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教改:回归人本教育理念

2016-08-18 01:57陈寿强董迎春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课堂教学

陈寿强 董迎春

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课堂从“教师导学”走向“问题导学”,继而走向“自我导学”。围绕这种转型,近年来,贵港市港南区借鉴区内外课改名校经验,因地制宜,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消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授—受”的关系,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修复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形成了港南教学改革模式。

可行性: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导学,是港南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问题导学”是一种从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以“问题导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为主线,让新课改后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具实效。

港南区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集体备课编制的导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乐学,突出学习的引导性、自主性、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养成,让课改回归教育本质。

学案导学过程重知识探究,重体验,能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参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学生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能在课堂群学、对学、自学、展示等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来看,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即引导,“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而是以学案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设置的自学导航、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尝试的机会。“导学案教学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港南区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更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育局牵头,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研讨,将课改工作落实到具体环节中,让课改有理论可“依”,有方法可“靠”:一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份预习案,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式和方法;二是重点修订导学案,让导学案更精炼、更具导学功能,让学生看得明白,学得到位;三是加强小组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四是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导学案,老师当堂批改导学案;五是精心挑选展示的内容。

港南区的教改符合教育规律,改变了过去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展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获得了培养,学生由过去的厌学到今天的积极投入、精神饱满,真正实现了育人的价值与意义。

外延性: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港南区的教改不仅关注课堂本身,还注重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外延性。在课改精神与理念的牵引下,港南区课改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调研所到的港南区木梓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木梓一中),地处偏远、优质资源紧缺、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质量差,留守儿童占80%以上,经过课改之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学习能力稳步提升,辍学率由过去每年的上百人降低到现在的几人,“控辍保学”难题在新课改的“动力火车”中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时代问题,也是教育面临的难题。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像木梓一中这样的学校,留守儿童(学生)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校情、教情、学情甚至比木梓一中还要艰苦、落后。面对这样的现状,再不思考出路,再不迈出改革的步伐,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以木梓一中为代表的港南区农村学校,树起了教改的旗帜,回归育人的本位,以课堂吸引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爱上课堂、爱来学校,逐渐解决了控辍保学难、教学质量低、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改例子,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具有标杆意义。

较为难得的是,在港南区,还有许多农村学校像木梓一中一样,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外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改革体系中。例如港南区新塘镇新塘小学以书法为特色,着力打造书法校园,其自编的书法操每天都在大课间上展示,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寓教于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师生心性的熏陶,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尊师重教的风气愈加浓厚。

以上两所学校,以审美、审智的方式提升了学校育人的品质,丰富了德育、美育的内涵,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港南实际并富有实效的教改路子提供了借鉴。

任何教育,最终都是“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习得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生命多维度育人的过程,后者恰恰是应试教育所缺失的。港南区的学校多位于城区交接地带和农村,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普遍较差、厌学现象严重,经过课改,师生们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提升。我们认为,港南的教改理念为解决当下敏感的留守儿童问题、课堂低效问题、应试教育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问题反思展望

调研中我们发现,港南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喜人的,但在课改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瓶颈性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自学水平较低,无法达到自学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所以展示效果不佳;二是有的学校班额过大,组别较多,难以完成展示任务;三是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对学、群学的方法,所以对学、群学的效率不高;四是一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展示讨论时,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影响了课堂质量。

教师所站的高度,决定了课改推进的品质。为此,如何深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课改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仍然是港南区推进课改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打造一支既能带动本土,又能辐射四周的名师队伍,应该是港南区下一步课改工作的重点。以一批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带动一个学科、一所学校、一批青年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教改氛围,达成教改的价值目标,是一项亟需推开但又不能急于求成的工作。

这是一个“梦时代”,也是一个“心时代”。港南区的课改之路,是一群怀着教育梦想的人,寻梦、追梦的过程,一个个智慧而低调的领导,一个个身居一线的校长与基层教师,在梦想的引领下辛苦耕耘,他们没有过多宣言,没有太多抱怨,而是脚踏实地规划着、行动着、实践着。他们要给港南教育造一个大梦,致力于形成稳定、有效、面广、更佳的教育格局,为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处于城乡交接地带、文化与教育资源配置落后的地区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对改革投以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港南区的教育者们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改革,承担育人责任,实现职业梦想,这种具有教育眼光、立足本土的经验模式,无疑会对中国基础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项目来源:2016年“广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寿强,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董迎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责编欧金昌)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课堂教学
乡愁导学案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