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地区出土“率善校尉”印章考据

2016-08-23 01:51裴海霞
丝绸之路 2016年2期
关键词:居延都尉额济纳

裴海霞

(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内蒙额济纳735400)

居延地区出土“率善校尉”印章考据

裴海霞

(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内蒙额济纳735400)

赐印始于汉宣帝,新莽魏晋,历代相沿。尤因曹魏时间短促,颁赐给少数民族将领的官印较为罕见。现藏于额济纳博物馆的“率善校尉”驼钮铜印是目前较为珍稀的魏晋印章存世品,也是反映魏晋时期对居延地区统辖关系的重要物证。

居延地区;魏晋时期;“率善校尉”驼钮铜印

额济纳博物馆馆藏一枚“率善校尉”方形驼钮铜印章(图1),桥钮,驼呈跪姿,驼嘴尖下垂,驼背简化为平背,无驼峰,轮廓粗犷。印通高2.2厘米,台高0.5厘米,印面2.1×2.1厘米,重40.4克,印面正方,右上起顺读阴文铸刻“率善校尉”四字(图2),汉篆字体,字体舒放自然,笔画圆润遒劲,用笔寓方于圆,落笔、收笔顿挫有力,总体呈现出庄严大度、洒脱浑穆之感。

图1 

图2 

印章早期通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天子之印称“玺”,臣子均改称“印”。到汉代时又出现了诸王侯、太后用的印章并称为“玺”,将军的称“章”,其余称为“印”。魏晋时期沿袭汉代,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古代的印章大多有钮,以便在钮上穿孔系绶,由其所有者随身携带或佩于腰间便于使用。驼钮官印最早出现于汉代,是朝廷颁予内附的北方边疆少数民族或部落首领官印的钮式。此纽多见于东汉至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官印,取此钮式,推测因以骆驼产于北方且跋涉大漠,脾性坚韧温和、耐力强,因而在赐于北方少数民族将领官印多制为驼钮。驼钮印在东汉时较为写实,驼的五官及毛发铸刻清晰、精细制作,但到魏晋时期的驼纽,则变得轮廓模糊、造型简单,驼嘴尖而下垂,与汉印有别。魏印均用驼纽,晋印除驼纽外,还用少量兽纽。魏晋时期印文形式与东汉大致相同,多加“归义”、“率善”等饰辞,再次是官名。①魏晋颁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基本为凿印,风格自然舒放,在章法布局方面多紧凑局促,呈现出巧拙相生、疏密相间的淳朴气息。

额济纳博物馆馆藏“率善校尉”驼钮铜印,锈色自然,品相基本完好,查阅资料对比,符合魏晋时期驼纽印的风格,初步断定是曹魏政权颁发给居延地区取得战功的少数民族将领的官印。

上古时期,额济纳地区被称为“瀚海”、“流沙”、“弱水流沙”等。《尚书·禹贡》载:“导弱水至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是说大禹疏通了弱水(今黑河)一直到了河西走廊的合黎山,在合黎这个地方黑水河分成了两支:一支干流向西流向酒泉,另一支支流(余波)向北流进了流沙(即古居延泽)。2009年5月,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额济纳古居延泽巴彦陶来地区发现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80米长条形的遗址范围内采集到一大批夹砂陶器、细石器标本和蚌器等四坝文化遗物。秦汉时,额济纳称“居延”,《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注文中说:“张掖所属居延县者,以安置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学者考证是匈奴族的居延部落在此生活,由族名取地名。在历史上,居延地区未曾平静过,这里不断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锋的主战场。史载,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之地。《汉书·地理志》载,太初三年(前102),汉武帝遣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御匈奴,以遮断匈奴人河西之路,史称“遮虏障”。这条防御体系东西长260公里,南北宽60公里,沿弱水(今额济纳河)两岸修筑大量的烽、亭、障、塞,统称居延遗址。其东北方向与光禄勋徐自为在五原塞外所筑外长城相接,西南方向与酒泉郡所筑塞墙连接,是汉代边塞重要的防线。居延遗址出土的汉简年代最早的为肩水金关出土的太初元年(前104)木简,最晚的为甲渠侯官出土西晋太康四年(284)木简,继而推断出这条防御体系使用年代与此大体相仿。1988年,居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汉代简牍文书和戍卒使用过的兵器、木器、陶器及此后各历朝历代以来的各类遗物。近年来,一些熟知当地古文化遗址分布的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在遗址区内捡拾文物,这枚“率善校尉”驼钮铜印就是公安移交物品。

