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白银可持续发展

2016-11-22 15:14岳晓莉
丝绸之路 2016年2期
关键词:白银文明生态

岳晓莉

(白银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甘肃白银73090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白银可持续发展

岳晓莉

(白银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甘肃白银730900)

十三五”规划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个建设中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是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变,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共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模式也各具特色。白银是甘肃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环境防护体系中居于北御风沙南保水土的关键环节,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白银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白银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路,以期为白银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素材。

白银;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主体思想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个建设中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是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变,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白银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在全国生态环境防护体系中居于北御风沙南保水土的关键环节,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由于白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与其所处的生态地位极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白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谋划建设,深化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白银建设力度,尽快改善生态环境面貌,为构筑甘肃中部绿色生态屏障做贡献。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白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早日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任务,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理应担当的光荣使命,也是陇原各族儿女建设美丽中国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这就为白银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并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白银是甘肃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北临腾格里沙漠,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67~498毫米,年蒸发量1800~2300毫米,干旱、大风、沙尘、冰雹、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多发,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也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桥头堡”,担负着维护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自恢复建市以来,白银市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思路,狠抓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743.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3.4%,森林覆盖率为7.56%,比恢复建市初净增4.76个百分点。

白银是甘肃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有色金属、电力原煤、稀土化工、陶瓷建材、装备制造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白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同行业全国第一的业绩,但由于落后的开发方式及设备老化,加之主体资源不断衰减,主体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大量的资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污染物排出,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2005年,全市废气年排放量高达647亿标立方米,废气污染物年排放量超过20多万吨,危害最大的是二氧化硫、硫酸雾、氟化物,其中排放二氧化硫14万吨、硫酸雾2700吨、工业粉尘和燃煤烟尘6万吨。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常年超标,年日均值在0.18毫克/立方米左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2~4倍。市区废水年排放总量达3915万吨,通过东大沟等6条排污沟排入黄河,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量多达2万吨,重金属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3~25倍,对黄河白银段及排水流域的水环境和土地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着几十万人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近年来,白银市以重点污染源治理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不断加大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一批长期影响群众健康的污染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先后投资近30亿元,建成83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削减二氧化硫9万吨、化学需氧量3998吨,减排工业废水475万吨。市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左右,比2005年增加100多天,白银几代人期盼的蓝天梦已初步实现。

综上所述,恢复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从整体来看,缺树少绿、风沙灾害多、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市发展环境、提升竞争实力的最大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一是缺树少绿。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甘肃省森林覆盖率为13.42%,白银市森林覆盖率为7.56%,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8.8个百分点和6.94个百分点。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白银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

二是风沙灾害多。白银市有风天气较多,年平均风速3.9米/秒,历年瞬时最大风速28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因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只要有风,都伴有沙尘。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沙尘暴天气频发,给工农业、交通通信等造成灾害,经济损失逐年增大。

三是水土流失量大面宽。白银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1.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112万吨,相当于每年流失表土4.50毫米左右。平川、靖远北部草地沙化问题日益突出,有近2万公顷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四是污染整治任务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三废”逐年增加。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还须进一步削减,全市废水排放量仍然较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较高,对黄河白银段及排水流域的水质和土地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着几十万人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固体废物侵占土地、污染土壤、破坏植被,成为白银环境安全的一大隐患。

以上情况表明,尽快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白银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同时,生态环境已是一个地区竞争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和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的关键。如果不狠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将会错失大好发展机遇。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白银生态建设保障能力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白银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较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难题。为此,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每年造林30万亩以上,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城区环境污染和采煤区塌陷等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永续发展,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林茂的美丽白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建立具体的制度保障,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并以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等措施来实现。必须树立“不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就等于自毁前程,自断生路”的意识,切实加大生态建设保障力度。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其一,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文明必先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要消除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能两全、先污染后治理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的认识误区。二要实施生态教育优先、生态规划优先、生态补偿优先等战略。三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重工业消费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绿色消费模式转变,从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处理环境事件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转变。四要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

其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生态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和全过程。各级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带领全社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切实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到各自工作中去。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其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和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资金是造林绿化的根本保证。完善植树造林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县区政府、驻地单位及社会各界投入的积极性,各县区多渠道筹措资金,足额配套,带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领域推进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投入格局。

其四,完善目标责任落实机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尤其要完善植树造林目标任务落实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的办林兴林机制。有关部门要强化考核监督,确保林地用途不变,把林木成活率与各单位工作经费和政府对农户的营林补贴挂钩、与干部职工的晋升晋级挂钩,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林业建设长效机制。

其五,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应积极拓宽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实现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完善生态补偿中的作用。除适当加大货币补偿的力度外,还要逐步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如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项目补偿等相互配套的补偿模式,探索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能源政策、资源政策、干部考核制度等生态补偿示范区政策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政策,加大生态公益林经营扶持力度,如提供免税、小额贷款、保险服务、建立专项补助等形式,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其六,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环保准入、生态监管,更要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好利益分配、综合评价等问题。一要建立、完善生态法规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城市绿化、市容整治、水源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强制性措施,并且强化监督与检查,确保其贯彻落实。在加大环境立法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加大生态执法的投入,协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加强生态法制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宣传和贯彻政府的立法和各种环境政策,使生态理念不断深入公众生活和工作的每个方面,促进生态法制建设进程。二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之一,推行生态环保终身负责制、“清洁生产审计”制、节能减排责任制等制度。三要建立生态环境整治机制。大力开展“天蓝、水净、地绿、林茂”行动,切实加强对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监控,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刚性,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权威,提高环境保护机构的执法力度,以“铁律”拒污,以“铁腕”治污,以“铁线”保生态。同时,建立以环境损害赔偿为基础的环境责任、环境管理体系,合理、合法地追究环境损害者的刑事、民事(经济赔偿)责任,使“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落到实处,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从而有效地分解和传递环境责任,有效地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其七,通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必须从娃娃抓起。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外化为社会行为,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只有实现“两个方式”的转变,才可以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从源头上扼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如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没转变,等到污染问题出现时才去治理,就是治标不治本了。如果说,前者需要的是市场激励,那么后者更需要文化激励。文化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生活方式的转变至少需要一两代人努力。所以,白银市要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青少年国情教育内容,高度注重民众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媒体要充分发挥主流渠道作用,长期规划、策划,运用各种公益节目、公益广告形成持久的舆论氛围。

F290

A

1005-3115(2016)2-0076-03

猜你喜欢
白银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