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图像中的互动意义建构
——以世界名画《美国哥特式》为例

2016-08-17 07:17尚喜梅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哥特式情态参与者

尚喜梅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 6011)

论视觉图像中的互动意义建构
——以世界名画《美国哥特式》为例

尚喜梅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 6011)

Kress和Van L 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视觉图像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对世界名画《美国哥特式》的互动意义的剖析表明,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像和语言文字系统一样对语篇意义的建构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单一的以语言文字分析为主的语篇分析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多模态语篇理解的需要。

多模态语篇;图像;接触;距离;态度

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视觉图像、声音、颜色、空间结构等与语言文字符号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意义的表征和交际,语言文字不再是语篇尤其是计算机介入性语篇的唯一形式,多模态已成为现代语篇的普遍特征。因此,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和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单模态分析方法对现代语篇的分析已显得力不从心。“多模态”“多模态语篇分析”等与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随之诞生。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从颜色、构图、情态、印刷板式等视觉交流的各个方面,介绍了对图像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1]。受 Halliday的语言作为社会符号具有三大元功能的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也具有三大元功能,并对图像的三大元功能及其体现形式第一次进行了系统阐释,建立了基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

一、理论依据

多模态语篇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流的语篇,即指除了文本以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有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2]。“语篇”这个词的含义已大大超出了当初所谓的篇章,它已包含了其他各种模式的符号,如表格、图表等。这些图表经常和流动的语篇结合在一起,作为文字篇章的补充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而且,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中,他也指出语言文字符号是人类用来表达意义、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是整个社会文化意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3]。多模态语篇中语言文字之外的其他符号资源和语言文字符号一起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各种符号资源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独立。

受 Halliday“语言是社会符号”思想和语言元功能思想的影响,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作为社会符号的一种同样是一个意义潜势源泉,人们使用图像表征意义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图像选择就是意义选择。图像中的各种视觉符号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在图像中,不仅发生在主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件得到了体现,发生在主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同时得到了体现。“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述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性陈述。”[1]因此,视觉图像符号和语言文字符号一样具有自身的意义潜势,共同参与语篇意义的构建;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具有自己的意义表征系统,即视觉图像语法系统。Halliday的语言纯理功能学说不仅可以被借用到对视觉图像符号系统的分析中去,还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才建立了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该理论框架对照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分别提出了视觉图像符号系统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其中,再现意义是概念功能在多模态语篇中的再现与拓展,具体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主要通过图像尺寸、构图位置、心理凸显程度等,从视觉上建构图像中的事件、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互动意义对应人际功能,主要指图像的制作者、观看者以及图像所表征的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构图意义则是语篇功能的延伸,主要实现多模态语篇各种参与成分的整体空间布局。

二、互动意义

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是实现互动意义的主要手段,三者时常相互作用,共同体现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关系。

接触是指图像表征参与者(图像所表征的人或事物)与图像观看者通过目光对接而引起的图像观看者一定情感体验的虚拟行为。依据图像表征参与者的类型和图像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是否形成目光对接,可将图像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类。在“索取”类图像中,图像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存在目光对接,不过这时的表征图像参与者通常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另外,图像表征参与者的表情、神态和姿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内容。与“索取”类图像相反,“提供”类图像以给图像观看者提供信息为主,这时的图像表征参与者通常是无生命的,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不可能形成目光对接,因此接触关系是不存在的。

互动意义部分包含于社会距离中。社会关系在决定社会距离的同时,社会距离的远近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因此,对社会距离的选择,也就是对社会关系的选择。图像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不仅有其自身的框架尺寸,图像所展现的表征参与者的距离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像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针对人物图像而言,图像所展现的距离可分为亲近距离、个人近距离、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和社会远距离。具体为:人物脸部或头部以上为亲近距离,人物头部或肩膀以上为个人近距离,人物腰部或膝盖以上为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展现整个人物且人物周围有少量空间环绕,当人物大概占图像或画面的1/2甚至更少时为社会远距离[1]124-129。

图像表征参与者所持的态度主要通过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来体现[1]149。其中,水平视角指图像制作者和图像表征参与者之间所形成的平行或有一定角度的正平面关系。水平视角能使图像观看者或制作者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图像所表征的世界中,而倾斜视角使图像制作者或图像观看者游离于图像所表征的世界之外。如果视角垂直,图像表征参与者有可能俯视也有可能平视或仰视图像观看者,俯视表明图像表征参与者享有权势,平视表示图像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地位相对平等,而仰视则提示图像表征参与者绝对强势。

