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学原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构建
——以“园林艺术”课程为例

2016-08-18 07:37
关键词:园林艺术管理学应用型

蔡   清

(平顶山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基于管理学原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构建
——以“园林艺术”课程为例

蔡 清

(平顶山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要求课堂的构建必须具有高效性及科学性。分析将管理学原理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必要性。从教学目标管理、组织结构、课堂讨论、激励策略、考核制度、跟踪反馈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并通过“园林艺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反馈证明基于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构建可以使教学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发挥,教学效率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管理学原理;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

1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加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普及,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是大势所趋。在当今科学技术工作的内部,人才可以划分为发现知识的研究型人才、运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和完成具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1]。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类型[2]。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授的终极目标应该落在学生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历来是传统教学的弱项[3]。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雄厚的理论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需要的社会能力(例如: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简言之,应用型人才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绝不应该单纯以技能教育为主导,而忽视塑造人、培养人这一终极培养目的。

2 管理学原理介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可以使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发挥,使效率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中国各个行业已经进入向管理要效率的时代。高效课堂的实现,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往往狭义地理解为课堂秩序的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强调知识运用与能力的培养。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高效性是教师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地学习,实现知识增长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成就感的树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程度的提升,等等。从企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以看出,高效成功的人才培养无不包含着管理学原理(系统理论、人本理论、动力原则、动态原则、反馈原则、创新原则)的科学运用。由此可见,管理学原理同样适用课堂管理。周煜琴在《管理学原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一文中指出,经研究发现管理学原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4]。基于管理学原理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管理更具科学性,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基于管理学原理的“园林艺术”课堂的构建

“园林艺术”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每周4课时,实践课程每周8课时,周课时为12课时,共5周60课时。本课程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园林设计程序及园林设计五要素——水体、地形、建筑、道路、植物的设计要点。实践课堂主要通过学生创作练习,达到掌握园林设计基本程序和熟练掌握园林设计要素设计要点,从而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的目的。

3.1基于系统原理进行课堂构建

课程的开展包括课程计划、组织教学、课程考核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所谓系统原理,应用到“园林艺术”课堂中是指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运行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方面问题,做系统的分析,进行教学优化,并依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的运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3.2教学目标管理

在课堂教学这个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巴纳德在《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一书中指出,管理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用目标管理营造共同的愿景,使个人或组织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前行。由此可见,目标管理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它是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2.1成长目标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模型指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5]。学生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把自我成长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感受成长带给他们的喜悦及幸福,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习、做事,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做事思想,才能完成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向学生阐述清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自学能力、探究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它们与职业发展有哪些紧密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就认可并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努力方向,使自己得到锻炼成长。

3.2.2课程目标

向学生交代清楚“园林艺术”课程所学内容,告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需要达到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的目的。使学生对课程有全局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要去向哪里,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却不知道这与最终学习的目标有何关联。在学生一步步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成长。并且这种做法可以监督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条理地上课。

3.2.3课业目标

课业是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内化吸收的体现形式,也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更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反馈结果。课业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设置,且不可过高或过低。另外,学生的能力有高低,应依据管理学的能级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课业目标。所谓能级原则,是指能量有大有小,可以分级,建立一个合理的能量等级,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置身相应的等级中[6]。且不可强行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标准,尊重学生的课业成果,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3组织结构的建立

纵观现代企业的运作,规模日渐增大,涉足行业日渐宽广,面对的问题错综复杂,加之社会分工的细化,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俨然进入了团队合作的时代,正如俗语所讲“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必须注重这类能力的培养。

3.3.1建立团队

团队的建立,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中的分组,但团队的建立不能仅是为了课堂讨论而设置,而是要形成一种团队精神,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应该在带领“团队”时,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学习与人合作等职业能力。

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组建团队时,笔者的经验是每个团队的人数可以根据班级总人数的情况具体而定,建议不少于四人。可以采用色卡的形式进行团队组合,抽到相同颜色的同学为一个团队。采用这种随机组合的形式是为了避免过于熟悉的同学被分到一组,也可以避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集中到一组,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随机分配。团队成员的构成必须合理,他们之间应该是具有共同目标、有个性互补的一些学生。团队成员还应有明确的分工,每组选择一个队长,一个记录员。其中,队长就是每个团队的带头人,这里就出现了榜样的作用。教师必须帮每个团队找到一个具有感召力的队长,敢于发言,带领大家学习、讨论,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在组建团队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敢于创新,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团队。

3.3.2团队目标

组建团队后,每队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名字,并且写出自己团队的口号。此举动是为了使学生建立团队意识,明确自己团队的定位,并且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共同的目标可以使一个团体为之疯狂,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无法完成,但绝不能缺位。

3.4课堂讨论

3.4.1团队讨论形式

教师应该突破现有课堂座位摆放情况的限制,讨论时学生尽可能地坐在一起。如果距离较远,学生之间的讨论往往局限在两个人之间。将学生聚在一起,这种围坐在一起的形式,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心力,马上就使学生有了团队意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

