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

2016-08-23 17:13张良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8期
关键词:特色智慧建设

张良成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现代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学校特色品牌的竞争。

一、忧思:“百花齐放”下的种种弊端

1.为特色而特色

为了追时髦、赶潮流,现在几乎每所小学都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为有别于其他学校,大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想出了一些本质意义相同而说法不同的校训、办学理念等。诸如“书香校园”“童话校园”等,本应该属于学校的常规工作,却被作为特色来加以宣扬。

2.秀外虚中

许多学校的领导谈起特色来都头头是道,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就是华丽的辞藻太多,侃侃而谈的理论太多,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太少。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没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发展学校特色。

3.受制于个人

一个好校长就代表着有一所好学校,育人理念、特色的建设更多地要看所在学校校长个人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旦校长调离学校,那么整个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就无法继续。

4.纸上谈兵

大多数学校的特色除了形诸笔端,见诸报刊,形成了某某研讨会之外,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教育生产力,不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师生的教育生活产生具有的促进作用。

二、析因:形成过程中的基础缺失

学校特色的本质是创优,即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而一些学校的特色,生成的源头就存在着种种问题:

1.脱离社会

近些年,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却没有相应地提高。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游客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但是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在埃及名胜古迹上刻下“到此一游”,大声喧哗,这些事件告诉我们:文明与素养不是有钱就能够拥有的。

社会需求是学校特色产生的根本动力。我们的教育是要为未来社会培养接班人,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的学校特色建设既不能追风逐潮,也不能人云亦云,学校特色建设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2.能力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本校具备的传统优势?如何发挥本校现在具备的优势?如何进一步将学校的优势发扬光大?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这些问题。现阶段,许多学校提出的一些建设口号都存在创新不足、底蕴不足、底气不足等问题。

3.定位不准

为了体现办学特色,很多学校都会将常规的教育行为命名为“XX教育”。很多学校虽然提出了特色建设目标,但却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都没有当回事,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三、沉淀:含英咀华后的返朴现淳

沉淀,在自然中表现为经过一段时间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重者下沉,轻者上浮,由原来的模糊混淆到清浊分明、界限明显。借用到教育上来,意指经过沉淀,学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保留下来,短暂的、浅薄的文化被剔除的过程。

1.用实践去筛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特色的提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必须经由实践来检验。经过实践的洗礼,学校特色的先天成长性、后续发展性才能逐渐明朗。

2.用理论去充实

人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青年时期的陶行知非常崇尚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一名言写成对联挂在中堂上,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陶知行。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情等自己知道了、理解了再做,就太晚了。于是他把王阳明的名言做了改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在于:人在不断审视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用不同的理论来武装学校特色,特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3.用效果去验证

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个品牌,与学校特色的建设有很大关系。人们往往只看到“力排众议”的教育领导者成功的例子,却忽略了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条件。他们之所以敢于力排众议,是因为他们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才能义无反顾。

四、生成:思想淬炼后的直达本真

特色的形成有着长期性、反复性、内隐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征。往往不容易被发掘、提炼,因此,更需要耐心琢磨、细心观察、精心研究。

1.以岁月沉淀,凝聚特色

(1)积累淬炼,去芜存菁。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淬炼。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一些措施只有到了数年以后甚至到了后续学校那里才能得到确切的反馈。而只有这种反馈信息才能帮助教育者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这是一种回环反复、不断循环、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这期间,存在着许多的反思、微调、实践、研究的循环工作。

要检验某种措施是否得当,不妨回头来看一看,再审视,再推敲,再鉴别。大浪淘沙,真金则必出矣。

(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特色是深入一所学校的内质而存在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切实存在着的,并且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东西。有些学校,或因为原有的提法不够贴切,或因为后任者不认同等原因,导致后续的研究中断。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特色,只要认真研究下去,一定能够从中找到其与当前教育工作的本质相吻合的内涵。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所有的教育理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条特色建设之路,也许存在着路径宽窄的差异,但只要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2.以思想沉淀,走向特色

(1)科学定位,准确把握。特色的产生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总结提炼型,对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理论并发扬传承。二是弥补缺陷型,找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生受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的一些行为问题,为了扬清压浊,弥补缺失,学校提出建设目标,对教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三是理想追求型。有了梦想,人就有了存在的价值。这三种途径都有一个共同点: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学校也要在优化中不断发展。有了目标,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及发展动力就有了着力点。学校特色的提炼,要经过反复推敲,既要求助于专家,也要求助于大众。使之成为全体师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建设目标。

(2)和而不同,各有千秋。学校是不是一定要求异、求新,才能提出独树一帜的学校特色呢?人云我能不能亦云?还是人云我亦云?

以“智慧”一词为例,先后有十余所学校选择“智慧”教育作为学校特色。这本无可厚非,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人的智慧的,这也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怕撞车,怕没有了本校的特色,而避开了“智慧”一词,试想一下,如果每所学校都一定要另辟蹊径,一来,学校本身可能不具备这样的研究能力;二来,并不是每所学校都一定要有与众不同之处的,大部分学校的基本条件与教育功能都是相似的。如果学校确实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为目标,不妨也提一提“智慧”教育。因为,同样是“智慧”,学科智慧与生活智慧有区别;管理智慧与语言智慧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智慧”教育这个大框架下,也是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来的。

3.引智慧沉淀,形成特色

现阶段,一些学校提出的口号,可能仅限于学校领导层理解,多数教师并不理解其内涵。实际上,没有全体教师参与的文化建设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建设,它没有可持续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起到发展教师、培养教师、成就教师的作用,那么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就会逐渐降低,并最终走向消亡。只有作用于教师,依托于教师,发展于教师,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持续发挥影响力。

有人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多深,在他的教学行为中就能体现出多少与新课程有关的思想来。可见,一所学校的特色基因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体现着学校的特色。

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只有充分发掘这些思想家的潜能,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加地生机勃勃。

4.用实践沉淀,张扬特色

(1)全面实施,特色育人。特色不能只是一只花瓶,被人观赏,应该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受到它的影响,进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持久。

(2)以生为本,着重长久。特色建设目标确立了,怎么建设,如何落实?比如:每所学校都成立了书画兴趣小组,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是这些书画兴趣小组只是应素质教育的口号而存在的,根本没有真正考虑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如果只是为了领导来检查时,有地方让他们参观,那么这样的文化建设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要培养学生的书画特长,就需要在小学阶段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让学生在弄清意义的基础上,有一个长期的选择,这样小学阶段五六年下来,就能够在专业发展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

5.总结提高,推广增值

目前,教育领导部门希望某一区域的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但是,事实上,没有几所学校有能力把所提出的特色建设目标研究出什么有份量的东西出来。以某地区为例,各学校提出的有“书画”“童话”“浆塑”“象棋”等特色。基本都属于应时、应要求而产生的特色项目,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而所谓的研究也只限于文本。而有实力的名校、强校的研究成果,只被作为其中的一种供参考。其实,如果将全市学校分区域、分类型,集中研究一种学校特色,力量集中了,效果一定更好。同时可以将研究成果在小范围内进行推广,成熟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生产力,让研究成果增值。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条流淌着的河,它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标志;学校特色建设是一段旅程,所有的学校都行走在这段变革的旅途上。在教育改革中,学校特色建设要有智慧的积淀,更要有静下心来办教育的淡定与执着。

撇去浮躁的泡沫,才能让“特色立校,文化育人”的口号真正变成学校发展壮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特色智慧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