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成为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宠之一。微课在高职艺术专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笔者通过对于广告专业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了解,针对高职艺术专业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艺术专业学生集中注意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提出情景化、微小化、学生为主体、时效性的高职艺术专业微课开发原则,为艺术专业的课程微课设计提供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 艺术专业 微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4-01
一、微课的发展及延伸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革新,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如何借助手机和互联网开展微学习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1]微课实质上是将教学内容以动态的视频方式进行呈现,是一种可视化设计。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可塑性强的特点成为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微课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维度,不受时间、地点等一些框架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时效性。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理解和反复思考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那些羞于提问、不愿主动交流的学生有了可以反复学习的机会。
二、高职艺术专业的微课设计
(一)情景化
根据高职艺术专业课程与微课的特点分析,笔者觉得高职艺术专业的微课设计比较适合项目式和单元式的教学。要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引入微课,在微课设计中,应该将工作过程引入学习情景中选择一个单一的工作任务,设置任务或者问题情景,抓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的特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情景化的微课设计可以迅速让学生融入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的流程,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知识技术。在微课设计中为了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它的设计不应是知识的罗列或是传统课堂的动态演示。简短的微课视频可以呈现出丰富的情景、情节乃至情感,可以将微课设计成故事短片、工作纪录片、反转剧等形式来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拍摄技术、后期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微课视频的精美生动同样是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微小化
时间短是微课的主要特征,5—10 分钟是一个微课视频的普遍时间。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思维跳跃性强,其实不适合传统教学长时间的授课模式。相对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通俗趣味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避免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2]由于微课学习工具的便利性,使得以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为主要目的微课,在选择主题和内容时不能追求“大而全”,只能追求“小而精”。那么,微课选题就显得十分关键。学生对于未来职场充满希望和好奇,因此,微课的选题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选择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以及教学中重点、难点。以短小而饱满的形式配合多元的情景设计,充实的企业工作任务,贯穿于微课设计的始终。主要致力于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尽可能将其详细剖析讲清楚,让学生一次性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强化对工作流程的认识。
(三)学生主体化
以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而课程的评价标准则是由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衡量的。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得出了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第一,个性自我、标新立异,排斥传统课堂教学。也许会主动学习一些相对感兴趣的课程,但持续的时间长度不能始终如一,学习的效果也不确定;对不感兴趣的课程,不关心、不主动、不重视。第二,散漫惰性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生源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甚至厌学的情绪,有些学生即使想要学习,但是自制力较差、惰性较强,非常需要老师的督促。第三,对互联网的热情非常高,对于手机十分依赖。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学生习得新知识获得新思想的途径主要就是手机和网络。第四,一方面,文化课基础差,导致学生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课程学习和知识点记忆,艺术设计理论掌握薄弱不利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比较喜欢动手实践的课程。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对能够产生成果的动手操作型课程更感兴趣,也更能主动参与。在总结和分析了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这些特点之后,我们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将知识通俗化、易懂化,将技能详细化,分解化的体现在微课视频中。让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二者相得益彰。
(四)时效性
由于微课的短小,决定了它并不能解决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不能代表一门课程。一个课程的微课开发必然是设计出一个系列的微课,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同样需要明确各个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承启关系。[3]因此,在设计微课之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什么”和“学得会”的问题。“学什么”是减少繁冗直接提出具体问题,同时,告诉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完成什么任务或者得到怎样的成绩,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塑造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所谓实效性主要指的就是“学得会”,由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设计微课是要本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因为,这种形式最能有效的调动学生,也最能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就感,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微课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导过程,又不拘泥于单向化的教学。从注重如何教授转变为如何让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学习,为传统教学方式走出窘境开辟了一个良好的方向。对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效果,也成为了广大艺术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瞿新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5(2):36-39.
[3]罗博.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设计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5):51-52.
作者简介:
张晗(1980-),女,硕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