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延胜
挑战肿瘤的探路先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先亮医生
○文/肖延胜
成为一个白衣飘飘的医生是李先亮与生俱来的梦想,如同一颗先天埋下的种子,随着岁月的孕育,逐渐的生根发芽成长。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全部选择医学院校。今天,李先亮离故乡的小村庄越来越远,却越来越走近他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好医生”。
简单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显得不合时宜。但李先亮赋予“好医生”一个自己的内涵——“既会动刀手术,还能科研解决问题,带领学科进步”。
作为器官移植外科医生和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器官移植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多年的临床和科研经历,让他清晰体会到,好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治病救人,还要能解决临床上最突出的问题,以良性循环带动学科进步。这是为病人服务理念的新高度,也面临高难度的挑战,但经过国内外系统临床和科学培训的他,知难不舍,迎头而上。
1994年,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导师刘永锋教授引导李先亮走进了器官移植研究领域。2000年,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奖学金项目在国内招收访问学者,李先亮在导师的鼓励下抓住机会获得资助,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学习肝脏移植和肝脏外科。香港医疗领域良好的临床、科研及学术氛围让李先亮印象深刻,也给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香港期间,李先亮师从范上达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在其言传身教下李先亮行医的理念逐渐清晰,走出了自己的医疗领域之路。
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思维不断开阔的李先亮进入法国国家健康和卫生研究所继续器官移植研究。做为欧洲有重要影响力的器官移植中心,这里是法国最大的移植免疫研究所,在李先亮的记忆中也是他自由飞翔的学术天空。2006年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世界器官移植大会上,李先亮被授予器官移植协会(TTS)Research Fellowship,这是该协会第一届科研奖学金,是世界范围内公开申请的唯一奖励。2007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李先亮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2008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器官移植协会(ESOT)年会上,李先亮被授予the ESOT Senior Research Grant,他迅速成为移植免疫耐受领域的的创新研究专家。在2008年悉尼举行的世界器官移植大会上,李先亮被邀请做大会发言,并作为执行主席主持临床免疫耐受的分会场。这些优异的成绩,铭记在李先亮追求好医生的道路上,成为他过去经历的闪亮路标。
2010年,科研成果丰硕的李先亮作为海外留学人才被引进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临床上主要工作是面向肝胆胰等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肝胆胰脾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以及器官移植免疫调节管理和肝移植手术。科研上,他的团队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及不同层次的课题资助20余项。2014年,李先亮成为第17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组基础研究学组的全国委员、转化医学和实验外科学组的全国委员。回国五年,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的李先亮,已成为国内器官移植免疫领域的知名专家。
李先亮已发表杂志文章、参与专著编辑以及国际会议论文交流六十余篇,其中SCI收录的杂志文章和会议文章二十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10,他引300余次。他是《肝癌》、《中华肝胆外科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Immunology》、《The Open Surgery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也是国内外众多专业杂志的特约审稿人,李先亮还是法国树突状细胞俱乐部会员、欧洲器官移植协会会员、世界器官移植协会会员。
临床上的进步源于科研上的不断突破,李先亮在器官移植和肝胆胰腺外科坚持20多年的努力,在临床和科研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并积累出重要的成果。
他优化了传统器官保存液的配方,发现新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拓展了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成理,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他发现可以诱导临床免疫耐受的新型药物,获得国际上首个专利保护的移植免疫耐受诱导药物。他首次报道效应性细胞对调节性细胞信号通路的反向调节作用,明确了调节性细胞在移植器官局部和全身系统介导免疫耐受的不同机理,并以此整理发表关于Tregs体内转移聚集、离体免疫抑制功能研究等实验方案,成为该领域标准的实验方法。李先亮还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免疫崁合性调节性细胞介导免疫耐受的概念,强调了免疫互噬作用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以此现象为基础,结合了免疫 合理论和调节性细胞理论,开辟了临床免疫耐受研究的新途径。
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中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李先亮结合国内外多年的经验和体会,逐渐把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作为他重点关注的临床问题之一。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的肿瘤标准化模式,是指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病例在综合各学科意见基础上,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一种治疗模式。该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普及,2007年英国颁布了关于 MDT 肿瘤治疗模式的法律文件,将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国内近几年,有很多中心开展了MDT的肿瘤治疗模式。但该模式的推广和适当应用,受到很多中国医疗特色的限制,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鉴于此,李先亮结合香港和法国的经验,致力于建设医院内外专家共享的肿瘤治疗平台——铭道创新医疗技术中心。期望通过这个创新中心,建设成以单独肿瘤疾病为核心的专家MDT团队。通过这个团队,给病人带来标准化、综合化、个体化、长期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只决定于病情,而不受经济问题的影响。同时,李先亮带着自己在细胞治疗技术的新体会和成绩,创立了铭道众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开展细胞治疗的产业推广和学术宣传。
这些想法都源于李先亮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他说:“一个从医40年的优秀外科医生,也仅仅能治八千到一万左右的病人。采用新技术、新平台,带动行业的发展后,我们将救助更多的病人”。
在这样一个创新技术平台上,结合国外同行的经验,李先亮要建立一个以细胞治疗技术为核心、为肿瘤病人服务的商业运作系统。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聚集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李先亮说“这是我借鉴国外同行的发展经验建立起来的,国外很多医生同时还担任公司的股东,他们在临床上发现的新技术,可能通过公司来实现,可以服务更多病人。这样的机制一方面降低转化的风险,另一方面实现医疗人员收入与个人价值提升的契合,把医疗、研发和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医、研、商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融合不同领域技术,带领肿瘤治疗的整体进步,面临极大的困难,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李先亮才觉得更有挑战的乐趣和创新的动力。白衣飘飘的梦想,在前方引领着他,他走在践行好医生的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