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科普驱动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2016-08-29 09:49卓丽洪董全超
中国科技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驱动力省份指标体系

卓丽洪,李 群,王 宾,董全超,4

(1.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4.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北京 100045)



中国地区科普驱动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卓丽洪1,李群2,王宾3,董全超2,4

(1.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4.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北京100045)

本文首次构建了以地区重视程度衡量科普软约束和以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设施、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为主的硬约束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运算得出2013年中国31省份(港、澳、台除外)的地区科普驱动力。结果表明:2013年驱动各省份的科普因素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更能借助于科普资源推进科普工作,绝大多数驱动因素效果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借助科普资源的驱动效应相对较弱。

科普;驱动力;牛顿第二定律

1 引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以来,中国科普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科协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6.20%。而科普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990—2007年也达到了0.11%,科普的投入产出比为1:5.88[1]。目前,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 “新常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正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科学技术的转化,作为基础性工作的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驱动中国地区科普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各省(市)科普工作现状及未来的潜在增长因素有哪些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地区科普发展前景。

虽然已有不同学者对地区科普的综合水平提出了不同概念(地区科普力度[2]、地区科普能力[3]、科普综合实力[4]等),评价体系中也多数涵盖科普人员、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科普传媒和组织活动五方面。但是,不难看出,现有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用绝对数表征各级指标的方法在评价科普发展趋势上存在缺陷;②各评价体系仅度量了地区科普的综合水平,未明确指出推动地区科普的驱使来源;③现有文献多从科普硬约束(如人员、经费、设施、传媒和活动等)评价,未涉及科普软约束力。由于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投入人、财、物等因素是不够的,还应考虑地区对科普事业的重视程度。

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包含科普软约束力与硬约束力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指标增量刻画科普硬约束力,用以明确科普发展的趋势,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量化处理表示各分项指标对地区科普整体实力的驱动效应;同时,增加地区科普软约束指标——政府重视程度,力求更系统地分析地区科普建设状况,找寻驱动地区科普发展的动力来源。

2 地区科普驱动力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原则

所谓科普驱动力,是指可具体化为推动地区科普事业发展的某一动力来源,其可能源于科普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传媒方式或科普活动等硬约束,也可能来源于科普人员投入、科普经费支出力度等软约束条件。

本文所构建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首先要具备全面性,能够反映地区科普建设现状,既有传统评价的硬约束条件,又包括体现地区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的软约束条件;其次,选取指标应具备客观性,指标尽量避免出现主观评价,利用地区科普量化数据,真实反映地区科普建设状况;第三,指标选取尽量满足易获取性,即能够通过查找相关年鉴得到权威的评价数据,避免出现数据的模糊性。

2.2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地区科普驱动力的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地区科普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该体系中,用地区“科普重视程度驱动力”表征科普驱动软约束,而科普驱动硬约束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表征。

表1 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3 地区科普驱动力实证研究

3.1模型选择

利用年度科普数据评价地区科普建设情况能够较好反映当年科普建设力度[1、4],但不能表现出科普事业发展的动态性,也不能够找到科普事业的驱动力来源。因此,本文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测算科普驱动力,采用增量值反映地区科普建设动态变化,反映地区科普能力建设的动态性,通过计算各因素的增长速度,最终找到驱动地区科普建设的动力来源。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表述: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即:

(1)

诚然,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社会、经济学现象需要满足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即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微观原子。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地区科普驱动力恰是宏观问题。因此,可以将上文提及的各因素应用于式(1),用以表征各因素的驱动力。

3.2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过程

为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权威性,本文对2013年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科普驱动力进行评价,软约束条件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而硬约束条件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普统计2014年版》。则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过程为:

(1)依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各指标驱动力。由式(1)计算各二级指标所对应的驱动力f(t)ij(i=1,2,…,6;j=1,2,…,m;t=2013):

例如,2013年北京市“科普重视程度驱动力”指标中“科普人员占地区人口数比重”的驱动力动量m(2013)11=23.0618,然后,利用式(1)得式(2),其余变量以此类推,得表2。

(2)

注:限于篇幅,部分指标数值省略。

(3)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结果。由上可得各二级指标对应驱动力,则一级指标驱动力可表示为:

(3)

进而可计算一级指标下,地区科普驱动力的评价结果为:Yi=FiWi(i=1,2,…,6)。

此时,Yi代表地区某因素作用下的科普驱动力,该值用于表明本年度该因素对地区科普的驱动效应,而不是用于评价地区科普能力,运算结果有正、负和零三种情况,正值表明某因素对地区科普建设具有正向的驱动影响,而负值则代表该因素在本年度对地区科普建设产生了负向的驱动,零值表示本年度该因素对科普工作不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三步即可得到2013年各省份地区科普驱动力影响值,见表3。

