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扬,邹云龙
(1.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警察学院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117;3.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演进与启示
曹扬1,2,邹云龙3
(1.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警察学院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117;3.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虽然开展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政策已经确立,但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处于发育之初。探究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历史与逻辑,对寻求本土教育理念的合理转向以及它的理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经过狭义和广义两个发展阶段,与就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出现了融合趋势,着眼于教育对象创业全程、职业整体和人生发展,对本土创业教育提出有益的启示。
西方;创业;教育;理念
任何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都是路径依赖的。本土创业教育,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来说都是舶来品,因此卡茨宣称,“20世纪后期是创业教育成功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全球的发展都可以在美国找到灵感。”[1]路径依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历史和现象,更在于本质和逻辑。所谓“西为中用”,就是在本土以同样的本质和逻辑形成中国现象,于是回溯、评价和反思西方创业教育理念发展史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尽可能加速本土理念的演化进程,包括:寻找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理念层面促进大学精神的合理转向并寻求它的理性表达形式;在实践层面探索更具成效的创业教育施行模式。
根据演进博弈论的看法,凡是能够观察到的教育行为都是理性对理念选择的结果,那些不能够转化为普遍和持续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在竞争中已经被淘汰了。因此,我们可以从创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入手,刻画其理念的形成与大致演化路径。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确立
创业教育的发展史与社会经济的运动轨迹密切相关。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1945年,为了应对二战后退伍军人因军工行业崩溃而需要转业这一情况,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首个叫作“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2]。但此时,高等教育与社会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如创业者的社会职能还没有从物质资本所有者中分离出来、崇尚企业规模而不看重小微企业等,创业教育一直未受到重视。此后20年间,创业教育理念虽有所发育,但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存续着,直到以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创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曙光的到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经济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因为它的驱动力主要不是靠增加投入其中的物质资本,而是社会对知识的创造性利用[3]8。这种“新经济”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称为“后工业经济”,被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称为“信息经济”,被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称为“知识经济”。适合于创业者的环境逐渐形成,如风险投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等,使创业者能以更小的经济规模来运营公司。特定的工业部门,如电子业和软件业,出现了许多能够创造新产品的个人[2]。如日中天的创业经济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意识到创业者的极端重要性,甚至把创业才能看作是新经济的发动机。但是,与创新驱动对创业型人力资本的需求相比,全社会创业能力在自然状态下的总存量是相当不足的,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创业教育理念首先来自高等教育对自身的反思。1972年5月,联合国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有一类青年人,已经在相当高的阶段上成功地完成了正规学习,但他们所受的训练却不适应经济上的需要。”[4]541989年联合国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提出适应知识社会未来的年轻人应该拥有三张通行证:一张是知识性的;一张是常规职业素养的;一张是事业心和创业能力的[5]。1990年,教科文组织在第三个中期规划(1990—1995)中提出,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必要重新讨论高等教育责任、方向和任务。随后的1995年,联合国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政策”,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对新的就业形式(创业)保持关注,这样才能调整教育内容和课程组织……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不仅要发挥传统功能,还要肩负支撑变革的作用。今天“学位=工作”这一等式已经不再成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应当只能做寄人篱下的求职者,还应当培养大量能够开拓进取的优秀创业者。”[6]
高等教育确立上述理念后,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繁荣,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领域,包括一整套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1974年美国只有75所大学开设了创业学课程,1985年达到210所,到2009年达到1 100所,包括社区学院、普通高校、MBA、Ph.D创业教育等,基本普及了整个高等教育[7]。
(二)狭义和广义的创业教育理念
创业的内涵迄今没有严格的定论。各种理解可以大致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前者泛指任何人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的行为,只要他是以开创性做法去推动事业的发展。后者专指人创办企业的行为。
既然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业,自然会对应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回顾创业教育的历史,从1945年到1989年,创业教育理念一直停留在狭义范畴里,其宗旨就是为了帮助赤手空拳的创业者掌握创业技能以更好地创办企业。
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哲学根源是实践哲学或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它不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需要、意义等这些关乎心灵安顿的根本问题,不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不看重每时每刻发生在职业中的创造性行为,而只是把学生看作是资源的创造性配置者和善于谋利的机器,这决定着它只能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局部,也决定着这种创业教育只会面向商学院和其他有志于创办企业的学生施行。所以,狭义创业教育也被称作“企业家教育”或是“创业成功学”。
