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英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班级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年来,我们一直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并着力打造班级精神文化,营造一个互助、友爱、共同发展的教育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场,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养成和谐相处、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一、加强班级环境建设,用环境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班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班级独特的人文氛围,寓文化于班级环境之中,用环境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达到授教于无形。为了营造“用雷锋精神去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育人环境,学校在加强校园改造,增加校园亮点的同时,在校园建造了雷锋和孔子的雕塑,营造“雷锋与我们同行”的教育文化氛围。开发了让墙壁说话的育人功能,围绕“雷锋精神”这一文化核心,在走廊的墙壁上,镶嵌着雷锋的格言和画像,让师生在伟人的光芒下进行求学和成长。为了让主题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就应该发挥班级这个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亲身参与、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学校首先投入资金实现了班班通,并利用班班通,开辟了校园雷锋网站。又陆续给每个班级都设了雷锋事迹园地、雷锋评比台、雷锋节约箱、好人好事登记簿等。
二、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建设育人功能,学校号召每个班级围绕雷锋精神这一教育主题,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和班主任的个性,精心打造自己班级特色,形成了自己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然后根据班级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班级的命名、班歌、班训、班徽的创作和设计等都可以成为特点,其他诸如班内征文、手抄报、板报等,无不体现出班级的整体特色。比如,雷锋班的班集体目标是:学习雷锋精神,勤俭朴实、助人为乐、刻苦钻研、和谐友爱;学校姜敏菊老师的“书温馨”特色班,在吉林地区被评为“创新型特色班级”。这个班的目标是:书品即人品。激发学生练习书法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将手语歌曲《感恩一切》作为班歌,潜移默化中践行感恩教育,自觉地践行着雷锋精神,各班级也都开展了相关活动,“三文明班级”开展了遵规守纪零扣分活动;学习特色班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在班级掀起了“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热潮……有些班级以母亲节、全国助残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助残日捐献活动以及“雷锋精神到社区”爱心服务活动。
三、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
“环境造就人”,文化氛围改变了学生,潜移默化中从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孩子,他的健康心态和健康的文化人格无不打上这个班级的文化烙印。语文老师刘艳华的诵读班级,她的学生的朗读、演讲和论辩能力堪为学年之首;姜敏菊老师一直以来开展“弟子规走进班级”活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爱心彩虹”活动。让每位学生每周节约一角钱,用来资助班级一名贫困生。在勤俭节约不丢中,同学们把班级的矿泉水瓶和旧书报收集起来,定期去卖掉,用这样积攒起来的钱为班级的贫困生买来书本,这些活动既养成了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树立学习楷模,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8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了“感动校园人物——雷锋式青少年”评选活动。有十名同学成为“雷锋式好少年感动校园人物”。庄旭,生长在一个父母双目失明的残疾家庭,但她要做父母的眼睛。春耕时,她帮父亲种地,秋收后,她帮父亲卖菜,校园里,她勤奋好学,自强不息。陈敬是一个从小就被抛弃的孩子,命运让她在人生的起跑点遭遇了不幸,但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她早已学会了自立自强,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她回报给大家的总是最优异的成绩。她们的事迹和感人的颁奖词,让学生们热泪盈眶,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四、搭建课堂教育舞台,使雷锋精神放射光芒
课堂教育是以“课”为教育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它不仅能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起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雷锋活动日中,学校组织语文教师以爱为题,以一封信的形式进行课堂作文教学,要求每个学生以感恩的心书写一封信,学校选出优秀作文分设三个奖项,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评选,每个年级的走廊都粘贴上了获奖学生的作文。韩冬同学的《日光微暖爱倾城》,白亦鑫同学的《你是我一天的春暖花开》,赵爽同学的《总想为你唱首歌》,张嘉宸同学的《探路的灯》等作文分获特等奖。此次活动极大地掀起了学生学习雷锋的热情,由感恩母亲、老师升华为感恩社会,感恩时代,通过课堂的作文教学,雷锋精神已在班级、学校乃至社会放射光芒。
通过环境的营造及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学校雷锋精神已经植根在每个班级及每个学生的心中,并且换化为学生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的自觉行动,学生们在自己的群体里快乐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学生艺术活动和体育比赛成绩突出。以雷锋精神为依托的班级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作者单位:吉林蛟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