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方能致远
——让花儿在默读中绽放

2016-08-18 10:42赵万文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树文本课文

○赵万文

宁静,方能致远
——让花儿在默读中绽放

○赵万文

●当前,许多教师错误地把课堂氛围热烈认为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让默读在语文课堂中渐行渐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本文就当前“默读缺失”的现状提出不仅应重视默读,还要讲究策略。

联系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不难发现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就是默读。只有反复默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才能更快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咀嚼品味语言文字。试想,没有“暗诵于心、神随文扬”的默读,如何深刻地思考和理解?如何体悟?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始终把默读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于默读中理清文脉

叶圣陶曾说过:“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主要内容和文脉构思,才能够再去品读课文。

一个默读能力强的学生必然有着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像篇幅较长的这类课文,教师要调控的就是默读的时间和速度,必须在安排足够默读训练时间的同时,掌握学生默读的速度。

如我在执教《第一朵杏花》第一课时,默读要求:

1.三分钟内默读完一遍。2.默读第二遍,搜索文中重要信息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两个教学要求,第一个就是对默读速度的调控。当学生默读一分钟后,马上暂停,指名学生说说你读到哪里了,其他同学对照他的速度进行调整自己的速度,第二个要求就是对默读时间的保证,五分钟后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默读一定时间后,交流默读到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或哪句话,既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默读速度,又能对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促进作用。

对于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是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的,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归纳,而是要采用梳理问题的方式引导默读,让学生通过默读和静思,理清课文的思路。

以《九寨沟》教学片段为例:

师:现在我们有三个学习任务:①课文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述来写出九寨沟的“美”?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②请你用适当的关联词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说。③这篇课文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生默读(三分钟),很快发现,从两个方面写九寨沟的“美”,并进行思考。

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文章的顺序自然迎刃而解。理清思路的途径较多,关键要注意到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以及重要字词句、标题的提示作用等等,而这些只有在静静默读的基础上才能行的通。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于默读中深读研究

整体感知时的放声朗读是必要的,既读准了字音,又读通了文意,更读出了气氛,而深入探讨,品味感悟时,我以为默读恐怕是颇为奏效的阅读策略。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所以在阅读教学深入的时候更需要研读性默读。此时,教师要调控的是默读的次数和默读的任务指向,通过学生的批注来反馈学生的思维。

以《泉城》教学片段为例。

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_______”划出表现泉城“泉水美、多样”的句子。

学生默读(两分钟),找句子画句子。(交流反馈)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些句子,潜心研读这些句子,用“△”标出表示“泉水形态和声音”的词语,在旁批注自己的感受;在有疑问的地方标注“?”。

生再次默读、思考、拿起笔做批注。(四分钟)

就这样,学生在两次不同目的的静思默读过程中,圈圈、划划、点点、写写,再加上教师顺势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默读交流时,针对课文“体会泉城泉水美、多样”的问题,再进行细致地默读。

在此过程中,不是以教师的分析为学生包办,而是通过学生“圈画批注”的咀嚼性默读来“潜心会文”,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加深了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文本的静心研读,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默读能力。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于默读中补白解疑

许多优秀的文本都通过留“空白点”使情感或空间更有张力,教师可以通过调控默读和思考的落脚点,让学生以补白为载体进行默读训练,通过默读走进文本,通过补白捕捉文本留白背后的信息从而解决疑难问题。

以《去年的树》为例,怎么样才能感受到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情谊,小鸟为什么要面对着灯火唱歌呢?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联系上文鸟儿与大树亲密相处的时光,想想鸟儿看着灯火像是看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文本。

师:谁能告诉我,灯光里,小鸟看见了什么?

生:看见了从前,自己给大树唱歌的样子。

生:还看见了大树思念自己的样子。

师:虽然大树已经不在了,但这灯火是大树用生命点燃的,所以,对着灯火唱歌就是对大树的怀念啊!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多次“亲近”的机会,学生在默读中想象,涵泳品味,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有效的静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逻辑性更强,以“静”制“动”,我们的课堂才能因读而“动”起来。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于默读中体会情感

“文章本非无情物,一词一语总关情。”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表达,默读,可再次体现其独特作用!在默读的时候,我们要调控的是学生的默读时机,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让学生积淀的情感喷薄而出。

如支玉恒《匆匆》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跟着作者—起思考,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所以,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苏轼说:“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合,心以静充,志与静宁,虚以静明。”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课堂只有多一些宁静的空间,才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大树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大树的日常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树
背课文
大树的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