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天梅 赵局建 宋梦青
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满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
■朱天梅赵局建宋梦青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视角,在阐述满族口述档案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分析满族口述档案保护现状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多举措展开对满族口述档案的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满族口述档案保护
口述是一种对记忆的重复依赖。为了保存知识,信息必须以重复的方式口头传递,直到内化记住其意义。口述文化,因其信息传递方面的特性,需要特别的技巧和话语形式。满族口述档案是指满族所在的地方政权或民间在其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不同代际人之间所记录的历史。满族口述档案既包含满族文字创制后对先民口传文化事件的原始记录,也包含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把满族文化传承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各种资料。
满族口述档案可按语言划分为满语口述档案和汉语口述档案。满语是一种女真部落方言与锡伯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多年融合而成的清代官方用语,清朝灭亡后,满语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大大降低,现在除了满语研究人员外能够熟练使用满语生活的人屈指可数。所以,以满语为载体记录的口述档案更为珍贵,在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中,汉语为口述档案载体逐步占据了主体地位。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推动下,以满语为传播形式的满族口述档案资料被广泛的关注、整理与发掘。
1.萨满神谕
萨满神谕从传播的形式看,它通过说唱的形式,记载了满族萨满教的各种规程,是不可多得的满族口传史料。起初神谕传承形式简单,仅靠萨满法师一代代口耳相传,后来又演变为说唱形式的口传说部,多以音乐和舞蹈相伴。如《尼山萨满》、《西林大萨满》、《恩切布库》等。[1]老萨满所掌握的神谕通过选拔最优秀的弟子,秘密传授,绝不对外。神谕的主要内容包括:满族诸姓祭祀神的种类、祭祀时间、祭祀地点、祭祀器具、祭祀仪式、祭祀祝辞、祭祀禁忌等各种祭祀规程,还有满族诸姓的创世神话、族源族史的传说,以及历代萨满的神奇、英雄的业绩等。[2]
2.神话传说
满语文献资料档案中关于满族古老信仰礼仪等方面多有记载,但是鲜有关于满族原始神话的历史档案,所以开展满族口述档案的挖掘与利用工作成为研究满族神话历史的必要手段。在《满文旧档》天聪九年(1635年)五月初六的口传记录中,首次提及一则神话:天降神鹊送朱果给天女佛库伦,吞而生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该口述档案的讲述人是布库里山地方的百姓穆克什克。此后的《满洲实录》、《清史稿·太祖本纪》、《皇清开国方略》、《满洲源流考》等文献,也都根据政治上的需要改写了这则原始神话记录。随着东北三省对满族民间文学的广泛深入调查发现,以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富察氏满族神话传承人、著名故事家富英仁老人讲述的创世神话和图腾神话最有代表性。他讲述的神话主要是从萨满的传承线路流传至今的,保持了原始神话的许多特色。最主要的创世神话有:开天辟地,造山岭,造人类的造物主阿布卡恩都里神话;地下国魔鬼耶路里神话;太阳和月亮神话;银河、三星、七星、众星神话,盗天火神话;风神话和水神话等。图腾神话有各氏族分别信奉的鹿神、鹰神、豹神、蟒蛇神、蛙神、鱼鹰神、山羊神的神话及其它萨满神话。[3]
3.英雄传奇
满族英雄传奇中的英雄人物是满族民间口述档案的典型内容,这些被赞颂的英雄人物传奇不仅能反映满族先民对天神的崇拜,而且对了解满族源流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满族的英雄传奇传承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萨满用严肃的讲唱形式把满族先民流传的英雄神歌代代传承。另一种是民间口述方式传承。例如:收录在《满族民间故事选》中有李贵荣讲述的布库里雍顺成为满族始祖的传说。在清中叶以前,英雄传奇讲唱多使用满语,随着满语的式微,现代讲唱多用汉语,所以用满语讲唱的英雄传奇是弥足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4.口传家谱
谱牒档案是在宗法社会、家族制度形成后记录家族、宗族世系历史的表谱。在文字产生前,以“口传”方式记述的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历史,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变迁。满族的口传家谱包括流传于满族民间家谱的真实人物事迹,也有一部分为了提升本家族地位而臆造的人物。如《清史稿》中载爱新觉罗氏:“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4]
以上为满族口述档案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另外,满族口述档案中还存在一部分口述科技类内容,满族口述医药、满族口述工艺流程等。例如,吉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漫江木屋村满族剪纸传承。
近年来,各地市开展多种满族文化传承活动,大大推进了满族口述档案的保护工作。2003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满族民俗博物馆,开创满族民俗博物馆之先河。东北地区满族文化保护事业发展迅速。2013 年11月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成立满文书斋传授中心,该中心将从事满族民俗文化咨询、满文传授、收集满族古旧书籍等服务项目。2014年本溪满族自治县借助微博微信宣传民族风情本溪满族自治县正式开通《枫叶之乡》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通过微博发布地区信息,全面展现满乡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2015年长春市成立满族文化促进会。
1.满族口传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取的成绩
(1)以旅游经济,促满族文化发展方面。2015年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举办首届满族民俗旅游文化节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节,民族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文化内涵。2015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隆重开幕充分展示抚顺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常识,推介特色民族旅游产品,提升各民族一家亲的认同。[5]
(2)满语人才培养方面。面对满语式微的局面,培养能够熟练使用满族语言文字或者能看懂满语历史档案的满语人才任务繁重。截至2015年辽宁省民委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办全省满语文人才培训班已经开办两期,来培养满语人才。2015年9月吉林师范大学在铁岭白旗寨满族乡设立满族文化教学与科研基地。
(3)满族口述文献整理出版成果方面。目前出版与口述满族档案相关著作有《满族古神话》、《满族口语研究》、《尼山萨满传》、《萨满教与神话》、《萨满神歌》、《满族神话故事》、《满族民间文学论集》、《满族民间文学概论》、《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父女的口述历史》、《满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学故事集成》、《满族民间故事集》、《满族故事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6]
2.满族口传文化保护过程存在的问题
(1)口述档案保护机制体制亟待健全。1997年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其中的《满族卷》,就由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七省联合组成的满族古籍协会完成。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的编撰工作会议对满文古籍发掘、整理、著录、编目、翻译、出版、和研究利用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对于大量满族口述档案具有不可再生性、分散性、脆弱性和易流失性的特点,目前还缺乏专业口述档案人才队伍、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另外各部门的协作组织也更为关键。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门针对满族文献资料中的口述档案加大编目力度,进一步做好编译出版工作,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我们需要付出努力的一项重大课题。
