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2016-08-23 10:08凉东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23期
关键词:原子弹大队坦克

凉东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北方的浩瀚戈壁中,一团蘑菇云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成功了!中国独自研制的原子弹成功爆炸。那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向世界宣告:中国人终于能够挺直腰杆,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这次爆炸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西方阵营的国家纷纷以惊恐的眼光看着我们。然而,那一天,周恩来却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有核国作出如此承诺。

决策

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人在日本投下原子弹,震惊世界。后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曾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归国的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比,取得节节胜利,却多次被美国当权者以原子弹进行威胁,从这个时候起,毛泽东开始意识到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核遏制力量,就没有同美国抗衡的力量。

1953年,物理学家钱三强向国家提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建议。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等人的汇报,会议最后,毛泽东作出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

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以成功。”

这一年,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聂荣臻元帅任主任。也是这一年,“中国第一堆”成功启动。共和国的核装置,实现了零的突破。从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了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核事业的苗圃和摇篮。

见证

装甲兵:离爆心最近的队伍

许瑛时任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经历过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

中国戈壁上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37岁的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队长许瑛,站在离爆心50公里的沙丘上,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绝密任务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装备技术科学研究院精选了39名试验人员,成立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许瑛任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

装甲兵的任务是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把各型坦克装甲车辆、测试仪器、各种动物布放在爆心周围的不同距离上,待原子弹爆炸之后,驾驶坦克赶往爆心附近回收仪器和动物,以研究原子弹爆炸效应。由于装甲兵有敦厚的坦克作掩护,对冲击波辐射等有削弱作用,因此,装甲兵将成为核效应试验中唯一一支穿越原子弹爆心的队伍。

进军罗布泊

1964年7月16日,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向核爆炸试验场——罗布泊进军。

出发前,许瑛在动员大会上强调,半路停车时如果有人问“你们从哪里来?”就回答“我们从后边来”,如果问“你们到哪里去?”就回答“我们到前边去”。同时,大队对外宣称“野外试车大队”,以去野外调试装甲车为名,以保障行动不泄密。

参加试验的坦克被塞进列车车厢,顶部用篷布遮盖起来,人员乘坐闷罐车。就这样,“试车大队”西出阳关,北越嘉峪,越走越蛮荒,直到7月31日晚,踏进了神秘的罗布泊。

冲向爆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爆炸日。

许瑛带领队员最后一次进场,各自检查所辖布点和仪器设备。随后,装甲兵撤到离爆心50公里外的观察点上。

“10、9、8……3、2、1,起爆!”那时,装甲兵没有5000度的防护墨镜,许瑛要求队员起爆前,用手捂住眼睛,把头垂下,以防光辐射刺伤眼睛。

指令下达了几秒钟,可是没有听到想象中的爆炸声。许瑛叉开指缝向爆心望去,此时,蘑菇云已经直抵云霄,他高喊:“成功了!”

随着他的喊声,同志们一跃而起。眼前这朵蘑菇云不断翻滚。随后,巨雷般的爆炸声终于传到观察点。

爆炸后43小时,放射性沾染的剂量有部分散失,许瑛接到上级通知:装甲兵去爆心回收试验仪器。装甲兵驾驶坦克行驶50公里到达爆心后,进行回收工作不超过一小时,怀里的剂量笔就会“吱吱”作响,警示放射性剂量已经超标,大家就必须撤出换下一批。

连续工作近一个月后,装甲兵团最终取得了厚厚一沓宝贵的试验数据。

猜你喜欢
原子弹大队坦克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驱猴大队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坦克新杀手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谈天说地
这个土地政策不容更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