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青海见

2016-08-23 01:17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15期
关键词:玛多试点区三江

苏 杨

国家公园?青海见

苏 杨

苏杨,环境科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核心专家组成员。主要专注于人口、资源、环境政策的研究。

一、国家公园都是江河源

对自然保护领域来说,这些年影响最大的政策莫过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传达的八字真经“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来说,则是2015年1月十三部委共同发布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其中明确了9个省是试点: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福建、云南、青海。但这两年多来,提起国家公园,大家看得最多的文章不再是大好河山、我心飞扬,而是概念理论、体制机制,其间不乏唇枪舌剑以至剑拔弩张。而国家公园,本来应该是让人放松、发现、顿悟、感慨最终期待不见不散的意境。不能专心从国家公园中寻找我的中国心吗?从国家公园发现美丽中国,从眼睛里的中国发现中国心,这才是升华:中国人不仅能从舌尖上,也能从心目中找到中国味道。

好在尽管试点中纷争不断,第一个中央认可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实施方案于2015年底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直接通过,随后,神农架、武夷山、开化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方案也相继获得通过。目前这四个被中央批复实施方案的正牌国家公园,东、中、西部都有,大小也差了将近50倍(最大的三江源12.31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开化252平方公里),但有一个共性——都是江河源。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作为长江支流发源地的神农架(四条二级支流)、作为闽江发源地之一的武夷山,而开化,则直接更名为钱江源国家公园,以为其今后包含整个钱塘江源头生态功能区的扩园留下余地。这些本来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均显示了“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用政策语言描述,就是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的翘楚,许多人认为是全国第一个——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6年 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随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工作就从“说”转向了“练”,我这样参与前期工作的人也从“知”转向了“行”:我对四个方案获得批复的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正式评估的第一站就落到了青海。不过,与别人的感觉相左,对于15年前就“翻来覆去”看过的青海考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我真的怀疑青海行是否能让我心飞扬。

二、不待见青海

本来,就资源而言,青海在江湖上是可以“横刀立马”的:好山好水、舍我其谁?因为青海有中国最大的湖,最大的江也都“源来如此”,号称中华水塔。山高才能水长,青海的山自然也应该大美。“不幸”的是,青海有点被西藏“藏”起来的感觉,无论拼高原还是拼文化,知名度都不如西藏,就连炫个海拔,也不好找个5字头的。前些年,因为三江源等保护区和藏羚羊保护,青海在环保领域有点崭露头角的意思,但就连这个羊,也带个藏字,尴尬啊。这次青海上报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最初仅限于玛多(青海玛多国家公园,参见图1),有几个人知道这是黄河源的一部分?因此,青海就连旅游热度也远不如西藏,且有些景点,如茶卡盐湖,刚热起来就因为环境承载力不行被游客踩成了泥湖。有这种看法的恐怕不仅是我,网友评论:号称大美青海,却差对美期待。

三、不待见国家公园

当然,青海的情况并非个案。全国确定了九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这么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我的考察经历其实与旅游经历差不多:在有游客的游道上,去看当地人嘴里无比美丽其实在全国至少有十处可比者的景点,还不得不因为接待方的殷勤而礼貌地赞叹。其实,在我这样早行万里路的人看来,不说审美疲劳,也是见惯不怪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园,说自己的珍稀动物,都只能对着图片,或者有个本地人出来说我某年某月见过。这让我对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少有点家常感,去考察纯属工作任务,去青海考察国家公园,我本以为就相当于吃一顿也许不合口味的工作餐。

因此,我比去评估的大队人马晚去了两天,反正我不相信这趟考察会错过什么。与我有同样想法的还包括国家发改委主刀政策设计的团队、北京林业大学一位对国家公园(可惜没限定是青海的国家公园)倾情已久的教授,他们因为另有工作好像很没有掂量地就爽约了青海的玛多国家公园考察。

