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何玉梅
丹霞 石刻 古镇
文丨 何玉梅
看云卷云舒,听鸟叫蝉鸣,远离尘世、远离喧嚣、宠辱皆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心宁静!
盛夏,邀二三友人到三岔河游玩,虽是短短几日,但这里的秀美山川、悠悠古镇、淳朴民风、厚重历史、无尽传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丽。
三岔河风景区位于习水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位,因红、绿、蓝三色水在此交汇而得名。景区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和丹霞地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九沟十八岔,沟沟有奇峰,岔岔有胜景,沟盆相连,千峰凝翠,飞瀑流泉,丹霞溢彩,古树参天,好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走进三岔河,你便走进了绿色。放眼望去,绿的山、绿的树、绿的草、绿的水,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一起向你涌来,不是碧空如洗的蓝天和丹霞碎石铺就的小路提醒,还真以为自己掉进绿色的海洋。如果说良好的生态构成了三岔河景区的形态风骨,那么俯拾皆是的丹霞景观则是它的
血肉经脉。子牙封神、关侯拜印、七仙锁滩,亘古传说浑然天成,奇山、异石、绿树、碧水、红霞、飞瀑,让人恍若仙境。
风和日丽的春日,陪《秋菊打官司》的作者陈源斌先生到古镇采风,坐观光车一路前行,老先生兴致极高,看到什么东西都很新奇,不停地“哇!好漂亮,我要下去看看。”一会儿停车欣赏风景,一会儿又求助向导,帮他挖路边奇奇怪怪的花花草草,说要带回去种在自己的花园里。短短一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好几个小时,陈夫人笑道:他就是个老顽童!或许对于作家而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兴之所致,情之使然。
听导游说,有个北京来的摄影师,每次来三岔河,一住就是两三个月。每天都看着他背着各种摄影器材到处转悠,拍个不停。他说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这里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让更多的人了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三岔河。
时值盛夏,外面是酷暑难耐,这里却清风徐来,凉意袭人。徜徉在林间小路,潮湿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看云卷云舒,听鸟叫蝉鸣,远离尘世、远离喧嚣、宠辱皆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心宁静!飘逸和空灵再次属于我,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石刻艺术——三岔河景区内又一亮丽的风景。各种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石刻随处可见,让人时刻感受到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岩石村崖壁上构思巧妙,刀法简洁粗犷的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摩崖石刻,足以证明早在1700多年前这一带经济文化就较为发达。
贵州历史上清代著名的实业家袁锦道因见此地“岩洞异常、山水奇雅”而“不惜锱铢捐修、彻培土塑”而成的望乡台石窟,号称贵州第一石窟。石窟内人物造型表情逼真、神态各异,檐上雕刻的花鸟图案别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石窟至今保存完好,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三岔河的一处岩壁上,刻有“薛公岩”三个大字,导游介绍说,这三字为袁锦道亲手所刻,背后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袁锦道在川黔物资集散地三岔河开办造纸、染布、铸铁等48家工厂,并用自己积累的大量财富修路和做公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占地必买,用工必酬,施粥舍饭,接济贫苦。由于资金紧缺,他在深山中开办铸币厂。按大清律,私铸钱币是死罪。正所谓树大招风,家族中一个叫袁贤达的贡生抓住这个小辫子,以“私铸钱币、有造反意图”的罪名,将袁锦道告上了朝廷。
朝廷委派一位姓薛的钦差到实地调查此事。袁锦道的表侄,举人、南昌府官任之楷奏报薛钦差:“铸钱乃用嘉庆帝年号,决无图谋不轨,无罪而有功。”
为印证任之楷所言是否真实,薛钦差来到三岔河后,经过四处走访民情,从老百姓口中得知,袁锦道确无造反意图,铸钱币办厂铺路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并且所铸钱币确实是大清嘉庆皇帝的年号。
薛钦差秉公办事,将袁锦道押回京城后,竭力为袁锦道开脱。最后,嘉庆皇帝非但没有治袁锦道的罪,还赐封他为“八品徵仕郎”,令其回乡改过自新,发展实力。个人命运就此出现戏剧性的转折,袁锦道因祸得福,荣归故里。为表达对薛钦差的感激之情,便亲手在薛钦差当初下马处的岩壁上刻上“薛公岩”三个大字。
充满神话色彩的招财牌坊,众说纷纭的望乡台石窟,规模巨大的古墓群,记载袁锦道不募毫厘、历尽艰辛终成大道内容的修路碑,其雕刻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刀法之娴熟,雕刻技艺之精湛,堪称贵州石刻艺术之典范。
建镇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三岔古镇,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小镇依山傍水、古色古香。被岁月侵染的百年老屋、吊脚楼、丹霞路无不见证人世的变幻,岁月的沧桑。
街道两旁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年轻人都上山干活去了,孩子们在河里嬉戏,只有老人留下来看屋。或坐在家门口闲聊,或围桌喝茶打牌。黄昏时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吃完饭便端起凳子坐到街边,在星光下享受河风带来的凉爽。
带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们到三岔河写生,平时温文尔雅、颇有艺术范的青年才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个个敞开心扉、打闹嬉戏,玩起水战来。春寒料峭,尽管全身上下被打湿个透,大伙儿冷得瑟瑟发抖,但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身上,快乐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我们在老街一家饭馆吃饭,甑子蒸的玉米饭色香味俱全,菜都是时令蔬菜:香椿炒鸡蛋、腊肉炒蕨苔、素青菜……店家想得很周到,给我们端来一大碗粘稠稠的米汤,他们叫米油,说营养很好,如果大家喜欢喝,厨房还有。这一餐,大家都吃得很满意。一结账,138元,我们一行七人,人均消费不到20元,忙问是不是算错了。老板娘连声说:没有没有,饭馆我们才开没多久,菜都是后面山上和自家地里弄的,不要什么本钱,我们乡下人也不会做啷格菜,不知合不合大家的口味。看到竟然有些手足无措的老板娘,那一刻,有感动从我心上划过。
小镇上人人都认识,哪家有嫁姑娘娶媳妇过生日什么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去帮忙庆贺,淳朴、善良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注释在每个人的行动中。在这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或许并不富足,但却过得闲适、恬淡、从容自如,有滋有味。
置身在这清幽、安静、古朴、美好的小镇,就像走进了梦中的家园。有位作家曾这样写道:当远方的风景线成为应接不暇的一个惊叹,也许会忽略了身边的美丽,停下脚步,沉静下来真正深入这片土地最本初的人文状态,你会发现,逝去已久的岁月在这里停驻……古镇三岔,以最原始的状态对这段文字作了最佳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