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的“讲透”问题

2016-08-23 07:19邹高峰
考试周刊 2016年60期
关键词:重难点学案宪法

邹高峰

高中历史课该讲到什么程度,是我讲《1787年宪法》时产生的疑问并思考至今。讲本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有的老师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外资料,课堂容量很大。我认为这种思路是对的,在高中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必要,毕竟课本内容有限,通过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用课本来教,并不只是教课本,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补充或删减内容。但是教师补充内容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否理解?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则必然会画蛇添足或者事倍功半。

我是这样处理上面两个问题的。首先认真研究课本,找出本课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分析课本所给史料能否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如果真需要补充内容,就要有针对性地拓展,决不能无目的、无筛选、无针对性。否则,课堂可能看似花团锦簇,而学生却一头雾水,说明一定有些知识点没有讲透。不光课本重难点要讲透,补充的内容也要讲透,如果起不到这种作用,则还不如不补充。

如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中,宪法制定背景有三点:1.美国的独立是政治基础;2.邦联制下美国的窘境是动因;3.启蒙思想在美国的传播是思想基础。如果只局限于这三点就会给爱思考的学生带来一些困惑:为什么后来同样具有以上三点背景的国家,学习美国的宪法和制度却没有成功?可见课本上的背景内容不足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为什么能成功制定,又成功地使美国走向强大。“有怎样的公民就有怎样的政府”,其实可以套用成“有怎样的公民就有怎样的宪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多数人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不补充独立前后与民主政治有关的美国人的资料就无法讲透《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所以我认真阅读了《论美国的民主》和《美国的历史》这两本书中关于美国独立之前美国社会的部分,从中精选了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打印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最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民国初年曾大张旗鼓地学习美国制度,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美国《1787年宪法》需要大部分国民具备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受到参与民主政治的参政能力的长期训练,还要具备知识平等、财产平等条件,并且需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确保其不需要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就能维持国家安全。而这些因素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具备的。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挖掘到这种程度,则学生是不可能理解不透彻的。而且有了学习美国代议制的经验之后,还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制度。

再如有的老师讲课时补充了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异同的资料。讲到相同点时,提到英国和美国都是三权分立,而没有进一步解释两国三权分立的内容、原因、形式等问题。我觉得此处如果不讲透则还不如不讲。因为有些学生会误以为英国的三权分立和美国是一样的。讲这个问题时,把两国最高立法、司法、行政部门进行了仔细比较,帮助学生梳理英国内阁(行政、部分立法权)、议会下院(立法权、监督行政权)、议会上院(部分立法权、最高上诉法院)的权限,然后与美国的总统、国会、联邦法院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虽然看似都是三权分立,但美国各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平衡的,而英国三个部门的权利却分离不清(不独立),大小不均(不平衡),所以只有美国的三权分立才是最充分的。我趁机引导学生理解三权分立的两个关键要素是权利的独立与平衡。这样一分析,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初步具备了辩证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助力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关键时刻的助推器。

有些老师在学案和课件中大量补充材料。有些课的材料确实翔实,但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学生阅读不到位,理解不到位。甚至有的学生没有看过材料,起不到应有作用。这样的情况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曾经出现过。这次设计《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时我决定尽量避免。所以我在学生的学案中补充了11436字的材料。当我将学案下发给学生后,很多学生感到诧异。我告诉学生,这次我准备做一次教学创新实验。希望他们积极配合,相信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但是当我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补充的材料解答学案中的探究题。这使我不得不调整方法,利用两个课时让学生当堂把每一段的读后感写在段后。我在课堂上检查指导,结果发现效果很好。上公开课时,我只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整堂课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讨论、发言,学生可以熟练引用材料。这节课受到了同科目老师的好评。而且大家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大量的补充材料必须落到实处,让学生看懂、吃透,这样老师才可以讲透。并且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在每册课本中选择一到两节典型课采用此方法,可以占用更多课时,以达到讲透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好饭不怕久等”。

总之,高一学生从初中历史只知道“是什么”的阶段,已经发展到了高中历史应理解“为什么”的阶段。高中历史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多产生“为什么”,多解决“为什么”,努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解疑能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重难点问题一定要讲透,该补充的课外资料一定要补充,补充的资料要有利于讲透知识,决不能越补充越糊涂,“越描越黑”。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抓住升华知识的关键点,把握好学生思维提升的节点,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重难点学案宪法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乡愁导学案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比例尺(一)”导学案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