1989年柯林·博尔提出人人应具备三张通行证,这可以看作是广义创业教育理念的最早发端。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区别于以往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即为了培养更具创造性、独立性、冒险精神的个人,而且,这对于在既有工作岗位上的人来说也一样重要。的确,卷入知识经济里的任何一个部门,都需要它的全体成员发扬主动精神和创造性。2004年,美国“创业教育者联盟”发布了一个基于广义创业教育理念的内容标准,在《标准》中,将创业教育界定为激励、开掘、培养人的理解力、联想力、判断力和行动力的过程。对创业教育的普及化起到了推动作用[8]。2009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发表了年度报告,提出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培养的一套体系,而是对原有培养过程的重新构建[9]。甚至,美国K-12的基础教育过程也普遍引入创业教育内容[10]。从上述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已经把创业能力看作是一种职业发展的通用核心能力,而无论教育对象是否准备创办企业。这已经超越狭义的范畴了。
广义的创业教育一经提出,很快就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是因为它和高等教育追求自由创造、主体性和培养“完人”的理念完全是内在相容的。其次是因为在人学大行其道和知识经济浪潮背景下,广义创业教育理念恰到好处地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如何培养知识社会里的“新人”指出了方向。因此,广义的创业教育迅速获得了一种强大生命力,使创业教育摆脱了仅限于某种职业技能教育的境地,进而上升为一种从根本上影响高等教育整体的理念。也正因为它已是一种理念,因而不像狭义的创业教育那样有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有自身特定而具体的目标、明确严谨的课程和特殊的施行范围。虽然广义创业教育也可以设置若干门通识课程,但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而存在,并已广泛渗透到西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开设相关通识课程、革新教学方法、融入专业教育、加强“干中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以知识为中心向解决问题转变、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和鼓励首创精神的个性等。
(三)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
在西方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演变的后期,出现了与就业教育相融合的趋势,这对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呈现出相当的转向意义。
图1 创业、就业教育理念的演化路径
图1是对西方创业和就业教育发展进行梳理后画出的。可以看到:(1)它们不是同步形成的;(2)有着不同的演化路径,其演化过程与生产史和教育思想史深刻地纠缠在一起;(3)当下,各自演进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超越了它们的原有范畴,第一次趋向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综合。事实上,创业教育尤其是广义的创业教育理念确立后,就业和创业教育在理念上就一直处于低调的融合之中,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西方高等教育并不去刻意区分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广义的就业教育和广义的创业教育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合于职业发展教育。
首先,职业发展教育把狭义的创业看作是职业的一种。企业家这一职业在职业分类系统中早就存在,霍兰德还专门提出了创业型(企业型)人格理论来帮助学生判断是否适合创办企业。
其次,职业发展教育已把广义创业教育所针对的广义创业能力纳入其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技能认定方法来观察职业发展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包容性,这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2001年提出的生涯剖面图系统。“这一系统列出了九种能够转化到任何特定工作中的一般技能。它们能从一种工作中迁移到另一种工作中……这些技能就是经常出现在简历上的技能……经理和领导者是最常使用这些一般技能的人。它们是:沟通;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生活管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开发。”[11]29不难看出,广义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教育中认定的通用能力几乎是完全重叠的。
最后,职业发展教育把创业精神与能力看作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迁移的核心职业素养,而不仅仅限于创办企业。事实上,生涯理论学者是依据不同职业要求人的心智结构的近似程度,来对职业进行分类的。根据霍兰德的RIASEC环境类型领域和ACT工作世界地图等职业分类工具,具有企业型人格的人未必一定要去创办企业,律师、社区事务、零售业经理甚至政治活动都是他们适合的工作。
如此看来,在西方创业教育实践中,广义的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的实践层面早就得到落实,至多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强。在理念层面,广义创业教育也和就业教育理念息息相通,只不过,在知识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空前迫切的要求下,创业教育由于获得了过于强大的话语权而压制了就业教育的声音。目前,创业和就业教育理念依然沿着它来时的路径不断演化着,演化的方向取决于未来观念博弈的总效果。
在理念交往过程中,西方创业教育理念激发了本土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发展。目前,随着创新驱动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都卷入到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与讨论中来。2015年5月4日,国家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对开展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一个很好的体制性确认。不过,我们看到,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边界依然不甚清晰。同时,主要凭着惯性运作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贯彻国家倡导的这种教育价值。在此情况下,作为理念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应深入参与到探究创业教育理念的建构当中,以加速理念的演化进程。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一些积累,如果能够在理念上进一步整合,形成符合国家需要同时富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必然可以推动创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此,根据对西方创业教育的梳理,结合本土实际,提出如下三项启示。
(一)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一体化
与我国主要靠体制驱动不同,西方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然演进过程。自从西方步入知识社会以来,新经济——反复“创造性摧毁”的市场过程——需要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转变,从以就业为导向到以创业为导向。从形式上看,创业教育的范围从商学院不断向外拓展,典型如斯坦福大学的“磁石模式”和康奈尔大学的“辐射模式”,使创业教育从特殊教育成为普及教育。从内容上看,创业教育的范畴从狭义走向广义。从本质上看,它是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一体化融合——联合服务于全体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在我国,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分别提出来的。一段时期内,二者相对独立地积累和发展。新千年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本文看来,二者的一体化在西方已有先发经验,同时符合国家导向和本土实际,是创业教育在未来重要的演化方向之一。