另外,和传统的由语言符号系统建构的单模态语篇一样,情态也是实现互动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在图像语篇中实现情态的资源远比传统的语言文字为主的语篇丰富。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在视觉图像分析中,情态是指某种图像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并从色彩饱和度、区分度、调和度、照明、亮度等方面分析了图像所传递情态量值的高低[1]。李战子也提到,情态与“真实”的关注有关,情态量值可分为高、中、低三类:高情态量值对应高饱和度色彩;体现中值情态的图像色彩饱度一般;而图像的低感官情态则由黑白色实现[4]。

三、世界名画《美国哥特式》的互动意义构建

《美国哥特式》是美国著名画家格兰特伍德的成名作。该油画创作完成于1930年,被誉为美国艺术史上最具美学价值的民族主义画作。多年来,该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的青睐,并屡次出现在美国的各大媒体中,与《山姆大叔》《芭比娃娃》《自由女神像》和《野牛镍币》并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成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文化符号之一。然而,格兰特伍德创作《美国哥特式》的目的以及该画所表达的意义一直不乏争议,这也是本文选择《美国哥特式》作为语篇分析对象的主要原因。

(一) 接触分析

油画《美国哥特式》(见图1)画面中男子的双唇紧闭,姿势僵硬呆板,表情庄严肃穆,神情木讷、冷峻,眼睛向前直视观看者,与观看者建立了“接触”关系,符合“索取”类图像的特征。当画面中男子与观看者目光对接时,他会与观看者建立一种直截了当的视线交流,引起观看者情感上的波动和体验,不仅让观看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刚毅和顽强,还让观看者领悟美国农民的勤劳、坚韧。画面上女子的目光没有直接指向观看者,而是越过观看者仿佛在凝视着第三方,而这第三方又是隐藏的,似乎也是在指向观看者。这就建立了一种观看者与旁观者的想象中的接触,只不过旁观者是隐藏的。她忧虑的眼神带给观看者的是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焦虑与迷茫。女子的眼神无疑加深了画面留给观看者的印象。如果没有这种想象中的接触,作为观看者是不会体会到这幅画面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和冲突的。

图1 油画《美国哥特式》

(二) 社会距离分析

《美国哥特式》展现了男子和女子腰部以上部位,属于个人远距离图像,说明图像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相对较近。换句话说,当图像表征参与者以个人距离呈现在观看者面前时,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就被无形拉近,让观看者感觉到画面中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可能是朋友、亲戚或同事,也可能就是自己,这能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实现图像表征参与者和互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另外,个人距离的使用能成功展现图像表征参与者的个性特征[1]124,即美国农民的独立、冷静、坚强、抗争和进取。

(三) 态度分析

该画中对两个表征参与者都是从正面平视的角度给予描绘的,旨在反映画面人物和观看者平等的社会关系。这种正面的视角不仅能使观看者很自然地融入画面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体现了参与者邀请观看者接触他们的实际生活,并呼吁观看者关注当时美国农民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迫切心情。

(四) 情态分析

《美国哥特式》一画中人物衣着整洁。男子身着干净的粗斜纹布做的白色无领衬衫和黑色夹克;女子则是一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装扮,深褐色的围裙上点缀着白色的点点,这与他们身后精致的白色木质哥特式建筑窗户上的图案遥相呼应。同时,他们的衣服颜色与身后的房屋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白色是最亮色,干净明亮,象征纯洁、光明和希望。黑色被认为是最暗色,常与保守、执着、冷静、坚强、防御、阴郁等联系在一起。《美国哥特式》一画以黑白色搭配为主,情态量值较低。观看者很容易就能从图像表征参与者身上读出他们内心的孤独,生活的艰辛。但观看者似乎又能从图像中白色的哥特式建筑和图像表征参与者白色的衬衫上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白色和海蓝色表示的是同一类颜色的不同量值,因此海蓝色也具有高饱和度,属于高值情态,代表纯洁、安静和美丽。该图像中海蓝色的天空衬托着白色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也是对图像表征参与者抵抗逆境,想在其土地上坚定地留下来的决心的流露。除此之外,图像中海蓝色的天空、白色的哥特式建筑还与绿色的树木相互辉映,再次强调了图像表征参与者作为贫穷或辛劳的基层小人物,在逆境面前不卑不亢,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上述分析表明,图像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目光接触,所保持的社会距离,以及图像表征参与者的视角和图像所使用的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调和度等,在图像语篇的建构过程中共同作用,一起实现图像语篇的互动意义。

[1] Kre ss G,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M].London:Rouledge,1996.

[2] Halliday M A K.篇章、语篇、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2011(1):137—146.

[3]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 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4] 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5] Halliday M AK.An I 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责任编辑 杨宁〕

J05

A

1006-5261(2016)04-0106-03

2015-12-15

尚喜梅(1977—),女,山西长治人,讲师。

猜你喜欢
哥特式情态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哥特式浪漫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