3.4.2发言人的确定

通过学生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回答问题等能力,因此必须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言锻炼的机会。发言人的产生,宜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可以学生自主发言;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通过1、2、3、4编号,选择每组数字相同的同学;还可以每组推荐同学。但每次课,各组发言人的选拔标准必须一致,保证公平性。有研究表明:程序上的公平显然远远大于结果上的公平。通过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阐述问题的逻辑性、语言组织能力等岗位能力。

3.4.3讨论积极性的激发

讨论学习时常出现学生不主动、讨论开展不起来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着手进行讨论;二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使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当个听众。针对“园林艺术”课程讨论时出现的这类问题,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1)针对一个讨论内容,教师引导性地提出多个问题,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完成讨论的任务。(2)教师给出明确的讨论目标及实现途径,使学生思路清晰,方向明确。(3)树榜样。通过树榜样,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5激励策略

动力是事物有效运转的保证。当今的教学,教师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讲授上,却忽视了现在学生上课不积极、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在学习动力的缺失。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当今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工作。管理学认为,动力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动力源和相应的动力机制[6]。激励策略是动力机制的一部分,要想更有效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首先应挖掘学生的动力源,帮助学生形成愿景。所谓愿景=愿望+远景,愿景=理想+目标。学生具有了强烈的愿景,通过激励策略的使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教师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激励策略(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信息激励)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讲授一节课程,就强制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听讲,必须听懂。分数、奖学金只能在初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是外在刺激的结果,终将是无柴之火、无源之水,总会枯竭的。依据笔者“园林艺术”的授课经验,教师的激励要具有及时性,比如用言语肯定,让该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让该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等。如果学生在到达某个目标后受到教师的肯定或激励,他在今后就会更加努力地重复这种行为。这种做法叫行为强化。教师的激励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3.6考核制度

考核,是对一件事情结果的考查评定。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笔者以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作为考核的总成绩。团体分采用“龙虎榜”的形式,即团队的总体得分,可以包括团队出勤成绩、团队凝聚力、团队中优秀成果等。从而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每一个学生与团队共成长。个人成绩=考勤成绩+课业笔记成绩+最终课业(考试成绩)。一个团队的进步,不取决于一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这有点像坏苹果理论或木桶定律。最坏的苹果决定好苹果的命运,最短的木板决定这只木桶的容水量。另外,考核制度还要明确考核的细节,使学生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公正的机会。

3.7跟踪反馈

管理学中强调对事物发展的跟踪反馈,做好跟踪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是验证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改革效果是否提高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反馈的结果往往只体现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教师及学生只有在一学期的最后才知道教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掌握的情况。然而,反馈的主要作用是对所执行的前一个决策引起的客观变化及时作出有益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新的决策建议。因此,传统教学中的成绩反馈,某种程度上是无效反馈,因为反馈结果对学生没有意义。在基于管理学原理的“园林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调查问卷、意见收集、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的正面反馈继续保持与提升;对于负面反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改正。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跟踪反馈收集的信息才具有实际意义。

4 教学效果反馈

4.1学生课堂表现

以管理学原理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讲授式课堂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

(1)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普遍反映喜欢团队讨论(图1 团队讨论)及团队比赛(图2 踊跃发言)的学习方式。与以往单纯由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学习相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展现自我,课程不再枯燥,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职业能力有所提升。团队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依据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重新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均有显著提高。

(3)敢于质疑,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团队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到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在感受自我成长及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激发,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4)知识掌握的牢靠度有所增强。传统教学中,教师拼命地讲,但学生经常处于不走心的状态;但在团队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再经过团队讨论,最后总结、阐述出本组的观点。这是知识不断内化、强化的过程,无疑增强了知识掌握的牢靠度。

4.2学生课堂反馈

经过两学期,共4个班140人的教学,笔者收集了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总结如下:

(1)上课氛围轻松,有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上课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感觉教师不是在讲课,像是和学生一起在探索问题。同学之间也因为团队的合作,彼此更加了解,友谊进一步加深了。

(2)团队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普遍反映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参与团队合作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成就感的事。

(3)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可以使他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团队中,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与队友合作完成任务,如何带动不愿意学的同学为团队成绩一起努力,等等。

5 对教师的挑战

5.1自我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提升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应用型人才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以往教师的培养状况来看,专业教师往往具有扎实、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往往有所欠缺。教师的能力及素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另外,在基于管理学原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的构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有显著提升,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角色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5.2学习、运用管理学知识

课堂管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且应用型人才也应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使其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教师要用管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管理更具科学性。同时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5.3紧跟时代发展,重新审视当代教学

管理学原理中强调用动态的原则看待事物的发展。当代教学中,教学环境在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变化,学生的个性在变化,一切变化的因素都决定了当代教学也必须以动态的原则、动态的眼光,重新审视当代的教学工作。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5):6.

[4]周煜琴.管理学原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9):37.

[5]徐晓黎.管理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233.

[6]张多中.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13—243.

责任编辑:富春凯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45

2016-06-19

平顶山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编号:2015-JY27)

蔡清(1982—),女,黑龙江人,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G642.0

A

1674-6341(2016)04-0108-04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管理学应用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浅谈管理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