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feixue0219
看似平和而安详的森林,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残酷的竞赛。在地面之上,植物需要不断地长高和扩大叶片面积,以争取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地面之下,植物则伸展着根系,来获得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元素。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生产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
生存不易,辛辛苦苦进行光合作用产出的东西,没道理不自己留着对不对?科学家们也曾这样认为。由于不同植株之间极少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一个传统的、显而易见的观点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或者叫“同化产物”)一旦在植物体内被合成,就不会轻易在不同植株间“易手”——除非脱落或死亡。
然而,瑞士巴塞尔大学和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却向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观点发出了挑战。研究者们发现,植物通过枝叶合成的同化产物,会通过根系在不同植株间发生巨量的转移。换句话说,植物也会通过根系进行“地下交易”,相互交换自身合成的有机物。这一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
这几棵树要的二氧化碳,我承包了
根系埋藏于地下,并不轻易显露真身;而层层的分支,更使得植物的根从数十厘米粗的主根,一路分为直径不足1毫米的细根。要探究有机物在如此纤细而复杂的根系网络中如何转移,看起来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利用一种被称为“开放大气二氧化碳富集”的技术,使用人工提供的二氧化碳对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进行标记,进而追踪了这些有机物的移动途径。
科学家们在瑞士巴塞尔地区的一片混交林中开展的这项实验,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他们选取了5株高度近40米的挪威冷杉为实验对象,通过起重机在每棵树的树冠上布满了能释放二氧化碳的管道。通过精密的电子阀控制和传感器监测,整套FACE系统能将树冠笼罩在一定浓度的“标记用二氧化碳”氛围之中,时间长达5年之久。
这些标记用的二氧化碳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什么区别呢?严格来说,标记用的二氧化碳气体相当“纯净”——纯净到几乎只由含有12C原子的二氧化碳分子组成,而含有13C原子的二氧化碳分子含量则远低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换句话说,科学家们是用低13C丰度的二氧化碳来标记树木的。
这样一来,那些被标记的挪威冷杉体内的碳中,13C的丰度要低于周围没有被标记的树木——包括另外5棵作为对照的挪威冷杉。这种碳同位素丰度微小的差异也足以被科学家们检测出来,从而测量树木不同组分以及不同树木间碳同位素丰度的变化,最后重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和植物间的传递和转移过程。
根系之间的大买卖
研究者们在分析与被标记的挪威冷杉相邻的树木,如欧洲赤松、欧洲山毛榉以及欧洲落叶松的13C丰度时发现,这些树木的根部,尤其是细根的13C丰度也发生了显著的下降,而它们树冠部位的13C丰度则没有显著变化。
这一结果表明,被标记的挪威冷杉的根系和周围的树木间发生了有机物的交换,低13C丰度的有机物被周围树木吸收,而其本身也获得了其他树木所产生的高13C丰度的有机物。通过对植物细根13C丰度的精细测量可以推算,一棵树木的细根中,有近40%的有机物被转移给了其他植株。如果换算到每公顷土地上,那么植物细根间交换的有机物高达每年280千克。
那么,如此大量的有机物交换是如何发生的呢?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大类植物的共生者:菌根真菌。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几乎所有的树木根系表面都会有真菌附着,形成所谓菌根的复杂网络结构。菌根的存在,不但有助于水分、矿物质的吸收,更为重要的是介导了复杂的有机物合成和转运的过程。
研究者对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菌根菌,以及普通的腐生真菌体内13C丰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在未被标记的树木根际土壤中,菌根菌和腐生菌具有类似的高13C丰度。而在被标记的树木及其邻近树木根际土壤中,菌根菌体内的13C丰度则显著下降,但腐生菌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现象表明,树木根系间有机物的转移,并非是由植物组织脱落、死亡、分解造成的,而是通过共生菌根菌主动进行的。
这一实验结果提示,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远比人们之前所想象的频繁和复杂:植物根系间不但存在化学信息交流(如化感作用等)、物质资源竞争,还存在着同化产物的交换。
那么,这种“地下交易”为什么会产生呢?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确切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植物向共生真菌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来支持自身菌根的生长,而不同植株的不同菌根之间则会争夺和再次分配这些有机物,从而形成了有机物的多向转移。不过,这一猜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无论如何,这一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运作规律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