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2016-08-19 14:52余金钟李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2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余金钟 李波

【关键词】 中药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9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 其病程长, 病情轻重不等, 容易反复。在祖国医学中, 其属于“休息痢”、“久痢”、“肠澼”等疾病范畴[1]。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运用比较广泛, 尤其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将近年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以飨同道。

1 中药灌肠疗法源流

中药灌肠疗法是将适量的中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 使得药液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 患者通过肠道吸收供给药物, 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

有记载的灌肠疗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猪胆汁一枚, 泻汁, 和少许法醋, 以灌谷道内, 如一食顷, 当大便出宿食恶物, 甚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下》载:治疗疳痢不止时, 主张用大麻子、胡麻一块熬, “令黄, 以三升瓦瓶, 泥表上, 厚一寸, 待泥干, 内大麻等令满, 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 密泥之, 掘地作灶, 倒立灶口, 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 地平聚炭瓶四面。… …放火烧之, ”至明旦开取, 适其寒温, 灌入疳湿痢患者下部, 一合, 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 多用则伤人。另外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等书籍中都有类似记载。从上可知, 我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很好的使用灌肠法, 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方面, 具有使用简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 并且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2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腑, 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为脾肾虚弱, 标实为湿热瘀滞。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因、过劳过逸、食饮不调等因素有关, 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 与大肠、肝、肾关系密切, 初起以湿热内蕴肠腑, 湿热下注大肠故见腹泻, 壅塞不通则痛, 常见腹痛, 久则伤脾及肾, 而致脾肾两虚, 邪气入络, 肠络损伤, 血败肉腐, 而致血瘀, 脓血而成, 正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瘀血痢》中云“恶血不行, 凝滞于里, 侵入肠内, 而成痢疾。”总之, 久病则瘀, 瘀血弗去, 新血弗生, 气血愈虚, 正气愈虚, 肠腑失养, 则病情反复, 经久难愈。中药灌肠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人大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外治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临床上, 大部分病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在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中药灌肠疗法, 药物可直达病所。病灶距肛门15~40 cm以内的患者, 灌肠疗法的中药可经直肠黏膜吸收, 既可以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也可以减少一些毒性药物对于肝脏的毒害作用以及一些刺激性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性影响。

3 中药灌肠疗法的给药方法

在临床上使用的传统灌肠器具和灌肠方法通常会导致患者痛苦, 所以依从性不佳, 而目前使用的多为改进后的方法, 采用用输液瓶、瓶套, 一次性输液器和吸痰管制作灌肠器。该灌肠器制作简单, 取材方便, 操作简便, 易观察入量, 容易控制滴速, 临床实用性高, 且能有效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因吸痰管较肛管明显细软, 弹性好, 对黏膜刺激性小, 所以患者容易接受、依从性好。

4 遣药组方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蕴证等5个证型。不同的类型药物使用不同, 具体如下。

4. 1 大肠湿热证 腹痛, 腹泻, 便下黏液脓血, 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 身热, 小便短赤, 口干口苦, 口臭;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宜选用燥湿健脾、清热解毒的药物。主方选芍药汤加减。

4. 2 脾虚湿蕴证 泻下溏薄, 或完谷不化, 或纯下血水, 脱肛, 反复发作, 饮食稍有不慎则复发, 纳呆, 腹胀不适, 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肢冷, 舌淡胖, 苔薄白, 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主方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加减;亦可以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4. 3 寒热错杂证 腹痛绵绵, 灼热感, 口渴, 四肢不温, 下痢稀薄, 夹有黏冻, 反复发作, 脉弦, 或细弦。治法:温中补虚, 清热化湿。主方选乌梅丸加减。

4. 4 肝郁脾虚证 平素常有胸胁, 胀痛, 纳呆, 嗳气则舒。每因忧思恼怒, 情绪波动而腹泻腹痛发作, 泻后痛减, 舌淡红, 脉弦缓。治法:疏肝理气, 健脾和中。主方选痛泻要合四逆散加减。

4. 5 脾肾阳虚证 以泄下日久不愈, 大便溏薄, 或夹有黏冻, 或为五更做泻, 少腹隐痛, 喜温喜按,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口淡纳差, 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为临床表现。治疗当温肾暖脾, 固肠止泻。多用温补脾肾, 固摄止泻的药物。主方选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以上虽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5型, 但是5个证型不是孤立存在, 临证时患者不单归属一个型, 多是合并有2个或以上的证型, 故不可按照某个证型来治疗, 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随症加减。急性发作期常用止血、涩肠止泻、行气止痛的药。里急后重甚者加广木香、厚朴;脘痞呆闷、湿重于热者加佩兰、藿香、苍术;身热加二花、泽兰、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便血加仙鹤草、侧柏叶、白及, 脘腹痛甚加元胡、枳实。

5 附病例报告

患者, 女, 66岁, 2014年12月就诊。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 半年前开始腹泻, 日行6余次, 便中带血及粘液, 下腹部反复作痛, 伴里急后重感, 经服西药(具体患者描述不详), 效果不佳。刻诊:神志清, 精神差, 身体消瘦, 头昏乏力, 食少纳呆, 舌质淡红, 苔黄腻, 脉弦细弱。辅助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褐色糊状便, 白细胞+++, 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久泻;证型:脾胃虚弱, 湿热下注型。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党参25 g、白头翁20 g、黄连10 g、黄柏10 g、木香18 g、地榆炭25 g五倍子15 g。灌肠疗法7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腹痛减。大便次数稍减, 第3个疗程后同时服中药六君子汤加减以调脾胃, 纳食好转, 以后继续灌肠, 2个月后粪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 改为只服中药, 6个月后复查结肠镜, 黏膜光滑, 胃镜明显溃疡及糜烂。粪便常规正常, 隐血试验阴性。

参考文献

[1] 张林国, 唐旭东, 赵百孝.结肠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17.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527-532.

[收稿日期:2016-03-28]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有效性
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
小檗碱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