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2016-08-23 14:15康尔
曲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曲艺学科研究

康尔

何谓学科?依据笔者的理解,学科的学,首先是学习的学。因此,学科这个概念,首先指称学生学习的科目。学科的学,也是学位的学。故而学科也是高校授予毕业生学位的类别。学科的学,还是学术的学。学科又是对学术研究不同领域的圈定与命名。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学术研究,通常是按照学科切块、分类实施、归类管理的。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强化学科建设视为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龙头”与“抓手”。显然,这事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大部分学科建设得都很优秀,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一流大学;如果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一般,但有一个或几个水平高、影响大的学科,那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其考察、分析、评价的对象,常常也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科。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分类定级、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所谓学科体系,特指众多学科依据学理架构起来的科层化建制,其载体便是权威部门颁布的《学科目录》。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最高层级叫学科门类,次之为一级学科,后续的层次便是二级、三级学科了。一般说来,只有进入学科体系(也即《学科目录》)的专业设置,才是学界与官方共同认可的体制内学科。

中国曲艺虽然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400多个曲种,虽然已有3000多个演出团体、30多万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外没有这个学科,我国的曲艺教育与研究,长期徘徊在学科体系之外。这一缺憾,严重制约了曲艺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曲艺界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成果的增量以及研究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曲艺已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之一的当下,仅仅局限于中专、大专层次的曲艺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创新型曲艺人才的迫切需求。

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创建曲艺学的构想。近年来,建设曲艺学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在曲艺名家、中国曲协的一再呼吁与全力推动下,曲艺学科的框架已现雏形,其添砖加瓦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笔者以为,建设曲艺学科,是促进曲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有合理性、必要性,更具前瞻性。

一、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

我国的学科体系,经历过临时套用国外(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初始阶段。学科体系的规模化、制度化建设,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初。

“1981年,为了审批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点的需要,教育部汇总和参照国内外设置学科专业的情况,组织拟定了第一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经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形成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征求意见稿)》。”①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分别于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11年对学科目录进行过四次调整与修订。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界与主管部门已形成了共识:将“动态调整”与“优化结构”认定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②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这份《学科目录》中,设置了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艺术学,作为13个学科门类之一统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曲艺学暂时缺席。

据此,笔者以为,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从制度层面上说,应该是在主管部门下一次修订、调整学科目录的时候,努力将曲艺学纳入学科体系。具体说来:

1.争取将曲艺学增列为艺术学门类下的第六个一级学科。

2.如果将曲艺学列为单独的一级学科,争议与阻力过大,也可将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增列“曲艺与××学”或“××与曲艺学”上面。

3.如果有人认为,让曲艺学一跃成为一级学科步子迈得过大,拟可在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下面,增设一个二级学科“曲艺学”,因为“曲艺是戏剧之祖”。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也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后援。因此,从学术的层面看,曲艺学科的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抓紧建设。

首先,应加强对于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的研究。

一个学科不能没有自身的原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史论。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无疑是支撑曲艺学的两块重要基石。其研究水平及成果,也是衡量、评估曲艺学是否成立、能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重要指标。

就曲艺界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人们对于曲艺原理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有影响的曲艺原理、曲艺美学、曲艺哲学类著作,或许还未面世。有些论著依然停留在散论、杂谈的层面上。对于曲艺史论的研究,情况稍微好些,但其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曲种史、名家史以及区域曲艺史的范围内,特别有分量的《中国曲艺史》《中华曲艺史》以及《曲艺通史》,可能还在编撰中。

其次,应加强对于曲艺表演与曲艺创作的研究。

艺术学门类下的几个一级学科,都很重视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的研究。因为这个方向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不同艺术门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层次。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曲艺人才的培养采用的是师徒传承制。这种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艺术教育模式,虽然也能出人才,甚至出大家,但是毕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不利于多出、快出高层次的精英人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表演论与创作论的研究,不仅仅指表演类、创作类的教材、教案编写,完整意义上的表演论与创作论,应该具有理论高度,应能涵盖众多曲种,应能引领当代曲艺的表演与创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曲艺界的表演与创作理论,大多还局限在具体曲种的表演或创作的探讨层面上,宏观或中观层面上的曲艺表演论、曲艺创作论,或许需要曲艺名家与理论专家携手合作完成。

