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萍
(浙江省温岭中学 317500)
直观、简洁的图形可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在复习时,如何提高读图能力,进而提高解答图解题的得分率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题。为此,笔者通过尝试 “一图三读”,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下面就以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的复习教学为例,谈谈“一图三读”的一些做法。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个“神经系统局部结构”的图形,如图1所示:
图1 神经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然后要求学生据图进行解读,提问学生:从此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从学生的回答可反映出学生的读图比较直观、笼统,也比较零碎与无序,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为了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读图,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一图三读”的训练。
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要想学生读懂图形,首先应明确图形中点、线、面的存在及其意义。
2.1 读“点” 点是一切图形的基础,常见的图形中都有一些特殊点、关键点与转折点。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务必要让学生明确到这些“点”以及这些“点”所蕴含的意义。针对这张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哪些“点”需要关注,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出甲、乙、丙、丁四处。然后继续追问:从甲、乙、丙、丁四处的电位数据中,能否说出他们分别处于何种状态或过程?这是一个意义呈现的过程,也是概念的分析、梳理与运用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各个“点”的意义,同时出示了一张动作电位图(图2),并把相关概念标在图中,然后分别让学生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可能的状态或过程。
图2 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
2.2 读“线” 每个图形都离不开线条,“线”是“点”的集合或“点”的运动轨迹,也是构成“面”的基础。在读图时,也务必让学生明确各条线的存在以及他们的意义。在图1中,可让学生说出有哪些“线”以及这些“线”分别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思考与分析,并说出各种“线”及其意义,主要有:①上下两条线代表着神经细胞的细胞膜;②突触中左右两条线分别代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其中向内凹陷形成皱褶的是突触后膜;③刺激的尖头代表着神经细胞接受了一个刺激,并从左侧开始传导。
2.3 读“面” 面是物象的轮廓。在读图时,学生往往喜欢关注“点”与“线”,容易忽视“面”。一般来说,大多数坐标曲线图的解读,关注“点”与“线”就够了,但对结构图或模式图来说,除了“点” “线”外,还需清楚“面”的存在和意义。对“面”的解读,不仅要有“平面”、“立体”的认识,更要有面对生物有机体“生命”状态的把握。因此,在解读该图时,我让学生继续分析图中存在的“面”,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好机会,只有让学生学会从零碎到整体、从局部到系统、从静态到动态的思维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全局观与生命观,学会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图形。学生对图1“面”的认识可包括:①这张图中有两个神经元,其中前一个神经元是轴突的一部分,后一个神经元可以是胞体、树突或轴突;②在突触中包含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其中有皱褶的只能是突触后膜,这样才能说明神经冲动的传递只能从左向右,而不能反过来;③用刺激去刺激神经细胞膜,这种刺激能产生兴奋,并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也将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表1 “酶的作用”实验步骤与记录表
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解读图形,调动他们的读图积极性,教师可将图1设置为开放性选择题。题干是:该图是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图,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已测定出甲、乙、丙、丁四处某时刻的电位情况,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要求学生综合相关知识,至少编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而且这个选项要有一定的难度。认真分析这张图,虽然是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图,但在命题时,涉及到的知识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内容。于是教师可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图1的认识,可以从图3所示的思维路径去思考与发散:
图3 思维发散路径图
围绕该图的命题虽然只有4个选项,但构成选项的内容却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教师可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编出多种多样的选项,例如:①在甲、乙、丙、丁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侧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②在甲处Na+的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③如果丁处表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内外没有离子交换;④图中的细胞都是可兴奋细胞;⑤细胞膜去极化后即可形成动作电位;⑥细胞膜内外K+、 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⑦如果同时刺激甲与丁,则动作电位将在中央相遇并停止传导;⑧突触就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⑨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⑩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等等。
每道图解题都是针对具体的图形与相关的知识来命题,有其特殊性,但面对纷繁复杂的题目,如何去梳理与整合,就需要我们善于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因此,解题以后,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可以将相类似的题型进行比较与归纳。
从神经纤维上来看,甲、乙、丙、丁四处的电位,可以在不同时刻所测,也可以在同一时刻所测(如果相互之间距离较近)。如果在不同时刻所测,则每处的电位变化就如图2所示,某时刻所测的电位数据就可能会存在两种状态,如甲-50 mv的电位,既可以表示去极化过程,也可以表示复极化过程。如果是同一时刻所测,则甲、乙、丙、丁四处的电位表示的是神经纤维在传导时的状态(图4)。那么每一处的电位只能说明他们只有一种状态,如甲处-50 mv的电位只能是复极化,而不可能是去极化。因此,通过这道图解答,就可以让学生归纳掌握好神经纤维在不同状态下的电位变化,尤其是要清楚动作电位产生与恢复的图形与动作电位传导图形(即图2与图4)之间的区别,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图4 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
从突触传递来看,这涉及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普遍现象。为此,可以构建出如图5所示的基本模型:
图5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示意图
而与这模型相类似的传递方式,除了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以外,还可以发生在体液调节中,其中①细胞是内分泌细胞,A是激素分子,②细胞是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发生在免疫系统中,其中①细胞是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A是淋巴因子,②细胞是淋巴因子作用的对象如B细胞。通过总结,使学生既能了解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普遍规律,也能明确各种分泌细胞、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特殊性,并把他们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