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台大哲学系事件”真相探微

2016-08-23 16:33刘玉山
关键词:蒋经国中国台湾

刘玉山

关键词:“台大哲学系事件”;国民党政工系统;蒋经国;中国台湾;保钓运动;民族民主意识;戒严体制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有较为复杂的时代背景,梳理事件发生后的系列证据,特别是“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获得的资料,可知:该事件背后有国民党政工系统的干预,且事件本质上反映了继雷震、殷海光、李敖之后新一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在保钓运动启蒙下政治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戒严体制下台湾当局思想言论钳制之间的矛盾,是研究台湾社会戒严时期知识分子生存境况非常好的案例。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4-0111-08

Abstract: “The Event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t Taiwan University” occurred under very complex background, and this event was intervened by Kuomintang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But this event in essence reflected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enlightenment and political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fter Diaoyutai Movement following that of Lei Zhen, Yin Haiguang and Li Ao, which contradicted with the thought control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his event provides a very good case to understand the intellectuals living conditions in Taiwan in the martiallaw period.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在台湾地区教育史乃至当代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表面看似乎是国民党政战系统干预教育造成的恶果,但究其实质还需要联系事件发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并没有就这一事件的经过、背景、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仅有一些涉及到当事人如陈鼓应等的一些访谈,而且这些访谈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还原事件真相,而是陈在谈论自己治学之道时的“意外收获”。

从兰克学派和年鉴史学开创的治史传统——按照史料进行阐微的观点看,任何对历史事件的阐述都不能拔高或矮化,而应实事求是地在穷尽历史的真相后再进行义理上的阐发。本文即立足于探查“台大哲学系事件”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一、何谓“台大哲学系事件”?

“台大哲学系事件”的核心是多位专兼任教师的去职。1972年12月4日《大学论坛》社召开“民族主义座谈会”,台大哲学系教师陈鼓应、王晓波受邀。座谈会快结束的时候,冯沪祥站起来对陈鼓应进行攻击,哲学系研究生钱永祥站起来斥责冯为“职业学生”。12月11日,冯向台大校长阎振兴告状,学校发文给陈鼓应要求他就“职业学生”作“合理之说明,以释群疑”〔1〕。最后陈鼓应的导师职务被剥夺,钱永祥因“言论荒谬,中伤同学”被“记大过”,陈鼓应、王晓波也被警总约谈,罪名基本上都是“手里有共产党的书籍”、“有共产党的宣传资料”〔1〕。台大校长阎振兴将陈、王保释出来,但“当时大家的谅解是这两位先生应该学校不能够再聘他”〔1〕。学期结束后陈鼓应终被台大解聘,王晓波仅再续聘一年。

钱永祥的导师、哲学系代系主任赵天仪因没有“配合”学校解聘陈鼓应导师职务而被校方解除代系主任职务。美国南阿拉巴马州大学助理教授孙智燊来台大客座一年,接替赵担任系主任。在这一年之内,校方接受了孙智燊不报聘的哲学系12位专兼任教师(包括先前解聘的陈鼓应共计13人,见表1),这其中有些人“政治上”有问题,有些是反对孙作风的人。整个事件即为史称的“台大哲学系事件”。

通过表1可以发现,真正的专任教师7人,其他6人都为兼任教师。当时台湾大学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于是各院系出现一些兼任教师,孙智燊之前的台大哲学系主任成中英为了“让这些兼任讲师有向心力并认真教学,所以让这兼任讲师变成一种‘专任讲师的观察期职务……一有出缺则按优先次序递补”〔1〕。比如李日章等都是被代系主任赵天仪报聘专任,且上交到学校,却因孙的到来而遭到解聘。这次事件给这些受害者当时的生活状况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人生的命运发生转折。陈鼓应在解聘后虽然被校长阎振兴安排到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工作,但不能发表文章,形同思想软禁,1979年陈离开台湾到美国,后来到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到1993年止,14年间16次申请返台被拒。王晓波也是辗转工作,最后只能在世新大学兼课,学术上的苦闷可想而知。陈、王相比其他解聘教师的遭遇还算好的,毕竟有一定的学术专长,陈鼓应在道家哲学研究方面早已名满海峡两岸,其他很多人却做了与学术毫不相干的事情,学术生涯中断,至为可惜。比如黄天成,陈鼓应就认为“他当时是研究西方‘认识论卓然有成的优秀学者,却因此事件被解聘,转去经商”〔2〕。

