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十天,语文如何临阵磨枪?

2016-08-20 06:09万安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词议论文答题

万安

一、查漏补缺,你的语文欠缺什么?

最后十几天,我们首先要查漏补缺,反思自己语文哪些方面存在欠缺,找到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根据高考一模、二模反映的情况,考生答题的主要误区有:

1.科技文答题误区

在全国卷中,科技文阅读是第一道题目,也是语文试题中的“爬坡题”,主要考查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解转化能力。由于这类文本(特别是自然科学类)属于前沿科学,充斥着浓厚的职业术语,所以从两次模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读起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做起题目来费时又费力,得分情况不是很好。

2.文言实词答题误区

201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且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通过一模、二模的测试,不少考生反映文言文翻译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有关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因此,最后阶段强化文言实词的理解势在必行。

3.古代诗歌阅读误区

在诗歌鉴赏第一二轮复习中,主要复习的内容是:一是根据高考考纲,从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进行地毯式的知识点梳理,讲解诗歌鉴赏方法;二是做题,总结答题技巧。通过一模二模的考查,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似乎掌握了做题技巧和答题思路,但答题仍然丢分,且不明所以,有时甚至一首诗理解得南辕北辙,失分严重。最后十天,建议重点梳理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以点带面,强化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4.阅读谋篇布局答题误区

从近年来高考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4、2015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看出,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捕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成为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而对“文章谋篇布局”的考查成为“重中之重”,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模二模中,不少考生在谋篇布局的考查上还不知所措,没有掌握答题要领。

5.考场作文快速构建误区

作文一直是考生老大难的问题,以议论文为例,在前面模拟测试中,主要感觉他们写文章就如同挤牙膏;作文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难写到800字……这些误区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不明,对论据材料积累的匮乏和运用的不恰当以及不知道如何快速构建议论文等。对于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用“一三五七九”原则,快速构建考场议论文。

二、临近高考,关于语文你还应该做些什么

(一)科技文:明辨雷区,轻松破解“爬坡题”

如何轻松跨越科技文阅读的障碍,关键在于明晓命题意图,识破题目所设的陷阱。以下结合2015年高考试题对命题者常用的命题设错方式进行破解。

1.无中生有

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是命题者有意脱离原文植入的其他信息。

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第3题B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根据原文,“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是命题者主观臆造的信息,是无中生有的。

2.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是科技文一种常见的误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比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第1题B项:“计算机的历史短”选项B中“计算机的历史短”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客观现实,并不是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

3.以偏概全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词语:一些,有些,几乎除……外,到……为止,大多数,全都,全部。

比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第13题C项:“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原文是“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选项中“只能”说法绝对,是以偏概全。

4.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语句故意做出错误的解读,或者是将已然和未然(注意词语:已经,未来、将来)错乱,或将必然和或然(注意词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一定、必定、必然、绝对、肯定)混淆。

比如2015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C项:“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原文古文经学“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选项“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错误,是命题者有意的错误解读,是曲解文意。

5.逻辑混乱

命题人有意将两个或多个分句的意思合在一个句子中表达,而这两个意思在文中属于不同的信息,造成语意混乱或者逻辑混乱。

比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第9题D项:“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原文认为“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而选项中将这两个现象放在一起进行表述,并且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与原文意思明显不符。

6.张冠李戴

这是命题者有意设置干扰,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把丙的发明说成是丁的发明。

比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第6题A项:“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选项是说明人物形象的特点,而并不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

7.偷换概念

命题者设置错误的选项,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非一回事。混淆所指的对象,颠倒陈述的主体与修饰语,省略一些关键的修饰语,均可导致表述不当。

比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第5题A项:“农业生产中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原文体现传统技艺传承的是第五段,而A选项是第四段手工艺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这属于混淆对象,偷换概念。

(二)文言文:实词辨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语法分析法

一般来说,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实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比如,《过秦论》中:“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比如,用“糸”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见秦伯。”“缒”字就是“用绳子往下吊”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比如《过秦论》:“追亡逐北”这是一个互文结构,“亡”和“北”都是“败逃者”“逃亡的人”的意思,整句就是“追逐逃亡的人”的意思。

4.语境推断法

语境法是判断实词的一种重要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5.教材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6.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晴花明又一村”。

(三)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一扫通

1.虚实相生

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扳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几种设置“虚”的方法,包括过去历史为虚,未来设想为虚,冲怪梦境为虚,对方角度为虚。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捕写,有“动”“静”之分,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以达到画面和谐统一、灵动生趣的效果。

比如,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动景,如水流、风摇。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具体来说,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侧描写

描写方式有正面捕写和侧面捕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比如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描写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侧面描写多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5.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描写人物的一种技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

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

6.白描勾勒

白描,与细描相对,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比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四)现代文:“谋篇布局”重逻辑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线索的考查

这类题目通常的设问方式为:

①某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②简要分析某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目一般答题规范是: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先指出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或全文内容具体分析,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线索+作用+解析。

2.语段的考查

这类题目通常的设问方式为:

①这个语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文章用较多笔墨写某个内容有什么用意?

