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黎明
摘 要: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求知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对所学事物的掌握、转换、评价和迁移能力,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 学习兴趣 启发诱导
我在多年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变换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巧设情境,营造氛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发展认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强化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表演短剧《做妈妈的好帮手》,在学生面前刻画“好儿子明明”的形象,接着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明明帮妈妈干了哪些活?是谁让明明干这些家务活的?明明还准备怎样做家务活?教育学生在家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关心父母,做父母的好帮手。同学们在边演边评的情境体验中,深化体验,提升经验,学会做人。
二、巧用教具,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较快,抽象思维发展较慢。针对这一特点,我常常自制一些教具,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声、图、文同时呈现,给学生多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森林联欢会》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深入《森林联欢会》的剧情中。看完视频后让学生到台前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同学们听说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别人猜,都争先恐后要到台前来表演。表演、竞猜中虽然也闹出些笑话,但能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深入了解到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巧立角色,激发情感
小学生都有一种求新、求先和好奇的心态,我常抓住这种心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容,动情,动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达到使他们主动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蒙上自己的眼睛,从座位走到讲台上,拿上粉笔,到黑板上画画。这个体验活动有一定的难度,走路时磕磕碰碰,拿粉笔时反复摸索,画画时心里没底。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印象深刻,会触动学生心灵,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互动的参与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活动中领悟道理,获得了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实现由情到理的转化。
四、巧设提问,启发思维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侦疑、争论、点评,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花草树木、了解花草树木的作用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朋友们,你们想象过吗?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身边看不到一棵树,看不到一朵小花,也看不到一棵小草,生活会变得怎样?”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发挥大胆想象,沉浸在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在小组交流后,老师倾听孩子们的想象。当有学生讲到这样会导致气候恶化时,老师播放事先准备的课件,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在我国的北方,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很多土地都沙漠化了,大风一吹就尘土飞扬的情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研究生活。就在老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中,就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了花草树木的作用,真实地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上面四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一定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启发诱导,创设生动、形象而感人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主动求知的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智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多给他们一些活动、表演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主动思考的时间,就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