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16-08-23 06:39杨世旺
考试周刊 2016年58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科书

杨世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四有”新人。导出了法制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除了要学习知识外,还要在教学中重视法制教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呢?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加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建设,提升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法的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及法制观念等。

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盲目性。作为担任数学学科教学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做一做第2题“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教科书第150页)时,如果教师不知道“土地管理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不会利用这一题目渗透“土地管理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知识,导致教学中“身临其境”了法制,也不知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二、利用教科书的知识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学科是理性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相对于文科要少,加之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材中的法制素材就更有限。但这不能说明我们这一学科就不能渗透法制教育,而是需要我们细心地发现和挖掘。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内容(教科书第91页第一段及问题)时,可以向学生渗透“水土保持法”,故而诱导学生在水土流失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采取的措施是要造林、种草及封禁管育保护措施,并让学生有“水土保持”认识的责任和义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题或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的教育,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分式方程”第2课时的问题解决的第3题:“某市为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段全长为3000m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工效比原计划增加25%,结果提前30天完成这一任务。实际每天铺设多长的管道?”(教科书第128页)这一习题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爱护我们的环境,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三、利用数学活动,践行法制教育

法制渗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如:在学生动手操作“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这一主题活动(教科书第103页至104页)时,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测量旗杆的高度,通过利用阳光的影子、利用标杆、利用镜子的反射三种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经学生实践后向学生渗透“国旗法”,给学生分析:热爱祖国,则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使学生明白了平常我们常说的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又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普查、抽样调查(教科书第160页至164页)之后,可布置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即让学生分别调查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或解决问题的事件,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父母虐待孩子;学校附近非法开办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弄清是用普查还是用抽样调查把这些问题归类统计,这样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数学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制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