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评论写作:要采访,还可以讲故事

2016-08-26 12:59束继泉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讲故事

束继泉

"

内容提要 从本文看,《楚天都市报》近来的评论创新,充分考虑了大众在新媒体时代阅读习惯的变化,而且吸收了新媒体优秀的表达手法。这样的评论文章,不管是刊登在报纸上,还是发布在新媒体上,相信都会有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 时评创新 楚天都市 报表现形式 讲故事

写作时评也需要采访?评论还可以讲故事?报纸评论版上还有漫画、微评论等多个品种?这些都可以有。自20lS年初改版以来,《楚天都市报》不断探索时评创新,时评版从内容创作到版面呈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得到广大读者和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创作时评也需做足采访功夫

以往评论员创作时评,大多是关在办公室里完成,或在网上搜索热点新闻,或针对本报已刊发的重点、看点新闻,用大众化观点进行点评式写作。这种评论创作方式,因为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往往被业内同仁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评论缺乏见解,就等于没有灵魂、缺少思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评论创作人员缺乏实践调查有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出来的东西只能人云亦云,以求个四平八稳、不捅篓子。

创作评论怎样才能做到有血有肉、有见解有思想?动笔之前做足采访功夫,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正如炒一盘菜,事先备好诸多佐料,然后分门别类加进去,这样炒出来的菜才有滋味。为避免评论写作闭门造车,我们要求评论员写评论时,需要通过采访充实素材的,要尽可能进行采访。

以2015年5月29日《楚天都市报》评论版刊发的评论《课堂摔手机摔不出教育的未来》为例。该文写作的背景是:武汉市某中学几名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进教室,老师搜出后将4部手机当场摔碎。这个新闻见报后,网络上和社会上各种议论不断,这时评论就应该挺身而出,表达观点,引导舆论。

动笔前,评论员分别采访了当事老师和家长,以及事发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同时通过电话连线随机采访老师、学生、教育专家、律师、心理学家等多方面的代表,既原汁原味呈现各方的观点,又根据多数人的观点提炼出“课堂摔手机摔不出教育的未来”这个主流声音。同时,评论员还撰写了《老师,请息怒》这篇评论员文章,与前面的采访式评论形成呼应。

这个重头评论以半个版的篇幅见报后,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有人打来电话说:“原来评论也可以这么写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专门撰文点评:这种让各方参与讨论共同完成的评论文章,没有空洞的说教,靠原汁原味的呈现启发和引导,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引导力,更好地展现了一家负责任媒体的社会担当。

还比如《女首富最富有的是草根精神》,评论员就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直接采访了“女首富”本人,并从与她的交谈中提炼出评论的观点;《谁给了“野鸡大学”生存的土壤》这篇评论,也是在采访教育部门、相关高校等基础上撰写而成。

采访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面对自己难以驾驭的题材,可以借别人的脑子,不至于让自己说“外行话”。评论员不是万能的写手,面对一些自己无法把握的素材,有时不知如何表达观点时,不妨多请教、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多听听不同人的见解,这样就会通过不同的声音,厘清自己的思路,最终形成评论文章的观点。

二、评论也可通过讲故事吸引人

纸媒“内容为王”时代,评论的内容也依然是读者最看重的因素。《楚天都市报》的评论,力求兼顾读者的热点和看点需求,在服务性、新闻性、可读性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索。评论如何做到可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学会讲故事,而且要讲好故事。