首先,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使得它们的一体化运作能够产出更大的教育效果。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创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与能力。就业教育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特征,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表现出一种互促关系。一方面,创新创业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既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铺设广阔的就业之路,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就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找到应否创业的答案和如何创业的时机。
其次,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应整合于职业发展,使就业创业教育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提供出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愈加灵活多元,同时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全面性。过去那种各自开展的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形势需要。为此,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应整合于职业发展教育之中,体现全面性、全程性和系统性。这是一种基于职业发展的整体教育观,它影响到的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全局,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职业成功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趋势符合国家导向,使创业就业教育一体化有了更强的合法性。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这是创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原来相对独立,各行其是的创业和就业教育第一次在理念上产生了融合。《要求》将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整合为一门总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这种整合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一方面,创业和就业教育一体化在体制机制和归口管理方面具有基础和优势,因为多数学校创业就业教育都由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负责;另一方面,一体化还非常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员结构互补优化、课程打通等。
就现状看,若干高校已经开始从学生发展整体的层面探索一体化的实施。例如,复旦大学成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统一规划和实施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教育、课外教育一体化”;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职业发展培养方案,将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武汉理工大学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整体,建设了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创新实验区。总的来说,虽然目前创业就业教育一体化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实验样本,及时比较、总结和打通中西方创业就业教育的一体化探索,就能够尽早形成立足于人职业发展全程、符合人的发展各时期特点、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体系。
(二)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创业教育之所以需要专业化,一方面它经过全球教育经验的印证;一方面是由它所承担的任务决定——那些非经专业化的教育过程而不可能胜任的工作。
概言之,这些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和社会;在自我和社会协调认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立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创业价值观的指引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材施教地培养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应当拥有的那些创业能力。
从西方发展历程来看,专业化积累是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主因。而在我国,上述任务中的前三项,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所涉及,第四项任务一般由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兼职教师等非专业人员承担。可以说,创业教育的专业化问题由来已久,长期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效果。
什么是专业化?按照加里·贝克尔的说法,是指劳动者坚持不懈地在某一特定方向积累人力资本所获得的发展状态,表现出“使其知识结构与任何其他劳动者相比保持着足以形成专业化优势的差异”*汪丁丁.知识劳动的工资问题[J].书城,2000(12).。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范围内创业教育的内容范畴、方法模式和学说理论日益增多,蔚为大观,这说明它的专业化程度正在加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超越经验和非理性因素,经过专业的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才能恰当地开展工作。
创业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尽管各高校能够以各种方式动员各种身份的人员参与授课,使得教师总量可以满足课程需要,但在师资专业化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结合专业开展的创业教育,需要学科课程范围内的教师们转变传统授课方式,把重点从记忆和理解“死的知识”转变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全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其一是学科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任教师。其二是“服务型”,包括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其三是社会型,包括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和专家。应该说,这些人员都不是贝克尔意义上的专业化人士,他们或者临时在此工作或者随时准备流动到其他地方。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人事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可以推测,如果没有一个激励教师付出更多努力去开掘学生潜能的人事制度,如果没有创业教育的学科可以容纳专职教师的安身立命,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会愿意在这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人力资本呢?