这类题目一般答题规范是:内容+主旨+作用。答题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3.思路的考查

这类题目通常的设问方式为:

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②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这类题目一般答题规范是: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时间+地点)+人+事。

(五)议论文作文:“一三五七九”快速构建法

最后十天,对于作文还很迷茫的同学,我建议可以采用“一三五七九”原则,快速构建考场议论文。所谓的“一三五七九”就是一手好的字迹,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好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三个好的材料,三处点明中心;五个段落;七个精品句;九百字。我们以湖北省一模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运用这一快速构建法。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5年12月24日,重庆市玉带山小学组织一年级同学在操场上观看“杀年猪”。杀猪师傅一边解剖整个猪的身体,一边向小学生们普及相关知识。该校老师介绍,此举是为了弘扬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对此,网友议论纷纷。

甲说:现在传统民俗文化正在渐渐消失,玉带山小学的活动是为保护并弘扬民俗文化做了具体的工作,值得肯定。

乙说:弘扬民俗文化的初衷是好的,但不能用别的形式吗?

丙说:让一年级小学生观看“杀年猪”,太暴力血腥了,对小学生成长不利。

丁说:不要把小孩子看得太脆弱,如果连杀猪场面都不能看,他们以后怎么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

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佳作

民俗应三思而后“扬”

一考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民俗文化总是被人们遗忘在身后,不闻不问?如今,传统民俗的传承成为热点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弘扬传统,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弘扬?

重庆市玉带山小学“一马当先”,顺新年之势,组织一年级学生观看“杀年猪”。据该校老师介绍,此举是为了弘扬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这种弘扬与传承的热情值得肯定,可是“杀年猪”这样一个摆脱不了血腥暴力标签的民俗活动,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一群刚满学龄的孩子面前,似乎太过草率。民俗文化应三思而后“扬”,弘扬传统文化应择其精华,择其吻合时代价值观的部分有选择性地进行,当然在弘扬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个体条件,切不可全盘吸收传播。

为什么要三思而后“扬”?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民俗自身本是过去的事物,有糟粕在所难免。正如“杀年猪”活动,热闹喜庆的氛围自是吉兆,可屠杀的过程却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征服观”的体现,其中血腥暴力内容不比暴力书籍更加直观吗?二来时代变迁之中,传统文化中不乏与今日价值观相违之物,比如“杀年猪”便是对联合国所倡“关爱运动”观念相左。如今提倡和谐社会,更提倡和谐家园,过早地让心智发展还未成熟的孩子接触人对动物的屠杀,的确是欠妥的做法、

什么是三思而后“扬”?所谓三思,一思去除传统糟粕,二思今日主流价值,三思受众个体条件。三思之后,对于传统习俗进行有选择性的弘扬,方可趋利避害。“杀年猪”习俗本意是展现过年时全家男女老少相互配合、举家欢乐的和谐画面,意在提倡全家人的配合劳作,如果只是让一群孩子看着全过程,就只传递了血腥和暴力的信息,这恐怕也违背了这一习俗的初衷。

传统习俗文化,一定要辩证取舍.学会扬弃、扬是发扬精华,弃是舍弃糟粕,像“杀年猪”一样,这些习俗的具体做法只是一个载体,去除糟粕绝不会影响民俗的传承。我们可以像周有光让汉语拼音走向世界,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可以像陈嘉德守护手工墨厂一样传承文墨书香;可以像余秋雨穿越地域限制传承先哲智慧那样;可以像梁思成、侯仁之一样传承建筑气派、城市血脉;可以像安东尼一样传承乡土气息和故乡情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脉络绵绵,为何偏就选中了一个血腥暴力的场面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呢?

不是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都是宝藏,不是所有遗之后世的都是珠玑。弘扬传统民俗,务必擦亮双眼,三思而后“扬”!