(2)满族口述档案传承人日渐匮乏。受到市场经济、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冲击和威胁,满族民族文化也在濒危、消失、变异,而且这种趋势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在加快。开展满族口述档案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口述档案就是运用满语直接口述记录而成的档案,但随着会满语的满族人的减少,大部分满族人都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满语渐渐成为“化石”,虽然我国一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组建培养满语人才去开展口述访谈,但真正口述档案传承人日渐匮乏是对口述档案保护源头的威胁。例如,黑龙江省宁安地区传承人富英仁,年事已高,我们所做的抢救保护工作越来越严峻。
(3)满族口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目前,只有少数满族口述档案收藏在各类文化机构中,尚有大量珍贵文献散存于民间。而且在研究和保护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讲,口述档案保护政策执行力有待提升、保护体系框架尚未形成、口述档案的保护政策覆盖面有待拓宽、经费渠道有待拓展等;从微观层面讲,在口述档案的采集整理中,侧重文艺类、历史类、宗教类,对伦理类、教育类、文化类关注较少。在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保管利用和开发研究工作,许多保护工作都停留在普查收集上。
近年来,学术界在开展研究满文档案、保护满语文献资料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显著成果。但是,对满族口述档案的保护所投入关注与努力程度还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强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广泛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使得满族口述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其应有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开展满族口述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和民族研究所等机构是满族口述档案的保护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应通力协作,采取多种手段与方式开展对满族口述档案进行征集。这样可避免多部门工作的分散性和重复性,还可避免造成经费、人员的资源浪费。政府管理部门应根据东北满族聚居区,依据实际情况采取行政保护,尽快建立对满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抢救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此项工作提供法律、财政、行政、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2.建立保护和扶持满族口述文化传承人制度
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说,抢救与保护满族口述档案工作的关键是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满族口述历史文化传承人,不仅是满族口述文化的载体,也是建设满族民族文化的支撑点。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满族口述历史文化传承与抢救工作视为职业,设置专门为从事口述历史文化传承与抢救的人员核定事业性编制,以工资形式发放传承津贴,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收徒授徒,以培养更多的满族口述历史文化传承人。
满族口述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的基础在于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满族口述档案遗产信息资源库,开展满族口述档案传承人员命名和管理的制度。有关部门和人员可利用声像技术,趁着满族口传民间艺人都健在时把他们能诵唱的民族口述历史和文化等录制或摄制下来,并制作成录音、录像、影片或光盘进行长期保存。
3.建立满族口述档案信息采集数据库
目前满族口述资料民间采集整理工作,许多都是从抢救与保护文学、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这部分的口述历史记忆需要开展更为广泛的普查收集,同时更要做好对满族口述档案的保管利用工作。我们对满族口述档案民族文化传统的抢救与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满族口述档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与开发。
满族口述档案极其丰富,为了解其分布状况,我们可以参照编撰《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在满族集中的东北地区开展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满族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加强满族语言文字口述档案的保护工作。这些措施全面推动了满族口述档案的资源建设工作,在满族口述档案的抢救与发掘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4.推进满族口述档案出版物的文化传承多样性
当前口述档案传统出版物多集中在故事集和民间故事选中,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从文化适应性角度考虑,口述档案传播形式的生活化、民众化需要数字化的参与,对满族民族口述档案影音化、数字化、网络化是有效发挥其文化传承作用的捷径。为了使满族口述档案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打破原有传统出版形式的束缚,推进其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进程。这在人类文明的传播过程中,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出版物向电子媒介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出版物的实现,可以使全国的满族口述档案资源共享。出版社可以借助传统出版社的编辑优势,把满族口述档案中有深度的优良文化内容,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编辑网络化,必将大大增强满族口述档案出版的文化传承力。抢救、发掘、整理满族口述档案,应着力于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为现实服务。只有把满族口述档案的保护提升到应用开发的高度,才能使静态的文化资源动态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本文为云南大学人文社科青年研究基金项目“民族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5YN U H SS016。
[1]周惠泉.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D B/O L].[2013-03-03]中国民族文学网,ht t p://i el.cas s.cn/new s_s how.as p?new s i d= 4309&pagecount=0.
[2]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49.
[3]乌丙安.满族神话探索——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J].满族研究,1985,第1期:42-47.
[4]孙明.论东北民间满族谱牒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期:120-124.
[5]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EBO L]. [2015-05-28]ht t p://w w w.l nm z.gov.cn/.
[6]阎崇年主编.世界满学著作提要[M].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