赵天仪被解聘后家庭经济崩溃,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恐惧感〔3〕。值得一提的是,李日章被解聘后数度易职,处境艰难,在静宜大学工作数年却一直兼任,本该转专任,但因这一事件在20年后被重新捅出而职称晋升被校长否决,仍旧兼任,受到了“二次伤害”。

对台大哲学系本身来说,大家不愿再去谈论政治问题,甚至连《政治哲学》这样重要的课程十几年来都没人教〔4〕,对哲学系整体学术水平的影响可见一斑。

1993年,“立法院”多位委员向“行政院”质询,希望调查“台大哲学系事件”真相。台大校务会议于1993年10月23日通过决议,决定调查“台大哲学系事件”,并组成由历史系李永炽、吴密察,外文系林耀福,经济学系张清溪,中文系柯庆明,数学系杨维哲及法律学系叶俊荣等七位校务会议代表组成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台大哲学系事件”于1997年获得台大平反,陈鼓应、王晓波、赵天仪等人或复职回到台大哲学系任教,或得到相应赔偿。但直至今日,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对此一事件有明确、正式的表态。笔者在近年走访台大校史馆,发现“台大哲学系事件”作为重要事件列入台大校史展览板,《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报告》也在馆内书店醒目的位置售卖,能够感受到台大对这一事件的深刻反省。

二、“台大哲学系事件”有幕后推手吗?

有没有幕后推手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去谈,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无不显示了国民党及蒋经国要整顿台大的决心,且这个决心是构成逻辑体系的。

我们将整个事件的受害人作为正方,事件的施加人称为反方。先用倒叙的手法来看看反方20年后即1993年社会舆论要启动调查程序后当事人的反应。

事件中反方的关键人物有时任“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的王昇、台大校长阎振兴、哲学系主任孙智燊、研究生冯沪祥。但除了冯沪祥,其余均拒绝了“调查小组”的访谈要求。而且阎、孙都是先答应随后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阎振兴在接受媒体访问该事件时第一句话就说,他不知道,都是王昇〔5〕。但在接受另一家媒体采访时阎又说,“哲学系的部分人之所以被解聘,实在是因为闹得太不像话了”〔6〕。但被问及王昇是否在此一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时,阎振兴则“不愿公开谈论”。阎对王昇在此一事件中的角色一直支吾其词,“调查小组”也曾经试图对阎进行访谈,遭拒,甚至连“调查小组”就不明之处提出请教的要求也遭拒绝。孙智燊1994年1月5日回函接受“调查小组”的访谈要求,但到了2月25日他回传真,对调查小组尤其是召集人杨维哲大加责备。“调查小组”退而求其次,希望就不明之处给予咨询,但孙“就此保持沉默全无回应,至今经年”。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作为舆情汹涌,大家“公认”的幕后推手王昇,却在各种场合下极力为自己开脱。王昇曾对自由主义、行为科学与存在主义公开批判,也希望根除校园内这三大思想,重心就在台大哲学系。但1993年初王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确实批判过这三大思想,但“并未干涉校园思想”〔4〕。并且辩解说他哪来那么大的权力,并说他没有权力欲望,内心洁白可比明月〔7〕。1993年10月在一次军事校友会上,他公开反驳台湾50年代“白色恐怖”之说,并澄清他在台湾未办过一件案子,杀过一个人〔8〕。虽然谈论的是“白色恐怖”,但联想到1993年正是“台大哲学系事件”被重新挖出并启动调查之时,王不无“隔山打牛”之呼应。“调查小组”1994年希望采访王昇,起初他表示愿意,不过5月16日他给“调查小组”写了一份回函“明文否认涉及”〔1〕,6月8日他又给“调查小组”回函,最终使得“调查小组”打消了访谈的念头〔1〕。