2015年6月,《楚天都市报》评论版曾刊发一篇叫《“悬崖取金”不仅仅是一道考题》的评论,转载率颇高。说的是武汉市招考公务员,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悬崖边上有一块金子,让你开车去拿,你认为离悬崖边多远最好?结果很多考生“中招”,以为是考能力,没想到考的是态度,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如何想最安全的办法去取悬崖边的金子。但也有考生悟出了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其“我会尽量远离悬崖”的回答,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道公务员面试的考题,更是一道大众化的人生考题。诸如“悬崖边的金子”之类的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金子”是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悬崖”则是这个诱惑可能会带来的风险。这个评论通过考生们答题的故事,向读者阐述了“悬崖取金”所包含的哲理——面对诱惑,视而不见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评论的内容,刚好与时下的反腐倡廉大背景相契合,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有一个有关体育大事的评论,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令不少读者印象深刻。2015年6月1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终于完成了中国几代“飞人”突破10秒大关的夙愿。评论《这0.01秒,我们已等了50年》,从1965年的故事讲起,那时中国短跑名宿陈家全曾跑出过10秒整的成绩,50年来众多中国“飞人”一直在为突破10秒大关而艰苦努力。“感谢苏炳添,用0.01秒的微小突破,结束了中国人半个世纪的等待。”评论讲了很多历史性的故事后,用这样一句引人共鸣的话,点燃了很多中国人的自豪感。

还有《“人走茶不凉”是一种官场陋习》《儿女当用孝行证明你妈是你妈》等评论,里面穿插了作者本人经历过的一些故事,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这对传统的说教式评论是一种改良,自然也受到读者的关注与重视。

三、创新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

个体的评论通过采访、讲故事等方式,增加了其关注度与吸引力,那么对于一张都市类报纸的评论版,如何“好马配好鞍”,在呈现方式上求新求变吸引眼球?《楚天都市报》时评版主要在标题、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精心打磨每一篇评论的标题,力求标题“抓人”,避免说教式和口号式标题。《违法犯罪的事也听“领导安排”?》《官员真正的骨气是一身正气》等,让人感知官场生态;《中国奶业不能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等,让人感知行业动态;《酒托的温柔陷阱里为何总有猎物》《雇假孤儿骗善款让“蓝天”失色》等,让人感知生活百态。这些标题的提炼,往往能够直接吸引读者去看内容。

其次,在评论的表现形式上,力求做到多姿多彩。如备受读者喜爱的专栏“画里有话”,每期针对热点新闻和重要事件,在版心刊发一幅相关漫画,旁边配一篇短小精悍、观点犀利的时评。如《天价救护车:是救命还是要命?》《抓错药并非小事》等,均直指问题核心,读者印象颇深。此外,每期开设“微评论”专栏,以“微故事+一句话经典评论”的方式,既增加了评论品种,也丰富了版面内容,还能让读者轻松阅读。偶尔由于版面原因未能安排时,还有读者打电话来“质问”编辑。

表现形式的创新,还体现在写作方式的创新上。如2015年7月6日刊发的《替“婚姻新杀手”写份答辩状》这篇评论文章,就是按照答辩状的公文格式写就的。这篇评论的背景是: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已连续12年呈递增状态。有学者称,在离婚官司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及婚外情。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就更可能成为诱发婚外情的工具,变为婚姻的“新杀手”。

针对专家的观点,网上一片哗然,很多人认为专家的观点有失偏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时评版邀请一名法官时评作者,写了一篇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新颖的评论文章。其开头就很吸引人:“各位朋友,这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们怎么稀里糊涂就成了为西门庆与潘金莲牵线搭桥的王婆子一类的人物了?而且还不由分说就被拖到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上,被指控为现代人婚姻的新杀手。基于这有严重歪曲事实之嫌,故斗胆为自己辩解一番……”落款为“答辩人:委屈的微信、陌陌”。

这样一篇评论的刊发,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阐明了编辑的观点,同时也在这场舆论口水战中,提炼出大多数人的观点。因此,这样的评论文章受到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在评论的内容把关上,力求做到既创新又放心,既求变又善辩。这一方面,主要坚持对本报新闻、本地新闻加强舆论引导。对每一篇评论文章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不该评论的坚决不评论,把握不准的坚持不发声,有纪律规定的绝不“踩红线”,有失偏颇的观点绝不见诸报端。

2016年1月,中央主管部门阅评组在一篇通报文章中,还专门就时评的导向问题,对《楚天都市报》评论版给予了表扬。

猜你喜欢
讲故事
听鬼鸮讲故事
听冬神讲故事
看图讲故事
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看图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