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解柳暗 改中求花明

2016-08-23 11:00侯桂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柿子赏析习作

侯桂芬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4-02

提到作文教学,不少老师头疼,不少学生苦恼。老师苦于费尽气力,收效甚微,学生苦于无米下炊,无法可依,佳作难成。对于作文讲评课,更是受到大家的忽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以下问题:重指导,轻讲评;准备不充分,思考不充分,点评也不充分;教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讲评缺少针对性,缺少方法指导,学生收获甚微……

但是,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作文指导课的延伸,是作文批改的反馈和继续,是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把学生在习作实践中的进步成果或存在问题集中反映出来,有针对性的指导讲授、练习巩固,既使本次习作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又为今后习作树立信心、奠定基础。好的作文讲评课,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如何实现高效的作文讲评课?在反复的作文讲评实践中,我有一些思考:将评与改结合起来,赏析——总结——挑刺——修改——巩固——延伸,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评改,给予学生自信,构建高效作文讲评课。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提炼亮点,总结方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作为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表扬和鼓励,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将学生的情感激活,将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内心被调动起来,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过程中。经过写作实践的磨练,经过笔耕不辍的累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作文讲评中,一定要坚持少批评多表扬,少否定,多肯定,从各个角度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提炼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表扬、再表扬。不能只是教师表扬,还要你夸我夸大家夸,都来寻找同学作文中的亮点,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表扬别人和得到表扬,获得成就感。表扬与鼓励,要贯穿整个作文讲评课始终。我们可以在全班作文情况总评时,将学生的作文分类,以“写作小明星”的形式予以表扬;还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巧妙的题目、新颖的首尾、生动的片段一一通过幻灯片播放出来,后面缀上“作者——×××”……通过各种方式,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拥有写作的渴望。

以赏识的目光,找到学生作文的亮点,还要以智慧的目光,提炼总结这些优秀作文其中的方法。老师可以出示优秀片段,或者提前将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来评价“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学生的视角会很多样,可能是从题目来讲,也可能从选材立意,也可能是细节描写……放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正是在这样积极踊跃的评价中,学生的赏析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但是,教师提前要预设好一两个重点要分析的“亮点”,而这个要分析的亮点正是后面修改作文时要指导的方面,——本节习作讲评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本次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学生讲到老师预设的写作方法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为什么这个同学写得好?他是怎么写的?还可以采访小作者,让小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在欣赏分析中,明白优秀习作的写作方法。最后,教师将同学们的发言总结归纳,提炼出“写作金钥匙”,用形象生动、简单好记的语言教给学生。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马”,“笔下生花”要求介绍马的作品或者写写和马有关的故事。不管是哪个选题,都离不开写“马”的外形。但是,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于马的外形写得千篇一律,而且没有写出马的内在神韵气质。所以,在习作讲评时,我特意选了几篇写马的外形较成功的片段:

片段一:那次暑假我去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一匹深红色的唐三彩马,它身上主要是黄色、白色和绿色。它的四蹄稳稳地踏在地上,不像“天马”四蹄腾空显得非常平静、安详、美丽。嘴巴微微张着,尾巴像被剪了似的,很短,像羊角。马的身上有辔头、鞍镫,还有缰绳。缰绳上有许多玉佩,好像是一匹立功的马,也可能是一位将军的马。它比较胖,但很健美。我被这匹马迷住了,久久的站在那里。(作者:刘子萱)

片段二:马的脸长长的,耳朵小小的,两只圆圆的大眼睛长在头的两侧,长长的尾巴摆来摆去。帅气极了!突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咚咚咚,咚咚咚”。我扭头一看,是一群马在奔跑,它们数量不多,但跑起来昂首扬尾,自由奔放,我惊呆了!它们一个跟着一个,前面的两匹马更是帅气,它们四蹄腾空,动作协调,雄浑的马蹄声在草原上“咚咚”作响,它们就像一道闪电,从我身旁奔腾而过,速度快得我都看不清,帅气极了!他们一边跑,一边嘶鸣,马蹄在大地上奏出强有力的鼓点,把所有人的声音都淹没了!(作者:张泽晟)

片段三:远远看去,人群中有一匹枣红色的骏马。走近一看,它全身鲜艳的枣红色,别无杂色。在阳光下,光滑的皮毛泛着光泽,像一匹闪闪发光的锦缎。它的头微微仰起,两只大眼睛注视着地面,流露出温顺的神情。背上的鬃毛剪得整整齐齐,头上的一缕毛也梳得很光滑,贴在额头上,像小孩子的刘海。马的额头到鼻子有一道纯白色,映衬着枣红色的皮毛,格外引人注目。马脖子上的肌肉微微隆起,腿瘦而有力,尾巴时不时轻轻甩一下。它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静静地站在那儿。(作者:何斐煊)

学生从各个角度寻找习作的亮点,分析写法,最后我总结归纳,出示“金钥匙”——

抓住特点动静结合

虚实相间神形兼备

简洁明了,而且是学生分析透彻后再出示,学生对这种写法就理解的很深入。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发现问题,运用方法。