与此同时,对于当年“职业学生”标签以及与“总政治作战部”王昇领导的“心庐”之间的瓜葛,冯辩解道“加以结婚需要维持家计,才帮‘总政治作战部门任特约撰述‘卖文赚钱”〔9〕。根据“调查小组”的访谈,冯本人“承认其曾为王昇将军主持的‘心庐撰稿,由此至少可以确定其于彼时并非一般单纯的学生”〔1〕。在1993年“台大哲学系事件”被社会各界重新关注后,冯居然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自己当年受到自由派教授们的迫害,多年来受到耳语中伤,而且他认为那份“理则学”(即逻辑学)零分试卷以他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应在“七、八十分间”〔9〕。有人评论道:“‘迫害者本身不仅毫无道德上的罪恶感,而且还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也许,他们在这个害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被迫害妄想症吧!”〔10〕但不管怎么说,冯至少是勇于面对这一事件,比王昇的极力洗白、阎振兴与孙智燊的不够坦荡面对要强上许多。

关键当事人多年后或极力洗白或不予配合调查,只有一个当时并不是很重要,充其量只能称为“导火线”的角色愿意面对这一事件,这的确有些吊诡。而各种证据显示国民党及蒋经国要整顿台大,主导者为“总政治作战部”为首的国民党政工系统。

台大1949年后首任校长是傅斯年,时间较短,1951年钱思亮出任台大校长,到1970年5月,共执掌台大近20年,继起者为阎振兴。需要指出的是,前两位都是深孚众望、给台大自由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校长。阎振兴是1970年5月上台,傅、钱都是无党派学者,但阎是国民党党员,且与蒋经国关系匪浅。与阎同时到台大任职的还有飞弹营营长张德溥,张任总教官,也是蒋经国的亲信。也就是说,1970年以后,蒋经国将台大的主要领导换成了自己人,这也难怪陈鼓应直呼:“是党政军联合整顿台大哲学系”〔11〕。最有力的证据是该事件发生前在台大法律系就读并担任过学生“法代会”主席、《台大法言》社长的洪三雄举证王昇绝对是该事件的幕后黑手,他1993年9月11日找到张德溥访谈哲学系事件,并且愿意将这份证据交给调查小组〔4〕。在录音中,张德溥提到,蒋经国曾对他说:“除了台大之外,所有的学校我都可以掌握;台大自由色彩很浓厚,你去,希望能打开一个局面”。张还说,在他1970年5月到1972年10月任总教官两年多的时间内,蒋经国先后接见他47次〔4〕。洪三雄指出,蒋经国与该事件关系密切,蒋代表国民党势力在台大,未来他将再写一本《蒋经国在台大》专书,证明国民党是如何践踏台大〔5〕。

根据“调查小组”访谈时任台大总教官的张德溥所说,王昇曾经接触过他,跟他说:“台湾思想界的混乱台大哲学系是根源,我是代替蒋经国来收复失土的”〔1〕。陈鼓应在“调查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直言,哲学系事件绝对是政治干预,他以负责态度指证王昇就是哲学系事件的幕后主导者,王利用“政战部”的“心庐”及哲学系学生冯沪祥等人来导演整个事件,但冯只是个小小角色〔5〕。

联想到当时的世界局势: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问中国大陆,同年中日建交,日本断绝了与台湾当局的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上升。此一时间,还发生了钓鱼岛争端,并促成了几十年来美国本土最大的一次海外华人华侨的抗议运动——“海外保钓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台湾岛内,而台大就是台湾保钓运动的主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台大哲学系事件”中的受害人陈鼓应、王晓波都是保钓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保钓运动发生后,青年知识分子对台湾当局的施政及在钓鱼岛问题上对美日的态度不满意,再加上自由主义学者殷海光就是台大哲学系教师,作为雷震领导的《自由中国》主要撰稿人,殷海光在思想领域对台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殷海光1969年刚被台湾当局迫害,生活困顿因病致死。所以“调查小组”也直接认为,“台大哲学系事件”“也可以说是迫害殷海光的延伸,因为在政工的眼中,殷海光有三大门徒:李敖、陈鼓应及王晓波”〔1〕。