(三)创业教育的社会化
在创业教育与创业之间,存在教育社会化这一关键环节,即为教育可以有效开展而必须与社会交互并发展出恰当的社会性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已经探究出一整套开放、合作、课堂内外衔接互动的教学模式,很多内容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体验型的教育环境中讲授[12],同时引入很多创业实战的机会与环境。始于2003年的考夫曼校园创业计划和硅谷的兴起,雄辩地证明了创业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创业是典型社会实践过程,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创造,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课堂内外并举,需要开放性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有很好的教育实效。目前,本土创业教育社会化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纸上谈兵居多;针对性不强,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操作性差,无法应用于实际等问题。
1.创业教育要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创业机会是社会提供出来的,学生的创业发展终究要在市场分工体系中得到落实,这就要求创业教育保持足够开放性和社会化。这也是创业教育的特殊之处。常规意义上,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环境、课程、实践场所等一般都由大学自行建设配置,但创业教育却要求高度的社会化。首先,创业教育内容要瞄准市场,适应社会,随外部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需要社会化。从媒介和支持方面看,创业教育需要实习实训、园区孵化、实战体验、产学研用等环境支撑,这些条件都不是高校自身能够解决的。综上,创业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像美国那样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建设多方参与的开放性合作教育模式,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建立起各方多层次联动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2.实践教学应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是能力发展的需要。知行合一是创业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首先,课堂教学的有用性,是其内容可以通过经验和个人感悟转换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给学生的创业知识,是不是真的对学生创业有指导作用,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强化。第二是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能力不像直接、可编码和静态化的知识那样,仅仅依靠传授就可以获得。要知道,创业过程中包含大量难以言说的“隐秘知识”,具有强烈的“干中学”性质。第三是观念发展的需要。实践是创业观念确立的需要。观念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维互动中形成的。如果教育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学生就难以发展自己的创业观念。第四是创业意志、品格、精神培养的需要。课堂环境对这些“软性素质”很难起作用,只有将它们置于真实的场合和深切的创业文化之中才能够得到激发和强化[13]235-239。今天许多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因为知识技能不足,而是因为意志力不足、主动开创精神差、敬业合作意识不强等造成的。总体来说,课堂教学不能提供身临其境、扣人心弦、要求人随机应变的创业环境。只有使学生置身于创业的实践教学中,才能使他们认识到创业的风险和挑战,学会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真正发展出成熟的创业观念与能力。
[1] Katz,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Amsterda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2).
[2] Vesper Karl H,Gartner William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Amsterda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5).
[3]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UNESCO.Learning to Care: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port of the Round Table[EB/OL].Paris:UNESCO,1989.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pdf/15_15.pdf.
[6] UNESCO.Policy Pap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EB/OL].Paris: UNESCO,1995.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9/000989/098992e.pdf.
[7] Charles R.B.Stow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B/OL].2014.http://www.wspiz.pl/unesco/article/books/tekst8.pdf.
[8] The Consorti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B/OL].2004.http://www.entre-ed.org/Standards_Toolkit/standards_detail.htm.
[9] MARSMM,METCALFEA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Hoboken: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2009,34(5).
[10] KAYNEJ.State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and Programs[EB/OL].2009.http: //www.publicforuminstitute.org/nde/sources/reports/ngastudy.pdf.
[11] 罗比特.C.里尔登,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 Brint,S.and Karabel,J.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American social order[M].Boston,MA: Pearson Custom,2006.
[13] 刘志.美国创业意向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教育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
CAO Yang1,2,ZOU Yun-long3
(1.Faculty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2.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Jilin Police College,Changchun 130117,China;3.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lthough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n education system,it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as a kind of concept.University Reform is mainly spirit-oriented,therefore,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concept of wester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reasonable direction and rational express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spirit.Wester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 has passed through narrow and broad stages of development,showing integrative trend with employment education concept,evolving concept focusing on careerdevelopment,life span,entire life and self-ac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s,offering enlightenmen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integrative,specialized and socialize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oncept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31
2015-1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107);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BS19);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十二五”规划就业创业管理专项项目(2015319);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D15139)。
曹扬(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警察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邹云龙(1973-),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
G64
A
1001-6201(2016)04-0180-06
[责任编辑:何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