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寒冰
(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对唯物辩证法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魏寒冰
(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导致事物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即在保留旧事物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因素,当自我否定的量的积累突破度的范畴,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导致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阶段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中间环节。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大规律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部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而唯物辩证法又可以分为唯物论和辩证法两部分。唯物论向我们解释了世界是什么,即客观世界的本质问题;而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即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三大规律”进一步阐释了世界是如何实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三大规律”中每一规律在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都不相同,理解了“三大规律”就理解了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世界是如何实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物质性是客观世界的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以及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恩格斯在谈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P359)联系普遍性包含了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他事物相互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产生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纷繁的世界由各种各样不同客观事物组成,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因此,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有些是直接联系,有些是间接联系;有些是内部联系,有些是外部联系;有些是本质联系,有些是非本质联系;有些是必然联系,有些是偶然联系。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一方面承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P239-240)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最终导致了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但每一新生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新事物一方面抛弃了旧事物的不合理因素,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旧事物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因素,促使现有事物的灭亡和新生事物的产生,因此每一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事物的存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世界是事物发展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永恒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又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旧事物不会轻易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新事物中包含着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有着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新事物最终会代替旧事物,实现世界的永恒发展。
矛盾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规律包括两种基本属性,即对立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促使事物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是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物与他事物组成矛盾共同体,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一)矛盾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是连接矛盾双方的纽带和桥梁,矛盾规律的同一性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毛泽东同志在讲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时指出,一切矛盾着的方面“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3(P303)]毛泽东在这里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事物互相联系的原因和依据。一方面,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个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使矛盾得以化解,促使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性。另一方面,事物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而这个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就建立在矛盾双方具有的同一性的基础上,从而揭示了事物转化过程中的联系性。
(二)矛盾规律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
矛盾促使事物处在不停运动中,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3](P302)由此可见,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世界是由各种充斥着各种矛盾的事物构成,事物的矛盾促使事物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保留合理因素,去除不合理因素,促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3](P280)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
质、量、度是构成质量互变规律的三个最基本的范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质和量统一于度,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中断性,当一事物发展的量的积累突破了度的范畴,事物即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联系
当事物处在量变阶段,即事物只是出现了数量的增减或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此时事物的质相对稳定,即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的阶段,事物还处在旧事物的质之中没有变成他事物。当事物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了度的范畴,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事物变成他事物。在发生质变之前的量的积累过程即事物的暂时性静止状态,为事物的质变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同时也是一事物成变成他事物的连续性反映,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联系。
(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永恒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当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包括量变和质变两个阶段。在量变阶段,事物在旧质的范畴中,不断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本身不会使事物发展为他事物,但是这种微小变化的积累会使事物最终转化为他事物,事物量变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状态和形式的反映。事物发展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度的范畴,最终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发展的飞越阶段,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新的事物产生。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肯定因素使现存事物得以存在,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走向灭亡。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4](P24)因而,辩证法必然“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5](P244)因此,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即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否定而产生,一方面是对旧事物的肯定,保留了其合理因素,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另一方面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产生了旧事物所没有新因素,体现了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在原因
事物内部既有肯定因素,又有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内在原因,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促使事物不断克服自我实现发展,一事物由诸多肯定因素构成,随着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原有一部分肯定因素随着事物的发展被否定,被新的肯定因素代替,但一部分合理因素被保留下来。事物通过自我否定,批判的继承了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因素,当事物的新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原有事物旧质的度的范畴,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从而揭示了新事物的产生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之上逐步完成的,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在原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永恒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事物通过自我否定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既保留旧事物的合理因素,又抛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旧事物没有的新内容,因此,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在否定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事物通过自我否定,抛弃其不合理因素,产生新的合理因素,促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揭示了事物的永恒发展。首先,事物经过第一次自我否定,去除不合理因素,使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的肯定因素而得以继续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仍然处在旧事物的质中,第一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其次,事物经过第二次自我否定,继续抛弃其不合理因素,使事物所获得新的肯定因素积累突破了度的范畴,从而引起事物质的飞跃,第二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事物通过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越,当新事物产生后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再次开始,事物在如此反复的自我否定作用下,实现了永恒发展。
由于事物内部存在矛盾——内因,导致事物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而使事物内部一部分不合理因素被抛弃,事物的发展进入到量的积累阶段,因为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在事物内因不断的作用下,事物不断的进行自我否定,当自我否定的量的积累突破度的范畴,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导致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例如:一事物由A、B、C、D四部分组成,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进行自我否定,使事物的组成变成了B、C、D、E,从而开始了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阶段,事物在这一阶段,不断进行自我否
定,不断进行更新,变成C、D、E、F,变成D、E、F、G,最终变成E、F、G、H,至此,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如图所示:
但从整个过程看,E、F、G、H是从A、B、C、D一点一点演化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即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又体现了事物发展是自我的否定,自我否定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越是事物发展的阶段形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一事物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在矛盾如此反复的作用下进行自我否定,从而揭示了世界的永恒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矛盾论》《毛泽东选集》[M].合订本.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5]列宁全集(第38卷)[M].
*本文为包头医学院学分制下课程改革课题立项阶段性成果。
*作者姓名:魏寒冰,女,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婚姻、家庭与性。
B02
A
1007-9106(2016)08-0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