四、大美圆满青海湖

不管怎么说,飞机在延误最多的季节按时把我送到了西宁,与先去的大队人马顺利会合,然后,向我可能不待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出发。考虑多数人没见过“青海长云暗雪山”,我们特地绕了个弯去看没有被列为试点区的青海湖。大家知道,看湖的佳境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讲究湖天一色云多姿,我们在多雨的夏季居然赶上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仅如此,不知是风调雨顺还是生态恢复,青海湖面积今年也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4432平方公里。这与我15年前见过的场景相比,青海的海味和青色都凸显出来,加上湟鱼成群,我觉得老天爷赐福于我,把青海不是国家公园的地方都装点出了国家级魅力:又大又美,青海的广告辞好像一下有据了。福至心灵,我忽然顿悟,青海湖其实代表着全面和圆满:环青海湖一圈360公里,象征着360度,正好一圈一个圆,这是多么巧合的圆满。

五、“和利时”的国家公园大片

不过第二天,天气转阴,我们到达玛多时见的另一个大湖,冬格措那湖,立马就没了天光云影。但这个湖的介绍听着就比青海湖有意思:淡水、不冻,边上有山谷,这不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的地利吗?后来,等我们在山谷里开始攀登,100米后就发现这样的天时可遇不可求,要还是昨天那样的艳阳天,这4200米为起点的攀登,可是酷刑啊。

有了天时地利,我们才有了一个山谷的预言和艳遇。在遭遇了亲近的藏野驴(不到50米)和藏原羚后,我们与更亲近的当地人在山谷口午餐。在塞了一肚子羊肉和被塞半肚子烈酒后,我们高起点地出发了——山谷的起点4200米。带路的青海环保厅生态处的副处长,给我们预言会发现岩羊——好像是他家养的一样。大家以为他是酒后海口(青海人说的大话是否都算海口?),因此,两个同路人,一男一女,女的打赌,如果发现三只岩羊,刚才她在饭桌上拣的他遗落的手机就还给他,他问,如果看到6只呢?大家都说反还一个——几乎没人相信能发现6只,岩羊毕竟是一种胆小且高高在上的动物。随后的三个小时,女孩只能盘下一个手机店才能兑现承诺了:我们见到了上百只岩羊。但大家别说一只,对成群的岩羊都只是作为路人甲来看待了,因为我们有了艳遇:主角在我们就快告别山谷时低调登场了—狼。

在500米外的山头差点被误认为沙狐的狼出现后,在更远的山头上成群出现的岩羊前,又多了一只狼,岩羊们完全不是喜羊羊,狼也显然不是灰太狼——是灰的,智商远远超过灰太狼,也能随便满足红太狼的需求。他的搭档,用时不长,就有所获:这是我们根据羊群在惊吓奔跑随后恢复平静且兀鹫快速起飞盘旋判断出来的。

不过,别以为狼羊以外就是路人甲了,吃肉的还有香鼬一家和各种雕类都来给我们表演了,尤其是大家没想过、我们没闻过的香鼬,没吃过人类的亏,看见我们进了他们家,就来回穿梭地在舞台前表演,离观众最近不到两米,这个距离,好像真的能闻香识动物了。不仅这么多动物争相过来表演,姹紫嫣红的植物也俯拾皆是,紫的紫花龙胆,红的红景天,这要不说艳遇都说不过。何况,这个山谷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本身就是个充满想象色彩的舞台布景。

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个下午的演员和群众演员,留下了这样的表达式:狼(>2只)、藏野驴两群(7+12)、藏原羚三群(1+7+6)、岩羊六群(>4+3+20+20+50+30)、金雕(>2只)、草原雕(>2只)、隼(>2只)、鹫(>3只)、(>3只)、旱獭(>6只)、野兔(>2只)、灰斑鸠(>20只)、香鼬一家(5只)、赤麻鸭、鸬鹚(>20只)、戴胜、鼠兔(不计其数)。总数呢?接近300。逛一下午动物园,能看到这么多只动物不?

用网络语言来总结就简单多了:玛多神马多?鸟多兽多花样多,神玛多!

而这幕众生和谐、天人合一的大片,这么多不请自来的“演员”,别说告诉北京路人,即便告诉北京的专家,也以为我们编故事呢。

这个大片的重要背景是:这儿目前没有一个游客,没有一条游道,当然也没有一点商业活动。这才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许是半肚子的烈酒启发,我顿悟:这是青海人为国家和野生动物创造的和谐社会,使无数雾霾中的国人还能想起,这儿有野生动物国家队!这才是美丽中国!