第三,应开拓曲艺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比较研究。

交叉研究,既是业界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栅栏,是学界共同的呼声,也是当代学术研究之大势。曲艺理论工作者,可以在曲艺叙事学、曲艺符号学、曲艺管理学、曲艺市场学、曲艺观众学、曲艺心理学、曲艺文化学等学科交叉领域积极探索,辛勤耕耘,作出一番成就来。

此外,在不同学科之间展开比较研究,既是对本学科研究的拓展,也是“再认识”“再发现”对本学科的规律与精彩的路径。曲艺理论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中国曲艺与西方说唱艺术、汉民族曲艺与少数民族曲艺、中国曲艺与传统戏曲之间展开比较研究,以深刻认知中国曲艺的本质、特性、优势、特色等,进而为中国曲艺的健康发展提供视界开阔的理论支撑。

从教学层面上看,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先进、符合曲艺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质课程体系上。为了全面实现曲艺学的建设目标,曲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借鉴成熟学科的许多经验与做法,并结合曲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作出改进与调整。

但凡成熟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大都是由这样几个课程板块构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践课、特色选修课。

若套用这个模式,曲艺学科的课程体系或许应该由这样一些课程群组成:

1.通识课:可开设艺术美学、艺术概论、艺术批评、非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可开设曲艺概论、曲艺史论、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曲艺大师研究等课程。

3.专业课:开设若干门主要曲种的表演、创作(含曲种文学创作、曲种音乐创作)及批评类课程。

4.教学实践课:可延聘有经验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开设此类课程,并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5.特色选修课程:可开设曲艺叙事学、曲艺管理学、曲艺文化学、曲艺研究方法论等选修类课程。

依据笔者并不全面的了解与观察,各级各类曲艺院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二、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目标的确定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路径的选择,同样也不容小觑。依据目前曲艺教学与曲艺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是动员各方力量,建立联合舰队,有分工、有合作地迈向既定目标。

在曲艺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努力发挥曲艺专业院校、曲艺专业系科的作用。在上述院校及系科工作的教师,是曲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综合性大学与科研院所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尽量吸引那里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曲艺学科建设,进而形成学科建设的又一个集团军。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摒弃“重技轻艺”的陈规,也要防止“重道轻器”的趋势。应建立合理机制,促进双方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曲艺专业院校与曲艺专业系科,承担着培养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等一线人才的要务。这类院校中的教师,与曲艺教学、实践长期保持着“零距离”的接触。对于曲艺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曲艺表演、曲艺创作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对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曲艺实践型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应鼓励、发动他们在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各级主管部门,应在帮助这支队伍提高学历、职称以及理论水平等方面,制定出可行的规划以及倾斜政策。

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曲艺研究的专业团队虽然不是太多,但有一批与曲艺学相邻、相关的文学、美学、史学、文艺学、艺术学、戏剧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只要能让他们的研究兴趣发生一点挪移,曲艺理论的研究队伍将迅速得到扩大。其次是经验的优势。大规模的学科建设,我国是从30多年前开始的,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大多经历过一个甚至多个新兴、交叉、复合型学科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学科建设需要讲学理,学科建设有规律、门道可寻。因此,动员、吸引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曲艺学的建设,尤其是曲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当为明智之举。第三,在重大招标课题的承接、曲艺学的原理研究、交叉研究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此外,成果推广、扩大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手段极为发达的当下,关起门来搞学科建设的传统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有些举措,如定期举办两岸三地或世界华人的曲艺学研讨会,倡导成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曲艺学研究会,常常能够起到繁荣学术、影响社会的功效。

总之,曲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人参与,需要赢得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诚然,一个新的学科能否进入《学科目录》,需要经过专家认证,并要通过审核批准,但是,只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规则与规律,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地作出成绩作出影响来,曲艺学的学科建设目标,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教学与科研层面,都会在不远的将来势不可挡,顺理成章地变为现实。

注释:

①秦惠民、申素平:《教育类一级学科设置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第42页。

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

猜你喜欢
曲艺学科研究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曲艺泉城》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