1]李德顺.简论文化及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6):p217~230.
[2]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4~5.
[3]苏玉海.谈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6):p58~61.
[4]季俊杰.我国大学文化特色的三维结构与建设方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p120~124.
[5]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6]列平.透视大学校史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p2.
[7]孙永超.大学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4.
[8][14]孙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p64~65.
[9]曾湘衡.资源学视野下高校校史教育的价值及开发[J].学校管理,2015(8):p214.
[10]朱之平,张淑锵.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一个校史研究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2011(4):p196~199.
[11]李世珍,王虹英.发挥校史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0(12):p32~34.
[12]陈东宝.高校校史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李磊.校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p179~180.
[15]李昌祖,郑苏法.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J].思想教育研究,2010(6):p86~89.
[16]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3):p52~55.
[17]何建中.运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6):p35~38.
[18]武琼,孙炳芳.优秀校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源流[J].高教学刊,2015(18):p247~248.
[19]宫俐.以校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赤子(上中旬),2015(7):p66~67.
[20]武琼,陈明长,杜丽华.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中的价值和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p102~106.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
Zhou Hongyan Deng Mengmeng
(College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Briefly speaking,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 i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school.It contains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university,and it is a special form of university culture.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extracted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 from the campus culture,and put it in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udy.At present,the study o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 in academic circles of history culture, mainly has concentrated i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history,the function and the path,etc.In order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we shoul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path,and how to make them effectively fit with each other.
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review
G641
A
1671-6639(2016)02-0087-04
2016-03-13
本文为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第十三期党建课题“校史文化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起效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
周宏岩(1966-),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邓梦梦(1992-),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