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浙商精神的

2016-08-23 10:53王永昌
浙江经济 2016年17期
关键词:浙商浙江企业

王永昌

浙江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浙商精神的

王永昌

浙商的成功,固然与其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浙江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传承浙商精神,关键是要推动浙商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创新发展,形成一个浙商不断提升发展、做大做强的良好格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不移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以“亲”“清”二字定调新型政商关系,指出领导干部要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关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项工作落实好了,对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各项事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官员”都不想、不愿、不敢接触和了解企业家,不与企业家们交流沟通,怎么能说是正常的政商关系呢?人与人之间包括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之间交往,都应该有规则规矩,但不能因少数人的失范而贻误发展大局。领导干部心中无“鬼”,就应该有时代的担当精神。

浙商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主体当然是企业家,但与政府及官员的作为也是直接相连的。只有“看不见”的市场一手与“看得见”的政府一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浙商的成功,固然与其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浙江各级政府官员的大力扶持。

不断深化尊重浙商的共识

浙江历任省委书记,从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张德江委员长到赵洪祝书记,再到现任的夏宝龙书记,都反复强调浙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浙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浙江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浙江历史文化的新传承,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浙江最为宝贵的财富。浙江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归根到底是靠浙商这支“子弟兵”队伍。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要尊重浙商、了解浙商、爱护浙商、关心浙商、宣传浙商、发展浙商,要珍惜和打造好“浙商”这一金字招牌,不断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这也成为全省上下的一种共识。省委省政府近六年来连续每隔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浙商大会,集中表彰全球浙商中的杰出代表,浙江对浙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浙江人骨子里就有“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创业精神,借着改革的东风和东部开放先行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企业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本省、省外、海外的浙商总数已达1000万余人,占浙江人口总数的20%。有马云、任正非、宗庆后、鲁冠球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家,但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浙商不但数量多,而且组织化程度很高,商会组织架构完善、层级划分明确,这也是在其他商帮中所不多见的。随着浙商的蓬勃发展,浙江也随之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而今,浙商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和初期创业,正进入转型升级尤其是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在新一轮创新创业的浪潮下,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样主要依靠浙商的发力来破题。

浙商身上所蕴含的品质,也是浙江人精神和浙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浙商的崛起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河姆渡文明算起,浙江的文化已经经历了7000多年的流转和沉淀,背靠山岭、面向大海的地貌特征,养成了浙江人灵秀却宽广的性格特点;经商鼻祖范蠡、南宋永嘉的事功学派,为浙江人留下了崇尚功利、主张务实的经商传统;盛行于东南沿海的程朱新儒学和王阳明心学,给浙江人的血液里注入了格物致理、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涅槃重生的人生轨迹,在浙江人的骨子里播种了披荆斩棘、永不言弃的精神因子。可以说,浙江人自强、坚韧、务实的草根精神,是浙商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反之,浙商也是浙江文化的代表者、

*本文根据王永昌同志在“新形势下浙商精神的传承与再造”主题论坛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传承者和发扬者。

不断优化服务浙商的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曾反复强调,“权力就是服务、就是责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不断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改善制度供给,努力打造一个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当好服务浙商的“店小二”。

首先,积极搭建浙商发展平台。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各类改革创新,“减政府增企业、瘦政府壮企业、减审批增服务”。这几年,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使政府的服务功能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浙江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年来一直没停步。再比如,“放水养鱼”,通过减轻税负、鼓励扶持政策等措施,宽松企业发展环境。多年来,浙江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一系列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地方政府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下,“想尽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减负。其他方面,如省里在着力打造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孵化器,建设产业集群,优化生产力配置,为新创、小微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优惠、便利政策。政府不断探索、改革,力求为浙商打造更优化的生存发展环境,助力浙商发展。

其次,积极构建健康、清廉、公开、透明的新型政商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商关系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从实践来看,浙江各级政府一直努力将服务浙商作为工作重心,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上是尽可能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的。中央提出了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习总书记以“亲”“清”二字定调新型政商关系,是要告诉我们,政府与企业既要相互依存,又要职守各异,既要厘清边界、各司其职,又要相向而行、鼎力协作。作为干部、官员,要严守法规纪律的底线,做到服务无止境、交往有红线,当好两袖清风的“店小二”。在具体措施上,省里专门建立了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各级领导都联系一些重点浙商企业、重点项目、省外浙江商会等,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关心和重视。

不断激励浙商做大做强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早已嗅到了转型的“烦恼”,在助力浙商转型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和办法,以马云为代表的浙商们又一次站在了引领创新大潮的风口浪尖上。浙江在具体工作上,主要做了“一道加法,一道减法”。