现在就可以解释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疑问,即为什么1970年5月台大校长易人,换成了国民党籍。钱思亮做校长时公认的是“拖字诀”,换言之,如果不是钱做校长,殷海光在台大哲学系任教的聘书会早几年就中断。蒋经国与国民党鉴于在大陆的失败经验,退据台湾后注重内部安全整顿,所以政工单位以台湾思想界的重镇台大哲学系为“假想敌”,最终酿成了这一事件。这就难怪1974年在隶属于文学院的哲学系多位教师被解聘时,在文学院一次校务会议上,颜元叔教授带领20多位教师向阎振兴校长抗议,阎则解释他受到的外界压力,大家都不知道〔12〕。正如廖炳惠所评论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其实是国民党政府害怕思想训练会教导学生及社会看穿其伎俩,追根究底是恐惧逻辑,因此才由一位逻辑零分的研究生去告发一些‘思想有问题的教师。而由于逻辑不通,学院之中的政治迫害者才会认为哲学及思想是可怕的颠覆武器,或者一个人若相信言论自由便会捣蛋……”〔13〕。当然,当时也恰逢国民党内部王昇与李焕内斗争权,用王晓波的话说,一缓和,一强硬,李焕曾在“革命实践研究院”表示,不应随便给年轻人扣上“红帽子”〔14〕,其子李庆华也曾参加保钓运动,终致无事。但王昇却非常强硬,加强对台湾思想重镇台大哲学系的思想钳制。正如署名“司马文武”所评论的,“台大哲学系是一个交战点,政战系统利用这个事件快速扩张势力,占据文化新闻学术教育各单位的有利位置,不久,李焕下台,王昇的权力如日中天,其徒众与鹰爪,已布满各界,对台湾的新闻、学术、文化各方面的自由造成很大伤害”〔7〕。事件当事人胡基峻认为,国民党当局因顾忌美国民主党政客与新闻界,不敢强予接收哲学系,所以“制造一套(至少它自以为)自圆其说的烟幕,巧予文饰,以遮掩岛外的耳目”〔15〕;另一事件当事人李日章认为,这是台湾当时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学校作为顺民的制造厂,教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学术为政治服务,学术思想不得抵触官方意识形态”〔16〕。可以说直指台湾当局政治迫害学术〔1〕。但不管怎么说,即令上文论述的20年后王昇极力否认“政战系统”介入“台大哲学系事件”,但种种证据链却都指向了他。

我们审视一下“台大哲学系事件”中反方的两个关键执行者冯沪祥与孙智燊。整个事件的开始还是冯沪祥与陈鼓应在座谈会上发生口角冲突,钱永祥直斥“不仅有失讨论风度,亦失去学生尊师本分”〔1〕的冯是国民党“职业学生”。可问题是,冯沪祥事后不久即给阎振兴校长打书面报告,两天后,校方居然以这样的措辞质问陈鼓应:“台端今公开指冯生为‘职业学生,未悉所指为何?事关‘政府与学校之信誉与安全及冯生个人之素行,备受多方关注”〔1〕。这里的“多方关注”显然是指上峰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政战系统”。本文存疑的还不是这些,不久后冯因为“理则学”(即逻辑学)被杨树同老师打了零分,冯即在1973年7月2日给杨树同写信威胁说:“系务整饬在即”,并暗示“若能承先生见纳,想对大局及杨先生皆不无益处也”〔1〕。重点是,这封信“调查小组”是握有原稿的,也就是说上述引文是符合事实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上文,冯因一次非政治而仅学术性质座谈会上小小的口角,就可以直接写报告给校长,而校长居然很快采纳,并对自己的教师出口指责并要求做出解释。试想冯当时只是哲学系的研究生,是谁给了冯那么大的“勇气”去直书校长,即令放在今天社会,有问题不通过层级隶属,直陈校长的做法也是不符合制度程序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以威胁的口吻“教训”自己的老师且语带玄机,冯何以消息灵通至此?事实是真让冯说中了,一个月后的8月4日,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助理教授孙智燊接替代系主任赵天仪担任哲学系主任,而在未来的一年里,孙冯关系密切,冯充当了孙在哲学系的“打手”,将哲学系“整顿”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13人解聘的结局。难怪“调查小组”做出推断:“当局、孙智燊、冯沪祥不可能是各自不相关的三者,甚至是相连的”〔1〕。笔者同意这个推断。

