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鹏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88-01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有效对话,能激荡起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的心灵共振。知识在对话中增值,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情感在对话中融合。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的生命涌动和成长。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对话呢?
一、要避免认识上存在的几个误区
1.认为对话越多越好。我们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如果对话各方抱着真诚的态度,互相表现出了敞开、接纳、理解和包容,精神上都得到了提升,目的就达到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各方互有戒心,不能坦诚相待,纵使对话再多,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2.认为对话的目的是取得一致同意。对话不是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本质上说,对话的目的是制造意义,寻求真知。
3.作为“对话”式教学应当有规则性、确定性和计划性。对于对话的话题,可以共同确定,但不能对对话的进程进行控制,也没法控制。对话不是预定好的,它在进行中不断的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活动过程决定的。所以,教学活动,不能按事先计划好的每一个细节动作进行操作。
二、要树立审美化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它的内涵是:
1.生命观。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和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
2.生成观。在“对话”教学中,对话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对话的方式不只流于交谈,对话的场所不只困于课堂。尽管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不同,但这种不是实质上的,而是年龄上的不同。教师在正视这些不同的前体下,要对学生诚实,不要向学生掩盖什么。
三、要形成“文本”化的课程观
要使教学中的对话更充分,更深刻,那么教师应对“文本”做出多种理解。无论如何,我们总会遇上不同的诠释。此时,要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何这样理解,这种对话才是真切的。另一方面,“对话”教学既承认“文本” 的多义性,在尊重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的同时,应使学生接受或至少意识到我们所倡导的社会生活的价值。
四、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话”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学生获得对话能力后,教师又成了对话者。“对话”教学中,教师是表演者,但与“独白”式教学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一种真切的表演。因而这种表演拥有受感动的观众,这种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方式走进学生,这平才是真正的“对话”。
五、要树立一种公正观
事实上,能否给学生以公正感是对话得以维系的前提。因为公正目前已被理解为道德的核心,学生是绝不会给一个没有道德的教师以信任,而信任危机将直接导致动机危机,教学意向与教学机会的丧失使得“对话”成为海市蜃楼。
总之,在教学中要有效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肉体,而且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经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作训练。有的同学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有的同学说,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另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位老师也笑了。她打断孩子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并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那位老师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出来。那位老师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看到了这个孩子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这个孩子是刚从乡下转学来的,这个故事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老师没有给她发表自己观点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们不会取笑她,而且也将给课堂教学增添一抺亮色。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有效对话正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奇丽的风景。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在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中,生活经验是根,知识积累是干,那么在这生命之树上盛开的鲜活的水灵灵的花朵就是有效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吸引,共同创设交往晴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从面真正达到情知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