居延地区在西汉初期由匈奴人占据,武帝时期,从内地移民屯垦驻守,在此修筑居延列隧并设立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统领居延事务上隶于张掖郡。东汉安帝时升格为张掖居延属国,约在建安年间,改张掖居延属国为西海郡,与张掖郡平级(仅领居延一县)。“属国”是两汉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的行政区划,最早始于战国,如秦兵器铭文中已有属邦一词。汉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称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属国主要实行于后汉,名义相当于郡,安置内迁的少数民族,以属国都尉统之。东汉安帝时的张掖居延属国,主要安置匈奴降人。属国设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译令,又有属国长史、属国且渠、属国当户等官。各官由汉人或内属匈奴、胡、羌的首领充任。属国都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一级,直属中央,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由于居延地处边塞,东汉后期中央王朝的变数波及到这里后的冲击相对减弱,居延地区政局相对平稳,后又将张掖居延属国改为西海郡。史料记载,西晋太康三年(282),西海郡有2500户。“率善校尉”驼钮铜印的出现,再次佐证了居延地区在魏晋时期隶属于曹魏政权的凉州。

所谓“率善”是一种嘉美之词,是汉晋政府赐予其统辖内且征战有功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饰辞。自汉魏晋时期,边塞少数民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从文献和官印、碑刻等资料来看,中原王朝封授给周边民族首领和藩属国官员们的职位主要有爵位体系和职官体系。对外臣爵位的封授始自先秦,而完善于西汉。最早的武官外封见于西汉武帝时期。②东汉时期,外封武官制度沿袭西汉做法,但在制度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具体表现是外封武官因所加官号而有了类别的区分。“率善”号在东汉时期一般为外封中低级武官专用,不加王侯,如率善都尉、率善中郎将、率善氐佰长等。曹魏时期,外封武官制度虽承两汉,但作了较大改革,省并了东汉时的部分封号,并使之专门化和等级化,外封武官有率善中郎将、率善校尉、率善都尉。到了民族大融合的魏晋时代,中央朝廷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更加广泛,但钮式依然是以驼钮为主。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战国末期已有此职位,秦、汉承袭之,秦置左、右校尉,领兵,其地位略次于将军。秦末,项梁初起事,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此时校尉是中级军官。汉承秦制,汉时校尉军衔按等级来说,仅次于一等王、二等列侯、丞相、大将军,是年秩俸禄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这一级别的最末一等。武帝时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分领特种军队;又有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八校尉。东汉略同。魏晋与南朝宋齐梁陈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三国魏又特设千人督校尉,主领兵,东汉时,又在与其他周边民族聚居地相临地区设置“校尉”,目的是借助那一部分地区的力量助汉攘夷。到了三国时期,由于乱世,大批将军涌现,校尉和都尉都成了小军官。居延地区在魏晋时期隶属于曹魏政权的凉州,其境内居住有大量番狄,“率善校尉”方形驼钮铜印章的出现,不足为鲜。

赐印始于汉宣帝,新莽魏晋,历代相沿。尤因曹魏时间短促,颁赐给少数民族将领的官印较为罕见,现藏于额济纳博物馆的“率善校尉”驼钮铜印是目前较为珍稀的魏晋印章存世品,也是反映魏晋时期对居延地区统辖关系的重要物证。

当然,与研究居延地区魏晋时期的其他历史问题一样,出土文物的单一与史料的匮乏,难免有模糊和纰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注释]

①梁雄德:《“印”证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辖——甘肃馆藏魏晋文物研究》,《收藏家》,2012年第4期。

②李文学:《汉魏封授周边民族及政权首领的武官体制》,《光明日报》,2013年4月25日。

K248

A

1005-3115(2016)2-0016-02

猜你喜欢
居延都尉额济纳
评《额济纳土尔扈特三位民歌手》
额济纳
金色的额济纳
宋朝驸马都尉研究1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两汉三国时期丹阳都尉考
敦煌、居延简牍中的丝路汉代戍边医学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东吴尚方镜铭中的尚方与都尉
“驸马”一词从哪来?
汉代居延甲渠塞遗址群保护展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