从总体来看,孙智燊到任后不以发展学术为重,却处处在做着与学术不相干,却与冯沪祥所透露的“系务整饬在即”相关的事情,且煞费苦心。先是兼任讲师梁振生在系主任办公室用茶,孙智燊带着研究生冯沪祥、游祥洲将梁当作“小偷”抓获,孙还说:如果承认,就可以续聘。面对这样的侮辱,梁毅然辞职回到侨居地马来西亚,用梁的话说:“像一只狗在向他(孙智燊)讨一口狗饭吃”〔17〕。孙上任伊始便将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兼任讲师杨政河改聘专任,聘其辅仁大学同学张永隽为兼任讲师,刚毕业留系的研究生游祥洲为专任讲师,提聘研究生二年级(尚未毕业)的傅佩荣为助教,理由是“加强教学与系务推动”〔1〕。让人打脸的是,其后他不续聘的多人很多理由都是“学术上的问题”,换言之即提高学术品质。冯沪祥在20年后的1993年还辩解说遭到解聘的13人只有陈、王二人涉及政治因素,其中多位是兼任讲师,不具博士学位,“为增强师资,所以当年的新任系主任孙智燊才未对他们提出续聘,与政治无关〔9〕。可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孙不仅大力报聘自己的同学,任人唯亲,甚至连未毕业的研究生居然也聘为助教,这又何谈提高师资水平呢?

对冯沪祥所谓不续聘除了陈鼓应、王晓波以外的11人是为提升教学品质一说,王晓波认为:“‘赶走原先的教员,并未真的聘任到几位博士,如张永隽及杨政河皆不具博士学位”〔14〕。王还认为台大哲学系师资提升是邬昆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任职以后的事情。1993年有人撰文就指出,“一批与军方挂钩的败行者接帮拉派地进入(台大)哲学系,滥竽杏坛,使今天台大哲学系几成政治帮凶与政治混混的地盘。”〔18〕可见孙智燊直接导致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对台大哲学系学术水平与声誉的伤害遗祸经年不已。

1974年3月28日,孙智燊将原本的系务会议突然改为“哲学系紧急座谈会”,让傅佩荣担任录音和记录,随后该座谈会“纪要”在受国民党“中央”资助的《新知识》杂志第83期发表,原军统局少将军事专员、与戴笠过从甚密的史紫忱在《自立晚报》连续发表“五大杂文”对此事进行渲染与呼应。在“纪要”里,孙智燊将哲学系描绘成“外有外援,内有内应,上有掩护,下有群众”〔1〕,由“学阀”把持的“独立王国”,并斥责由前系主任成中英创办的“中国哲学讨论会”这一纯粹学术团体有“通共”嫌疑,王晓波的硕士毕业论文《先秦儒家的社会哲学》首倡“批孔”是为中共宣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孙智燊在其不报聘名单中所做的说明已经将他的意图说得很清楚了:“本人早于年前即向有关当局建议“台大哲学系严重案情,宜扩大侦察,彻究一切行政与安全责任,虽亲贵必罚,以期毋枉毋纵”,不可再因循‘误国,姑息养奸之讥——淘汰庸劣及恶劣分子,俾玲聘请贤良公正、学识优秀之士”〔1〕。这个有关当局是谁?什么叫“庸劣及恶劣”?什么又叫“贤良公正、学识优秀”?上文已述,孙所报聘之人要么研究生都未毕业,要么是自己的辅仁同学或是与国民党有瓜葛之人,这难道就是既公正又学识优秀?孙智燊对每一个不报聘者都写有理由,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可以说孙智燊与政工的关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也公开承认他整顿哲学系与“中央决策”的关联。例如他在“紧急座谈会”中说:“‘中央也告诉我决策时整顿改善这个系……‘中央的决策是要把系改善、改进、改好……台大这里不准我变更的决策与‘中央决策刚好相反,使我这执行单位深感困扰。”〔1〕

