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提问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和分析讨论找出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串”指的是,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由教师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设计的一组问题.它可以满足各个水平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方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问题串,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运用问题串,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促
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串,是提问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提问教学策略,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沟通,真正融入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应用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解题难度和理解难度都比较大.在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串的提问策略.例如,已知两种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相同的灯,其中节能灯的瓦数是0.011千瓦,售价60元,白炽灯0.06千瓦,售价3元,虽然节能灯的售价比较高,但是比较省电,反之,白炽灯的售价低但用电多,如果电费是0.6元/千瓦,那么选哪种灯更划算?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发现题意难懂,解题难度大.为了简化理解难度,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串:问题1:题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问题2;如何计算费用;问题3:如果照明时间为t,能否列出表达式?问题4:照明时间多少时,两种灯费用相同.这样,教师将题目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此可见,教师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简化了解题难度,引导学生在分析小问题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解决答案.在参与问题答案讨论的过程中,调动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问题串降低学习、理解难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在学生回答问题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述应用题分析为例.教师根据题目要求分解问题,设置问题串,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分别对问题串作出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售价和电费”,以此类推,答案分别为“费用=售价+电费,其中电费=0.5×灯的功率×照明时间”、“节能灯:60+0.5×0.011t;白炽灯:3+0.5×0.06t”以及“60+0.5×0.011t=3+0.5×0.06t” ,在对问题的剖析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无法跟上节奏.通过观察,教师对无法跟上节奏的学生进行统计.在问题分析之后,教师再次对理解难度稍大的几个问题进行重复分析,并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由此可见,通过问题串,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三、促使学生及时弥补知识上存在的漏洞,提
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是自己可以及时发现的,对于这些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就能够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学生自己无法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设计问题串,促使学生及时弥补这些难以发现的知识漏洞.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后,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如果两个三角形三条边都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两条边且对应夹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对应相等,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如果一条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对于前四个条件,所有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最后一个条件,有的学生比较犹豫,通过回顾知识点,学生再次对重要知识加深记忆.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问题串,促使学生弥补知识漏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动脑筋,大胆使用问题串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