看了这个大片,用我这两年多的“知行合一”做个交差总结: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唯一的以大型食肉动物为顶级的食物链展示系统,是唯一可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窗口。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的巨大,使生机勃勃的中国美丽从视觉到体会都艳压瑞士那样的生物多样性荒漠。

六、互为风景的他她它

总结完了,觉得我心飞扬、意犹未尽。因为,说到演出,自然就要谈谈观众。我们这个团队,当然有他她,居然还有它,怎么回事?

看见我们的香鼬了吧,这一幕,就是一首小诗的翻版:他她站在镜头后看它,被看的它在反过来看他她。它装饰了他她的眸子,他她装饰了它的信任。

是的,就是这样面对面地互为风景,这是一道曾经或者传说中遍布杀戮、贪欲和血色背景中留白的风景,用信任告诉世间:他她它的存在证明人与动物过去都有着无比美好的栖身地。这块地方,全面概括的话,应该是:

青海人的自留地;

中华文明的自流地;

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好吧,是我把冬格措那湖的这个山谷看作了青海人藏起来秘而不宣的自留地,把作为大河文明起点的三江源看作是中华文明自上而下的自流地,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看作了每个国人都看得见的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七、有理有据评大片

在玛多看上野生动物国家队出演的国家公园大片,我们究竟是走运还是必然中的偶然,可以看看宏观情况:这样的多样性,可从与瑞士的对比中发现荒漠和乐土的差别。

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花园国家瑞士,有好些方面与青海有可比性,但生物多样性完全没有可比性。瑞士也是水塔,素称“欧洲水塔”,是莱茵河、阿尔河和罗纳河等欧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境内湖泊共有1484处。瑞士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1%,拥有大面积的成熟林,成为欧洲各国中森林单位蓄积最高的国家。但2009年其官方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报告中明文: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类型少。高等植物种类2200多种(中国有30000多种,高海拔的青海也有近2600种)……在瑞士,很多物种和生境类型都面临灭绝的威胁,有些群落,每5个物种就有4个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过去的150年中,共有224种动植物物种从瑞士消失。其实,这个报告还回避了其一个重大缺陷:动物尤其是作为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大型肉食动物尤其缺乏,仅有少数从阿尔卑斯山南麓迁移过来的狼,全国只有20只左右且数量很不稳定,以致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就在瑞士)专门成立的瑞士狼项目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在野外两年都没有见过其研究对象。换言之,瑞士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人工花园,完全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乐土。

我们注意到,青海与瑞士这样的差别,不仅功自美丽中国的家底,也很可能功自这十几年的恢复。传统的说法是:青海省玛多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玛多县原本极为脆弱的高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造成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不过,中国这样的家底,过去十多年赶上了两方面力度空前的恢复:①城镇化;②生态建设。城镇化使农村的人口和农户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建设则使保护也能有效益。青海这方面的变化更明显。2005年以来,国家投入近百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青海省采取退牧还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珍稀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等综合措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三江源生态工程进行的中期评估认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有所好转”,并呈现了“增水、增草”现象。其中,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公斤,植被总盖度增长5%,优势种盖度增长11.5%。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扎陵湖面积由最低点2003年的578平方公里、49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677平方公里、560平方公里。

对我们这次的考察而言,宏观指标的变化得到了微观感性的体现,就连看野生动物也是教科书式的邂逅:据说香鼬不避人,可以接近至2米以内,我们的大队人马也就是2米之内看见它们一家五口走马灯似的穿梭表演。也因此,我们概括青海国家公园特色的同时,不仅要说这儿天赋的山高水长,还要说这儿人为的生态恢复,说这儿是全国仅有的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窗口,还要专门说:这儿有珍稀动物,看得见的珍稀动物,每个游客都看得见的珍稀动物。对960万平方公里来说,这样的窗口才是因为罕见而大美,是远超青海湖4400平方公里的真正的大美。

八、微瑕——以国家公园的标准

看过大片后,要说青海大美,这没说的;但要说青海完美,却不得不说各种微瑕。既然已经是第一个中央正牌的国家公园试点区并即将冠为国家公园,就不能不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终极目的:保护为主和全民公益性优先。