除了背后的政工背景,孙智燊本人的意志力在此次事件中也至关重要。孙个人为何揪着哲学系原班人马至死追打不渝,笔者在台北采访王晓波时,王表达了原来的人马挡着别人进哲学系的道了大致这样的意思。笔者对此深以为然,用王晓波自己的话说,“整个事件只有两人‘罪有应得,其他是无辜被牵扯”〔19〕。陈、王所谓的“政治问题”,我们下文还要涉及,此不赘述。但孙智燊乘机拿掉一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转进一批与自己有关系之人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有事实为证,孙智燊上任不久引发诸多矛盾,哲学系赵天仪、王晓波、黄天成、郭实渝等九人联名向校长提出《意见书》,结果这四人最后赫然列在孙智燊解聘名单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孙智燊对台大哲学系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学术水准下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台大哲学系事件”发生的本质

回过头来再通盘思索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正如上文所述,当时国际形势不利于台湾当局,以殷海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台大无立锥之地,蒋经国国民党当局对台湾地区的思想重镇台大哲学系,亦即殷海光任教的母系“不放心”,最终由王昇的“政工系统”背后策划,孙智燊直接导演了“台大哲学系事件”。但这样的论点就抓到了问题的本质吗?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深挖,笔者认为这一事件本质上反映了新一代台湾知识分子在保钓运动的启蒙下政治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戒严体制下台湾当局思想言论钳制之间的矛盾,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台湾社会戒严时期知识分子生存境况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如果说殷海光是此一事件的一个思想源头,那么保钓运动则是另外一个源头。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埃默里报告》称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大量石油资源,这引起了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野心。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访问美国并与尼克松总统达成协议,美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将琉球附带钓鱼岛一并交给日本。此后日本国内对钓鱼岛主权的舆论也甚嚣尘上,这激起了身在美国的台湾留美学生,包括在美华侨华人参加的保钓运动。由于与台湾高校具有学缘上的师兄弟姐妹关系,所以美国保钓也引起了以台大为主体的台湾岛内保钓运动,其高潮是1971年“六·一七”大游行。在保钓这一爱国保土运动的启蒙下,台湾岛内青年知识分子的视野打开了,“不要让历史批判我们是颓废自私的一代”成为一时的流行词,大家的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了出来。

台大法律系的学生领袖洪三雄、陈玲玉接连组织了“言论自由在台大”、“民主生活在台大”等座谈会。“言论自由在台大”座谈会陈鼓应、王晓波在受邀之列。陈鼓应谈了三个问题,第一,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术界如果缺乏言论的自由,正如同人体缺乏空气一样,必然会造成思想的窒息。第二,免于自由的恐惧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第三,自由与容忍。他认为自由并非放纵,言论的批评应出于高度的责任感。最后,陈鼓应特别提议台大应设立一个“民主墙”或“自由墙”,“如果觉得这个名称太惹目,就叫‘台大之音墙。任何教职员和学生都可在这墙上将自己的意见张贴发表。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要在杂志刊登出来,过程实在太复杂缓慢了,在这火箭太空时代,这种蜗牛式的发表意见的方式实在很跟不上时代,而且有些人的意见,无需长篇大论,几句话几行字就可道尽心意,采用海报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争取最大的时效。表达意见时,要用真名,以示负责。如何这一个建议能实现,我相信在言论自由上可以大大地迈进一步”〔20〕。在不久后的“民主生活在台大”座谈会上,陈鼓应又提出开放学生运动,认为学生运动是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最高表现。会后陈鼓应将发言稿以《开放学生运动》为题发表在《大学杂志》第49期,更加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建议学校开辟操场为“民主广场”,让学生在升旗台上自由发言〔21〕。陈并以《开放学生运动》为题将自己的上述观点发表在1972年《大学杂志》第49期。