在作文讲评课上,不光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治疗“病”的能力。赏析优秀习作,是要提炼总结,学习模仿,而接下来,就是要把学到的本领施展开来,去诊治习作中的“病症”。课前,教师要将能反映本次习作普遍问题的作文或片段整理,课堂上出示两到三篇,全班集体来寻找病症,提出治疗方案。学生在赏析阶段,才总结出写作方法,还不熟练,所以现在全班集体来改,学生没有压力,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的热情也就更高。在修改中,师生互相配合,学生讲一讲,老师说一说,幽默活泼、宽松民主的氛围,更能提高修改的热情。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问题习作时,要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又不能问题太多的作文。问题太多,疲于应付,修改的重点不突出,训练的目的性不强,贪多反而嚼不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这些问题很多的作文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大部分,没有普遍意义。在修改完成后,让学生要反复去朗读修改后的作文,在朗读中体会修改的妙处,品味成功后的喜悦。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是“劳动”,结合单元主题,我们设计了写写自己的一次劳动过程的作文。班上的曹瑞洋同学写自己回到乡下老家摘柿子的经过,他的第一稿中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知道,在城市里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才要好好珍惜这次劳动的机会。树上橘红色的柿子的美味吸引着我采摘的激情。这时,表哥走过来,三下两下,就把这树枝上所有的柿子钩了下来。看到表哥这么熟练,我学他那样也去钩柿子,“哗啦啦”好多软柿子掉下来,刹时间我变成了一个柿子人,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去吃果肉,也吮吸着甜蜜的果汁,好吃极了!我的心像抹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表哥怎么钩柿子的?哪里体现出他的动作熟练呢?我又是怎样钩柿子的?这些具体的劳动过程,在文中都一笔代过。劳动过程中我的做法、我的感受,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浓墨重彩的勾画的。学生也知道这部分要详写,但是,钩柿子的动作很快,就那么几下,在学生的脑海里本来就比较模糊,加上自己缺少恰当的写作方法,就会出现知道要写具体写生动,却不会写具体、写生动的情况了。这是本次“劳动”主题的习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所以,在作文讲评课上,就要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我出示了上面的这个片段,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修改,尤其是要根据前面赏析优秀习作时总结的方法现场口头修改。在赏析阶段,总结出将劳动过程写具体写生动的两个方法分别是“动作分解法”和“主次交替法”。(方法的名字教师学生都可以拟,简洁明了,形象好记就可以了)“动作分解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连续的、快速的动作放慢镜头,分解开来写。“主次交替法”是写写主要人物——自己的言行,其中交替着写写其他相关的人和物,这样就不单调了。运用“动作分解法”和“主次交替法”,劳动的过程就写具体、写生动了,作文的画面感就出来了。课堂上,学生还现场演示钩柿子的动作,将钩柿子的动作一一还原,抓住其中关键的几个动作来描写,作文的内容一下子具体形象了。

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曹瑞洋同学立即动笔修改,一篇生动有趣的佳作呈现出来。

红红的柿子惹人爱

曹瑞洋

金秋时节,回到乡下,果树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一股香甜可口的气味弥漫我全身,那是什么呀?

只听“吸溜,吸溜”的声音,原来是乡下那些邻居们在吮吸着柿子那甜蜜的果肉与汁液。那橘红的颜色让我眼馋极了。我拿起钩子就往地里奔去。一瞬间,又大又红的柿子在金秋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格外灿烂。它们随风摇摆,好像在说:“快把我带回家吧!”我拿起钩子乱打一通,结果全都打偏了。“别打了,少逞能耐!”我理也不理他们,继续打着……

我知道,在城市里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才要好好珍惜这次劳动的机会。树上橘红色的柿子的美味吸引着我采摘的激情。这时,表哥走过来一把从我手中夺过钩子,我气得直跺脚。只见他用钩子往那条结满柿子的树枝上一钩,再拉一拉,看是否钩紧,然后拧了一圈,“嘎吱”树枝断了,这树枝上所有的柿子掉了下来。看到表哥娴熟的动作,我既佩服又嫉妒。我学他那样往树枝上一钩,拧一圈,再用力向下一拉,“哗啦啦”好多软柿子掉下来,砸在我头上,汁液从我头上留到脸上,果肉贴在我的脸颊上、身上,刹时间我变成了一个柿子人,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去吃果肉,也吮吸着甜蜜的果汁,好吃极了!我的心像抹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一家人吃着我钩回来的柿子,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我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短暂的假日结束了,该回家了,可我还是禁不住回头看看那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房子—一个用劳动换取快乐的地方。

看到这样的佳作,如果你是小作者,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升级重改,巩固方法。

经过了“提炼亮点,总结方法”阶段的引导归纳,“发现问题,运用方法”阶段的练习运用之后,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逐步增强,此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修改习作了。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先干杂活:将错别字、病句、标点等快速修改,然后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写作方法再一次重新审视、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不要求面面俱到,重在看本节课指导的方法掌握得怎么样。

在独立修改作文后,还可以同桌交换互评互改、小组合作集体评改、参照范文对比评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找老师个别评改……要注意的是,这些各种形式的评改,都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评改的基础上的。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能替代自己的思考。

作文修改完后,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就是:成果分享。让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用赏识的目光去评价、去肯定,找出改后的亮点,学生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进入写作良性循环模式。

不止课堂上要分享,这种分享一定要延伸到课外。开展班级作文展,制作班级作文集,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校报校刊、博客空间、报纸杂志等……同年级的同学、跨年级的同学、亲朋好友、社会大众等都可以看到。我们班里,学生自发成立了文学社,成员主要负责每月一期的优秀作文展活动的组织和每学期一本的优秀作文集的编辑。学期末,当学生手捧着精美的作文集回家,看到书里收录的自己的文章,自豪感油然而生,怎能不爱写作呢?拥有的欣赏者越多,成就感就越强,写作动力也就越强。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拓展阅读,延伸方法。

在课堂习作讲评结束后,老师可以推荐与本次习作相关的名家名作,学生范文,甚至教师自己的随笔小札,让课堂的指导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广泛的阅读感悟中,提高自己的赏析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习作讲评课,讲得少,赏得多,老师教得少,学生悟得多,更像是一节欣赏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主修改,教师相机疏理归纳、点拨延伸,学生轻松,效果显著。把欣赏的自由交给学生,把修改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写作的快乐还给学生,让习作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柿子赏析习作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山里的柿子红了
来自柿子的烦恼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