满分揭秘

我认为,作为考场议论文,此文有诸多亮点,稍一总结,就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这些对快速成就一篇优秀议论文应该有一些帮助。

1.一个好中心,一个好卷面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首,是一篇文章的中心、灵魂和统帅。由此可见,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立论角度。然而,在这次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立论容易陷入三个误区:一是范围扩大,泛泛而论,如“重视文化”“形式主义要不得”“做人要勇敢”之类;二是观点剑走偏锋,完全偏离题意,如脱离材料核心事件,谈论“从不同角度看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类,作四类立意(偏题)处理。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管窥命题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从甲、乙、丙、丁四人中任何一人的观点来立意都可以算作一类立意。《民俗应三思而后“扬”》一文围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紧扣“观看杀年猪”的材料,寻因溯果提炼出“先思后扬”的追问和思考,就是“小中见大”“新颖别致”,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面对数以万计的考生,面对千差万别的试卷,再怎么客观的评卷老师也会带上他的主观色彩,融入自己个人的喜好情感。能够获取老师感情分的有“字迹美观、标点正确、卷面整洁”等。

2.三个好材料,五个段落

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和论据的分析。从这次的阅卷现场来看,很多考生在引用材料时,都能驰骋上下几千年,联系中外历史,但唯独缺乏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和分析,导致选择的材料缺乏“个性”和“深度”。这篇文章选择三组主干材料,流行词“苦读”,联合国“关爱运动”,周有光等名人素材,并且对论据都进行了深入剖析,让论据充分“燃烧”起来!

中心论点和素材确定后,如何展开论述,如何写足800字,这是令不少考生感到写作头疼的重要原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尝试用五段法来组织全文,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横向式来展开:即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支撑,也可以采用层进式来展开,即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结构,主体部分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就是采用的五段式,采用层进式,从原因、含义和做法三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议论分析透彻而深刻。

3.七个精品句,九百字

议论文绝对不是生产线上的“加工品”,议论文同样能彰显个性,灵动自然,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倡导考生在议论文中要多用描述性的笔法。他说,同是太阳升起,毫无生气的陈述是“太阳升起来了”,生冷的判断是“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而饱含情感的捕述是“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可见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篇优秀的文章肯定在语言表达上需要六七个精品句子。《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在语句上有独到之处,比如标题采用化用的手法,化用“三思而后行”读来朗朗上口,启人深思;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恢宏,论证有力;大量运用设问、反问等语句,通过变换句式,彰显文采等。

三、考场上,语文如何超常发挥?

1.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当你真正走进考场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就是在合理计划前提下有步骤有方法地一道一道地把试题有条不紊地高质量完成的一种答题境界。在做题时,不要着急,关键是能不能走进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去,按照读题审题、形成思路、规划答题、反思检查这四个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对待每一道试题,如果能够按照这四个步骤去对待每一道题目,那么你的心态也就很快平静了,思路慢慢打开,心情也就舒畅多了,不会患得患失。

2.科技文细心谨慎找误区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3.文言文读懂原文重语境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把握语境,读懂原文。文言文至少读两遍再答题。整体阅读,读懂整体故事情节,注意情节细节与思想性格之间的密切联系。读懂所有代词的指代对象,特别注重在语境当中理解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翻译时语境非常重要:一定要把翻译句子还原到原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篇。

4.古诗鉴赏突破瓶颈多关注

诗歌鉴赏要有3个关注,分别是:题目、作者和小注。题目是古诗的眼睛,往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古诗鉴赏所给的注解都非常简省,往往是理解古诗的瓶颈。古诗鉴赏常见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技法,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5.现代文阅读抓文眼理思路

现代文阅读方面要关注文章的中心主题(文眼),并以此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文章思路和表现主题关系。在答题时,尽量用原文来回答问题,注意把握全文的文眼,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题。同学们要熟记答题时使用频繁的术语,如在表达技巧方面使用频率高的有:承上启下,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烘托渲染,反衬,对比,象征等。

6.作文列提纲重卷面

看到作文题目后,千万不要匆匆落笔、草草成文,而应根据题意在草稿纸上快速列出简要的作文提纲,或者打腹稿,让自己纷繁复杂的思绪有个清晰的框架。列提纲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根据题意拟标题。第二步是定中心,即在已经确立话题的基础上,用三分钟时间拟好作文开头与结尾的提纲;第三步是选材料,即根据主题和立意,分别列出作文中要运用的主干素材,力争做到材料新颖、典型。至此,一篇文章的提纲就成形了。考生可在“列提纲”的基础上构思成文,运用“填充法”让提纲变得血肉丰满。具体行文时,考生要注意卷面书写,用规范字体,尽量不要涂改,争取一气呵成,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猜你喜欢
实词议论文答题
议论文阅读专练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