于是,台湾当局假手《中央日报》,从1972年4月4日到9日,花了六天的时间开始连载署名“孤影”的文章《一个小市民的心声》,对变革进行大肆攻击。台大校园内也爆发了激烈的论战。在1993年5月16日由学者组成的政论性社团“澄社”召开的“台大哲学系事件二十周年”座谈会上,陈鼓应认为他当年“是希望能结束一九六〇年代‘喑哑、冷漠的年代而能改而做‘参与的一代”〔19〕。陈希望改变现状,青年人都做有责任感、参与意识的新一代的念想不就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吗?何错之有?“小市民的心声”论战不久,台大研究生黄道琳、钱永祥等被警总逮捕,陈鼓应、王晓波也被警总约谈,罪名是宣传共产党。阎振兴校长在1973年6月27日的校务会议上对保释陈、王作了如下说明,由于比较重要,特摘录如下:

警备总部首先传讯了我们的学生钱永祥、黄道琳。他们手里边有共产党的书籍,另外还有共产党的宣传资料,王晓波跟陈鼓应也有这个为“匪”传的资料。传讯他们的时候,我知道了,我要求他们的负责人跟我解释,不仅是跟我解释,并且正式给我公文,为什么传讯他们?我说这个是我的责任,我做校长的应该知道。他们于是乎把他们几个人的资料整个摆了一大房子——比我们学校的第一会议室还要大,整个都拿了出来摆在那,请我去看,说这个是某某人的东西,那个是某某人的东西,拿了给我看,看了以后,然后跟我讲,照着我们现在动员戡乱时期的办法,他们应该受什么处分,跟我解释。我说这个是政府的规定的法令,至于应不应该那样做,那是另外一件事,政府有这个法令,我们应该遵守它。于是乎首先他们把王晓波、陈鼓应请了来,跟我见面,他们问他,你承不承认这是事实,他们承认,然后他们说,你承认这是事实,我们就可以拿政府这法令处分你三年到七年的有期徒刑。后来我帮着讲话,我说政府是有这个规定,他们是有这个事实,他们也承认!不过我在校长来讲,我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是不是可以让我来保他们出去?后来我跟他们谈的结果,他们同意我把他们保出来,所以我在那亲自写——我还没有亲笔写状子保过人,说他出去以后有问题这我应该负责的,不过在那种情况底下我必须要处理这件事,使这件事缓和下来,所以我是具结把他们保出来了。学生,是训导处保出来了。当时他们的决定,假如他承认这样子的话,他们两个人应该受到处分,那学生持有“共匪”的书籍或宣传资料,应以官训处分。那么所以当时的情形是如此,当时大家的谅解是这两位先生应该学校不能够再聘他。〔1〕

从阎振兴校长的言论中可以看到陈、王及其他几个所谓“左翼学生”的“罪状”——“整个摆了一大房子——比我们学校的第一会议室还要大”,但即便从当时支持当局的郁文仁所著《揭穿陈鼓应:台大哲学系春秋》(台北问学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来看,也仅提及陈鼓应有陈省身访问中国大陆返美后的演讲录音带,王晓波也仅仅有王浩访问大陆后在美的演讲稿,“台大哲学系事件案调查小组”在访谈陈、王二戒严人时,他二人都不承认“为‘匪宣传”的指控。