全民公益,不仅体现在门票上,更体现在科普和社会参与上。

尽管我们去的地方没有门票,大道朝天,通行无阻(比那收费未遂的天路得天理多了),有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思,但同样没有的,还有与科普相关的设施和制度。这方面,玛多还完全看不出来有“公园”之意。例如,野驴常出没的地方,能否有标识牌?能否按十三部委《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趁机”建立国际一流、广纳国际资源的社会参与平台?野生动物的科普教育,需要NGO的志愿者介入,就项目、资金等形成补充力量,并承担部分现场工作。单凭三江源自身的人力资源条件,实施方案中的这些要求有可能实现吗?(“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合理扩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将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建立健全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共建机制,鼓励支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

这方面,其实青海并不陌生,距玛多不远隆宝滩保护区偌大的办公楼,空无一人,原来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辅助管理和进行科研科普,玛多自然也可全盘复制。这样,就不仅资源好,还能完成从资源——产品——商品的升级,让更多的人能看见、还能懂得,青海的大美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三江源国家公园,到底什么多?

另外,经营机制也毛病多多。不仅青海湖到处都有商户偷偷摸摸地卖湟鱼,就连三江源也仍然有人在卖各种野生动物制品。搞不清这中间的利益黑幕。如果有了特许经营,控制总量、控制质量,在湟鱼资源恢复得较好时,光明正大地合理利用,这比偷偷摸摸的肥了一小撮、害了一大家好多了吧。但,这种特许经营,别说制度,连想法都还没在青海出现过。

当然,不是都是主人不完美,客人不流汗也是常态。冬格措那湖边的山谷,4200米之上再爬200米山头,迄今,环保系统莅临的10多个团队,只有我们这一个,全队登顶并流连忘返。其他的,要么下车拍照即走,要么派个代表登顶后就赶紧撤退,其观感当然只能是乏善可陈了,他们也许只适合欣赏瑞士的美?不流汗不可能不遗憾,正如王安石之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九、略有遗憾

如果一切顺利,就按形容北京“阅兵蓝”的话说“人努力、天帮忙”,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国家公园,毕竟天赋资源、人促恢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又带来机遇。另外,更重要的是,这次考察过后,贵人也会努力的:我当然相信人会努力,因为负责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顶层设计的国家发改委的团队,这次是有点失落,毕竟发改委再牛,地方再热情,也没法叫出两匹狼、上百只岩羊为他们来一场“印象·玛多”演出啊。让当权者留点遗憾,让不流汗者留点遗憾。这样,大家才会齐心协力填补遗憾。

另外,目前的游客(准确而言应叫访客)的诉求也让我有点遗憾。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调查看,访客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新寨嘉那嘛呢石城(21.79%)、文成公主庙(18.21%)、三江源纪念碑(16.72%)、结古寺(11.34%)、勒巴沟(9.55%)、隆宝滩(4.48%)、黄河源头(2.09%)、当卡寺(2.09%)、长江源头(1.79%)、澜沧江源头(1.49%)等景区(点)(见下图)。这还是地道的游客而非访客:只去一目了然适合拍照的旅游景点,而在需要知识储备和体力消耗并充满不确定性的线和面(这样才可能看到动物大片)上,了解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等待动物的出现、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乃至在三江源没有任何光污染且离天最近的暗夜中仰望星空,人家真的没想过啊,国家看来对培养合格的国家公园访客也要从娃娃抓起。

十、不见不散

我心飞扬后,突然想起一个词:青睐。带眼睛来青海就是青睐。

来过青海后,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不说了,再说该开唱了,我现在觉得,希望大家借我们和利时的慧眼青睐青海,更希望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以尽快让更多本不待见青海和中国国家公园的人明白:

国家公园,江河源;

国家公园,青海见!

不见不散。

图 三江源国内旅游者空间分布

猜你喜欢
玛多试点区三江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与对策研究
用高品质冷链物流服务客户
——专访雅玛多(中国)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
三江并流
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拱墅试点区现场会掠影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南省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力现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