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汝 陈秉初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金华 321004)
在常规教学中,教学单元通常是依据学科教学内容(教材)和任务的不同而区分的,形式上又多以“章”“节”来区分。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设计时,将相关联的知识点列于不同课时,并将这些课时集中于一个共同的单元。例如,《分子与细胞》第二单元集中讲述了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第三单元集中讲述了细胞的代谢活动。基于此,本文论述的“单元”即指生物学教材已经划分的单元节。对此,或许会有教师提出质疑——既然教材中的单元已经存在,那为什么还要设计单元呢?显然,这种理解只停留于“教材单元”上,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从三维目标实现的角度赋予“单元”新的内涵: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发展知识、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单位[1]。在若干节课堂构成一个单元的同时,也建构了三维目标的达成路径。单元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具有目标达成的阶段性、目标组成的全面性、学习内容的相对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性等特点[2]。同时,单元教学打破了独立课时的教学思维,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教学,它是一种整体系统化的理念,这种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依据泰勒原理,设计单元教学时一般围绕要到哪里去(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途径到达目的地(选择教学策略)、如何有效地到达目的地(组织教学过程)、是否到达目的地(评估学习结果)四个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将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绘制如图1。
显然,教学目标是实际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反观实际,教学目标的设定总是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仅仅是课程目标的抄袭,或者把长期目标看成短期目标;三维目标模糊、笼统、抽象,导致形同虚设;三维目标只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几乎不相关等[2]。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通常,知识目标可在相对短的课时内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则需要较长时间去提高和获得[3]。教师在进行独立的课时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这一点,因此目标设定过大、过泛而形同虚设。单元教学则要求教师将目标层层落实到相关课堂中,并通过若干课堂教育逐渐巩固。那么如何制定合理的生物学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生物学单元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可操作的策略和步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聚焦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以为科学制定单元三维目标提供现实路径。
图1 单元教学设计步骤
在学生和学习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有理有据、循循渐进的过程。教师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分析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并基于二维表呈现单元目标。此方式将相关课时目标集中于一个表格,彼此增强了联系,教师也不易忽视一个单元中的任意知识点。本文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是基于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对学生的发展现状只是根据课程标准作了一般性水平的评估,故没有具体论述学情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对知识内容和所选择的学习行为动词的层级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处理,形成符合具体学校条件、学生发展的单元教学目标。
2.1 分析教材,挖掘知识点 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前,教师须深入分析生物学教材,做出准确合理的单元任务分析。所谓学习任务分析,就是指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分析的程序和过程[3]。生物学单元学习任务分析即指对学生在一个单元内所必须掌握和提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有关学习内容分析的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图解分析法。它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任务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图解分析法的结果是用一套简明扼要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的图标或符号。以浙科版《分子与细胞》第二单元为例,图解分析如图2。
图2 《分子与细胞》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分析
基于教材和教学指导意见,将所选单元的重点知识与概念罗列出来。其中核心主题是细胞的结构,围绕细胞结构,展开对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以及细胞的种类特点和有关细胞的发现历程与学说的介绍。将重点概念表示出来后,用线条将各个概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分析图。此分析方法符合生物学科知识特点,图解分析法将各概念、事实、原理及其关系展现出来,使得分析者容易察觉学习内容的残余或多余部分以及相互联系中的割裂现象,可为更加合理准确地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2.2 研读课程标准,罗列目标行为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目标阐明错误的情况,主要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了解不清。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为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对象指学生也就是学生;行为是指完成教学后,学习者的终点行为;条件是指学习者终点行为表现的环境和条件;标准则指终点行为的最低表现标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对象和行为是最核心的要素,且行为是可测量的。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二维表格陈述法与所述的ABDC要素说不谋而合。二维表格主要包括学习者行为方面和内容方面这两个维度。结合上述对目标的表述形式,单元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是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行为动词(可测量)。故在单元学习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研读课程标准,罗列目标行为,并进行准确配对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同时三个目标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知识性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水平;技能型目标分为模仿和独立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分为感受、认同和内化水平。研读课程标准后,结合生物学教材,针对所选单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将其与学习内容准确配对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的核心步骤。以上述单元为例,立足学习任务分析,依次选择不同维度内合适的行为动词。在知识目标上,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等。其中“简述”“举例说出”是针对知识性目标的具体行为动词。同理,能力和情感性目标的动词选择方法如上所述。在行为动词的准确选择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2.3 整理目标,绘制二维表 将单元学习内容和所配对的行为动词整理后,借鉴二维表的表述形式,将单元教学目标直观地展现出来。该步骤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整理收尾环节。二维表格的形式改变了平常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使得目标的展现更加明了直观。另外,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避免那些意义模糊、抽象的词汇。例如,了解、掌握等。
本文仍以上述单元为例,设计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如(表1)。
表1 《分子与细胞》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的呈现
表中以横向的动词配对纵向的知识点,在所在单元格内打上勾,并写上此目标落实到的相应课时,用数字表示。例如,第二课时中的知识目标:说出细胞膜组成成分,概述细胞膜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建模思想,养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可以看到,部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是需要若干节课堂的学习才能提升和达成的,单元教学目标避免课时目标的过泛、过大和过虚的现象,将三维目标步步夯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