作为陈、王的哲学系学生,郑鸿生2001年出版的《青春之歌——追忆1970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一书披露钱永祥、黄道琳他们也仅是收到了美国留学的同学寄来的一些保钓刊物而已。陈、王是否有不得而知,但即使有,保钓资料本来就是为保卫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为宗旨而编印的小册子(作者注:目前两岸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保藏有不少的这方面资料),“罪该至死”吗?作为“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前奏或者说开端,陈、王二人的“犯事”恰恰反映了台湾在戒严体制下,知识分子受思想钳制,动辄得咎的生存状况。1993年王晓波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自嘲地说:“整个事件只有两人‘罪有应得,其他是无辜被牵扯”〔9〕。

四、结语

“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在撰写的调查报告最后郑重向校方提出了十点建议,如将该事件写入校史,对受迫害者恢复教职或给予赔偿,撤销对钱永祥同学的处分,对阎振兴、孙智燊、冯沪祥予以一定的诫谕等〔1〕。台大最终于1997年对此一事件进行了平反,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当局至今没有对此事件做出正式表态,我们看到的却是当时的前“总政战部”主任王昇的百般洗脱与冯沪祥的“贼喊捉贼”式的“自己也是受害者”论。但那些20世纪70年代正值学术上升期的知识精英因台湾当局的戒严体制而逝去的青春与才华又岂是金钱与职位能够补偿的?可以说,此事件为我们窥探台湾“前解严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窗口。

参考文献:〔1〕

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报告〔M〕.台北:台湾大学图书馆,1995:219,23,15,23,23,57,57,61,68,167-168,217,42,234-235.

〔2〕台大哲学系事件阴影二十年后仍挥之不去〔N〕.台湾民众日报,19930515(4).

〔3〕王晓波.学术生涯就此改观〔N〕.联合报,19931024(3).

〔4〕“台大哲学系事件”始末〔N〕.中国时报,19930215(6).

〔5〕陈鼓应.哲学系事件王昇是幕后黑手〔N〕.自立晚报,19931030(4).

〔6〕阎振兴.为了校园的安定 才叫闹事者离开〔N〕.中国时报,19930215(6).

〔7〕司马文武.学术是政治战场?〔N〕.自立早报,19930517(3).

〔8〕王昇.在台湾未杀过一人〔N〕.自立晚报,19931030(4).

〔9〕冯沪祥对澄社所言提辩驳〔N〕.自立早报,19930519(3).

〔10〕费边.哲学性的迫害〔N〕.自由时报,19930517(2).

〔11〕陈鼓应.党政军联合整顿台大哲学系〔N〕.自由时报,19931102(6).

〔12〕李琼月.台大哲学系事件 历史还它公道〔N〕.自立晚报,19930516(4).

〔13〕廖炳惠.学术与政治〔N〕.自立早报,19930527(4).

〔14〕十一人虽未涉及政治活动,却因政治问题被卷入——王晓波称他们被当政治问题处理〔N〕.自立早报,19930519(3).

〔15〕胡基峻.什么是“台大哲学系事件”〔N〕.民众日报,19930516(4).

〔16〕李日章.台湾学界的梦魇仍在重演〔N〕.民众日报,19930516(4).

〔17〕赵天仪.台大哲学系事件“自由中国”最大的学术界丑闻〔N〕.自由时报,19930517(3).

〔18〕金恒炜.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平反”与“清算”〔N〕.自由时报,19930517(4).

〔19〕台大哲学系事件当事人说真相〔N〕.自立早报,19930517(3).

〔20〕法代会.“言论自由在台大”座谈会记录(上)〔C〕∥郑鸿生、王晓波.寻找风雷——一九七○年代台大保钓学生运动史料汇编(第四册∕政治意识的觉醒(上).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3:177-178.

〔21〕陈鼓应.开放学生运动〔C〕∥郑鸿生,王晓波.寻找风雷——一九七○年代台大保钓学生运动史料汇编(第四册∕政治意识的觉醒(上).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3:20-21.

(责任编辑:叶光雄)

猜你喜欢
蒋经国中国台湾
2017中国台湾前50直销公司排行榜
2017中国台湾21~50大直销公司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中国台湾、日本直销记事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不用日货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