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楚歌
那时黄沙弥漫,西风飒飒。他伫立于城墙与大漠间,眼前边塞一如古书所言,无际的枯黄与苍凉蛰伏在偏远的北地上。
城砖斑驳陆离,刻满刀削斧砍的痕迹,似在诉说无数惊天血战的过往。可惜历史并没有多宠幸这个男子,若生逢乱世,他必提枪上马,浴血杀敌,换一世将军之名,然而他的身躯属于历史上那个风华璀璨的时代,大唐国力强盛,邻国臣服,几无战事。
此刻,他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念着他的江湖,他拔出剑,却举世难寻敌手,剑在哀鸣,而他长剑入鞘,只好孤身踏入大漠。他是大漠上的一缕孤烟,去留有意。但他是王之涣,总有一片天地在等着他驰骋。
“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史书这样描摹少年的他,彼时王之涣落拓不羁,尚未谋面已然英气扑面。于历史深处蓦然见他一把剑涤尽杯中酒,慷慨激昂之歌于胸中盎然迭出,身跨骏马一日看破长安,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将之风。
他家世显赫,祖辈世代为官,若依循这样的传统,王之涣必定踏上科举之路。可他年少时便逃离四书五经,终日痴迷刀光剑影,因为那里有他的世界,是他穷尽一生追求的地方。
只是,他年岁太小,不能离家太远,于是凭着一腔意气召集了一帮纨绔子弟,整日仗剑饮酒,若遇不平之事必拔剑而出,率性而为。这样的日子给了他英雄的幻觉,尤其像他这样男儿意气的人,更具有致命的诱惑力。
某日,王之涣用剑挽起几朵剑花,银亮轨迹晃了他的眼,他猛然惊醒,眼前生活一如水中月,仿佛一场绮丽幻梦。于是他擦拭剑刃,悬剑于木,在经史典籍中沉淀自己,一意苦读,直到满腹诗书气自华,渐渐寻得另一条出路。
十年苦读,当能一举成名,只是他终究不同那些沉迷诗书的柔弱书生,他有自己的傲气,不愿拘于考场一角安安静静地考试,他是属于这片大好河山的,那里才是他奋斗的源泉。
王之涣打点行装,要行遍万里山河。他攀高山,渡恶水,看朝霞出平湖,观怒涛卷礁石,行行走走间,他来到山西。无从遥想,历史上怎样的风云际会才迎来这一刻。仅凭一个诗人,在那一天,轻轻登上一座楼阁,就成了永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后人对那天的如海眷恋、似滔之思,从孩提起便刻骨铭心。那楼名唤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风景秀丽,为唐时胜景。那日,《登鹳雀楼》一诗自他笔下而出,仿佛沸反盈天骤变为万籁俱寂,极静之后便是狂呼。这是独属于他一个人的风流,他的才华终于露出了锋利的那面,就像年少舞剑时划破夜空的剑光,明亮慑人。而后他潇洒离开,继续他的旅途。
纵才华横溢,名声斐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少年时的侠客梦,于是仗剑走天涯,前往边塞。这一路非常遥远,旅途颠簸,换做常人早已心生倦怠,而他却怡然自得。一路风景雄峻豪迈,泱泱山河几万里,遍地风流,王之涣灵感迸发,大笔一挥,便将盛唐的光景融入塞北,一石一草一河一山,在他的笔下,就这样舞起一片片寒光朔气。
他的袖间盛满北国的雪、荒原的沙、塞漠的风,尘土满面却有着动人的笑容。他的终点就在这里,这里也将成为他新的起点。他的世界很大,辽阔到连家人都不能理解,直到大漠风沙模糊了双眼,他才停下跋涉的脚步。
边塞的苍茫将王之涣的心装得饱满,朔风猎猎,仿佛幼时父亲的话语在耳畔,武字拆开来看是止戈,此刻他心底明了,没有战事才是战士最好的期盼,于是启程归家。
他没料到自己的诗篇广传天下,竟引来几位知己。那日,他和王昌龄、高适二人聚于旗亭,有梨园名角来此表演。王昌龄说他们三人都擅长写诗,但从来没有一较高下,今天就来比比。当下立下规则:名伶唱到谁的作品便在墙上画一道线,多者为胜。只见第一位伶人唱“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位伶人唱“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王之涣见此,不禁说道:“这些伶人所唱皆是下俚之词,不足为道。最后佳伶一定唱我的诗。”转眼便轮到那位佳伶,但见她皓齿轻启,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赫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后来连着两首都是王之涣的绝句,于是三人相视大笑,举杯畅饮。
翌日醒来,他衣袂飘飘地回家,脸上还挂着一团酡红。亲友看不过去,不愿他如此碌碌,劝他入仕以求宦达。他心有所感,亦觉大丈夫在世应有所作为,于是前往冀州任衡水主簿。
闻知大诗人要来自己麾下,县令特意为其举办接风宴。席上王之涣虽已近中年,但英雄气概未减,纵然静坐无言,也自有一段诉不尽的风流。有县令千金李氏正待字闺中,那日透过屏风看去,见他在官署众僚里显得出类拔萃,不由情愫暗生。往后的日子,王之涣的身边便多了一个磨砚的倩影。
王之涣亦对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子情意深重,只是他已有家眷,更何况有着一段不小的年龄差,这个豪放的男子此刻踌躇不前,一步步躲闪,而李氏罔顾偏见追求他,柔情似水,两人终于克服阻拦走在一起,又添了一个浪漫传奇。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谐。怎料,偏有小人散谣说王之涣乃是贪图官位才娶妻讨好上司,王之涣闻之愤怒不已,他这样骄傲的男子眼里揉不得沙,于是愤然辞官。
赋闲居家的日子徐徐打磨着他,把他蕴养得美好温润,但他波澜壮阔的雄心依旧未改,也曾再次踏上年少的路,再看一眼那时的景,只是身影还是那样寂寥。长剑铮然,剑吟阵阵,持剑的双手写满岁月的笔墨,一痕又一痕,不能浴血杀敌那便藏剑于锋,他又一次回到官场,就任文安县尉。官职虽小却也公务繁忙,王之涣恪尽职守,两袖清风,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县内大治,一片河清海晏,成了他新的传奇。
后来时光悄逝如水,把他的踪迹慢慢抹去,泛黄的史册上只记着他的六首诗,字句里敛藏的剑心侠气亦如他少年时的英雄梦,蛰伏于无尽烟尘里,像一把从未真正拔出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