表3 地区科普驱动力运算结果

续表3

4 主要结论

4.1省(市)驱动效应

图1直观显示了东部地区11省份在2013年度的科普驱动来源,图中所列示的凸向外围的点即为本地区科普驱动力较强的影响因素,越靠近中心,表明该省份的驱动力量越弱,也是区别于其他省份的驱动来源。以山东省为例,2013年科普驱动力来源中,“科普活动”“科普人员”和“基础设施”占据了主要地位,表明这三个方面是驱动山东省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1 东部地区各省份科普驱动力

4.2分因素驱动来源

本文构建的地区科普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除包含现有评价体系中的科普硬约束条件外,创新性添加科普软约束条件,对于全面分析地区科普驱动是有必要的。图2、图3分别显示了地区科普软约束驱动和硬约束驱动的省份分布。

在地区科普软约束驱动中,2013年,“科普重视程度驱动力”的平均水平为0.0157,而受该因素驱动最强的五个省份为西藏、宁夏、山东、安徽和云南省,处于最后五位的是陕西、甘肃、广西、福建和吉林。总体而言,地区科普重视程度处于较低水平,驱动科普事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下一阶段应提高对科普工作的认知程度,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科普工作有效进行。

图2 地区科普软约束驱动力

图3则显示了2013年地区科普硬约束驱动因素,其中,“科普人员驱动力”较强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福建、安徽、河南、贵州;“科普经费驱动力”前五位是山东、重庆、北京、河南和云南;“科普设施驱动力”前五位是河南、山东、天津、黑龙江和四川;“科普传媒驱动力”前五位是四川、内蒙古、天津、北京和湖北;“科普活动驱动力”前五位是山东、重庆、北京、江苏和天津。而驱动力较弱的五省份中,“科普人员驱动力”为辽宁、吉林、甘肃、湖南和浙江;“科普经费驱动力”是浙江、福建、四川、甘肃和广西;“基础设施驱动力”是吉林、陕西、河北、北京和福建;“科普传媒驱动力”是吉林、福建、甘肃、湖南和安徽;“科普活动驱动力”是黑龙江、吉林、甘肃、云南和上海。

图3 地区科普硬约束驱动力

4.3地区差异

本文提出的驱动力因素巧妙诠释了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更加方便找寻驱动地区科普工作发展滞后的因素。为了更清晰地得出科普地区驱动差异,本文将表征科普驱动力的一级指标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强、良好和弱,用以衡量地区间的差异;其中,“科普重视程度驱动力”中的指标值大于0.03为驱动力强,在[0,0.03]区间内表示驱动力良好,小于0则为驱动力弱;科普人员驱动力、科普经费驱动力、科普设施驱动力、科普传媒驱动力和科普活动驱动力中的指标值大于100为驱动力强,在[10,100]区间内表示驱动力良好,小于10则为驱动力弱,依此原则得到表4。

表4 各一级指标等级分类及地区分布

续表4

续表4

2013年,“科普重视程度驱动力”处于良好以上的省份中,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普人员驱动力”处于良好以上的省份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比62.5%和66.7%,表明本年度中西部地区科普人员投入较多,有效发挥了其推动科普发展的作用;“科普经费驱动力”较强的为中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相对较弱;“科普设施驱动力”较弱的为西部地区,有近58.3%的省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差距,这就需要西部地区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科普工作开展;“科普传媒驱动力”“科普活动驱动力”驱动较强的为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

[1]郑念,张利梅.科普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J].技术经济,2010,29(12):102-106.

[2]佟贺丰,刘润生,张泽玉.地区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2):54-60.

[3]李婷.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2-17.

[4]张艳,石顺科.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科普研究,2012,7(38):30-36.

(责任编辑沈蓉)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iving Forces

Zhuo Lihong1,Li Qun2,Wang Bin3,Dong Quanchao2,4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2.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3.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China;4.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

This paper build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iving forces including soft constraint and hard constraint.And it estimates the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iving forces in 2013 by 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Force and Acceleration.The result points o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mong provinces,and the eastern region is much better to use the driving forc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a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Driving force;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Force and Acceler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评价研究及其实证分析”(11BTJ01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2014—2018年),北京市科技专项资助项目“开展北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试与评估”。

2015-11-30

卓丽洪(1979-),女,福建莆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编审;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

G322

A

猜你喜欢
驱动力省份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