在“加法”方面:拓宽浙商提升的通道,形成转型创新的格局。近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积极倡导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实践新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大力整治“低、小、散”,提出了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中,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成为重中之重,以互联网增值服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重大战略制定上,为突破陆域资源有限的瓶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舟山群岛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点使浙江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获得先行权,浙商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温州、台州、丽水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动源。在创新政策导向上,省里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做强科技城、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创新平台,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新生代企业家、打造学习型浙商、制定千人万人计划等。

在“减法”方面:着力打好转型升级十大组合拳,倒逼浙商适应新常态。通过“四换三名”(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空间换地,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等举措,倒逼浙商成为更主动适应新常态的企业主体。

这些“一加一减”举措,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的。传承浙商精神,关键是要推动浙商不断往前走,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一个浙商不断提升发展、做大做强的良好格局。

不断打造“复合型发展”浙商

随着经济商品化、市场化、金融化、科技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单一行业、单一产品、单一技术、单一经营方式或简单线性思维方式,已越来越不合时宜,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而引领发展前沿。而其中一条根本性的发展路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形成混合发展、复合发展优势。

浙商原本草根出生,“土生土长”,30多年间历经磨砺,终由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然而,新形势下光靠单打独斗已难成就大气候,必须推动浙商走多方、多层次合作共赢的道路,打造现代形态的新浙商。比如,坚持国有与民营的混合发展。“七分民营,三分国有”,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特色。而今一些国有企业面临机制等包袱,民营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扩大投资空间的问题。如何让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优势互补?浙江提出了两个字—“混改”!省政府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和参与国企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其实,浙江“混改”的势头早已显现。“混改”第一股物产中大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营收在所有浙企中拔得头筹。

比如,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的混合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等“走出去”举措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一直以外向型经济发展见长的浙江商人早已看准了机遇。“十二五”期间,浙商的出口额、对外投资额等数据均领先全国。政府部门在深化改革、支持民企“走出去”上做了许多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政策落地和重要工作平台建设,提供各类财政和金融支持,设立“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和融资平台等。

比如,实业与科技、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浙商以坚守实业立身,然而新形势下只着眼于实业发展无异于固步自封、画牢自缚。省委省政府这些年来不断强调要打造产业与科技、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浙商,实施培育新兴重点产业、科技城、企业研究院、科技型企业,加大金融创新服务力度,加快民营银行发展、民间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省里又在重点规划、推动杭州城西科技创新走廊和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当今世界,只有把实体经济(资本)和科技资本、金融资本很好统筹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企业,才是具有真正竞争力的现代形态的企业。

不断倡导义利相合的浙商

过去,人们眼中的浙商,往往是唯利是图的代名词。企业当然要营利,商人自然要赚钱。在原始积累阶段,企业通常也要更多地以利为上。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企业家素质都要提升,社会责任和“仁义精神”也要不断强化。提升浙商的“仁义”“美丽”素养,形成浙商现代的文明形象,是省委省政府着力引导浙商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

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浙商要做“最美的浙商,最美浙江人”,也就是要把“义”和“利”的关系处理好。作为企业家,以利为先并没有错,利润是一个企业产生社会价值的物质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有容乃大,企业家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和灵魂。浙商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现象,更代表了浙江的文化和浙江人的形象。长期来,浙江通过文化熏陶、典型引领、表彰先进、政策激励等手段,打造“浙商文化”,树立“浙商品牌”,使浙商成为义利相通、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气质的新浙商。

不断培育有家国情怀的“根叶”浙商

何谓“根叶”浙商,是指浙商的“根”在浙江,浙商的“叶”伸向世界各地,创业在天涯海角,但根滋养着叶的生长,守望着叶的飞翔。我们期盼、鼓励浙商到世界各地去创业、去发展,不断拓展浙商“闯天下”的视野。我们更期望浙商能衣锦还乡,“根深叶茂”时就回馈家乡,而不只是“叶落”时才“归根”。

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实施浙商回归的“一号工程”,号召浙商们“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把浙商回归放到了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全面构筑项目、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公益事业“六位一体”大回归格局,重点是打好高端制造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三大战役”。这几年省里对浙商回归工作是年年有指标、有考核,年年要检查,年年要评比。浙商回归工作的实施,不仅为浙江带回了资本、技术和人才,更为浙江增添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激情,有效倒逼了投资发展环境改善。浙江人民真切地期盼浙商“根叶一体”、情归家乡,共同形成浙商“强浙江”的情怀和氛围。

这里,用我最近创作的一首诗《远行》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浙商的情感和希望:“有家的路,才是可以丈量的远航。你选择了遥远的远方,就选择了乡愁是你的行囊。”无论浙商做得多大、走得多远,浙江始终是你们的家。有了家的守望,你的远航才有了归宿。我们希望浙商能成为情归家乡、商行天下的新浙商。

作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商智库专家

猜你喜欢
浙商浙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