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诗洁
摘 要: 幼儿园墙面设计常常是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这些精致的墙面设计能发挥实际作用吗?怎样让墙面创设摆脱花架子,真正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作用呢?怎样让繁忙的教师从墙面上解放下来,让教师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本身要清楚地分析自己在创设主题墙时走入的误区,其次是想出解决策略并运用到环境创设中。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主题墙 误区 解决策略
主题墙的设计常常是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每到主题更换时(每三四周),教师们就要为新主题的墙面布置开始忙碌,揭掉旧的材料,制作新的内容,如果想要这一主题的墙面焕然一新、与众不同,就要连背景底板边框一同拆掉重做,要完成这一系列的事情,唯有加班才能解决。等到主题结束前,主题墙完成了,的确是充满想法与创意,各板块制作精美,可是幼儿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所以教师是否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布置本属于他们的主题墙呢?
一、主题墙的意义
(一)何谓主题墙。
主题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粗浅地说,“墙”就是在班级的墙面上划出一块区域,可以是一整面墙,也可以是几个小板块,这是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主题”呢?每所幼儿园制定的主题各有特色,可以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结合季节、节日等墙上张贴布置的内容就是贴合主题的一些东西,如小班上学期第一个主题《我上幼儿园》,第二个主题《秋叶飘飘》,第三、第四……教师随着主题的进行来更换布置主题墙,每个主题实施的时间大约三到四周,所以主题墙是每三四周要布置一次。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目的何在。
我们经常赋予主题墙这样的意义:它可以美化班级环境;展示教育成果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它是幼儿园课程和环境的一个有机融合;它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墙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在我们赋予主题墙这么多意义的同时,它是否发挥了这些作用、价值呢?
二、主题墙创设时存在的误区
为什么单单一个主题墙的创设就花费了教师大半的时间,却又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幼儿教师在布置幼儿园主题墙时,步入了哪些误区呢?
(一)主题墙成为“花架子”。
在主题墙面的创设中,需要注重设计的美感,可是当把“美”作为一个创设重点和评判优劣的标准,那就是走歪了的。很多教师在创设过程中一味地注重精致、绚丽的视觉效果,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主题墙变成只供欣赏的艺术品。
(二)对于幼儿作品的装饰过度。
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不美的,于是教师会“好心”地为它加工装饰,赋予作品很多的“内涵”,但有时加工过头便略显做作。
案例一:小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线条》,幼儿用油画棒在画纸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线条,每一幅作品都代表一种心情。活动结束后,教师为每一幅作品添画上边框、衬上底板,有的小朋友线条颜色画得比较淡,教师还为其加深颜色。当作品上墙时,教师夸强了其中的一幅作品,可是作品的主人却在下面小声嘀咕:“那不是我画的。”
作品当然是那名幼儿的,只不过经过教师的再加工,连创作者本身都认不出,这样莫名的表扬,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吗?
(三)教师包办代替。
案例二:小班主题墙《春天真美丽》,墙面分为三个板块:美丽的花朵、蝴蝶飞舞、柳树姑娘。花朵板块,绣球花是利用报纸团成球,在上面张贴无数的小花瓣制成的;蝴蝶飞舞是将打印出来的蝴蝶图片剪下并对折;柳树姑娘将皱纹纸搓成条垂挂在主题墙上。
上述案例中的主题墙可谓是非常贴切主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精细,立体感、色彩感,可以看出花费教师一番的时间和心血制作。可是你看得出这是哪个年龄段的班级吗?哪里体现了小班幼儿参与的痕迹呢?就连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柳条,也因为孩子们搓得不够细致,由教师包办代替。这样的主题墙的确美丽又体现主题,但是这与幼儿何干?
(四)主题墙的创设跟不上课程的实施。
主题墙布置是与课程的实施紧密结合的,但是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我总结出其中两方面:
1.教师的“拖延症”与“急性子”。
在主题墙的创设中,部分教师往往就是能拖则拖,等到主题快要结束,甚至是最后一天加班加点把内容布置上墙、拍照记录,幼儿往往还没来得及感知墙上出现什么,忙碌的老师们又把这些内容拆下来,因为新的主题就又开始。另一部分教师则情况相反,他们恨不得在主题开始的前两天就把墙面贴满了,贴的内容从何而来?这两种现象都无法让主题墙与幼儿的活动互动起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又从何体现。
2.主题墙的完成成为硬性指标。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部分也是因为上述的教师“拖延症”所引起的,领导为了激励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将班级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一个指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指定日期进行评比。这就让教师不得不脱离课程实施布置,并为了荣誉一而再再而三地精致、美化主题墙。
三、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师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墙上,相对地花在幼儿生活教育上的精力反倒少,所以怎样才能让教师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呢?
(一)从教师本身出发,注意方法的改善。
1.回归幼儿作品的本质。
墙上所展示的应是孩子们最原始最朴实的思想火花,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由教师随意贴,孩子们的作品直接贴在墙上,不需要教师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打印、装饰,但是它却体现活动记录的真实与自然、幼儿作品的纯真与童稚。
2.利用家长资源
在学前教育中一直强调着家园共育,在主题墙的创设上便可以体现,请家长、幼儿和教师一起完成主题墙,并不意味着教师偷懒,把自己的事情分担给别人。
案例三:小班主题《我的故事》,结合当周的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我的名字”这一板块,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彩色圆形纸片,请孩子们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含义并进行装饰,收集回来后就布置在主题墙上。
案例中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一起制作名字卡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而且孩子们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二)管理者方面改善评判标准。
幼儿园主题墙应该是灵活可变的、自然和谐的,追求的不是完美无缺或井井有条,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人作为环境主人的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鞠亮.我眼中的普纳荷班级环境.学前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