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岑岑
内容摘要:在初步探究并对批判性思维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从学习经验选择、方法类型掌握、教师推进手段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评价导向等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批判性阅读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学习阶段的重要方式和媒介之一,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关注了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及语言文字的掌握,实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中,基于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探讨如何在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行为方式上来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经验:内容选择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 基于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来看,学习经验的选择应注重:其一,偏重选择理性、思辨、反思、反省性的文本。文本本身是有价值倾向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表达目标,也导致了文本对人直接而潜在的影响。写景类的或说明文、科普文类大多可以作为分析性思维或推理性思维的培育,而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评估批判上的意义和价值稍显薄弱。其二,文本的解读方式也即文本的二次开发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文本的价值倾向和思维导向。如果情感类文本过于注重让学生体悟情感,哲理类文本过于注重学生对人生哲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批判反思过程,忽视从反思到意义建构,实质上会导致的是一种浮于表层的道德说教或者是社会为人处世的狡黠。 (二)方法:批判式阅读方法的掌握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以下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其一,对阅读文本的准确理解。准确理解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阅读是要求学生在准备、充分理解所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质疑,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这里所指的理解能力不仅包括对文本的细节、主要内容的感受和基本认识,还有对文本创作风格及传达内涵的方式等的准备定位。其二,通过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思维方式阶段和评估性思维方式阶段。分析性思维阶段需要学生运用质疑和反省的方法进行。也即学生能够进行对抗性的阅读训练,反思文本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思、质疑文本表达内容或文化价值不是否定,可能是对不合理主流观念的否定,也可能是对合理观念的深层次理解。只有现实性的关照下,对文本进行的反思性分析,进而结合这种关照进行评估,才能够进一步深层次的解构。其三,基于批判反思过程的意义建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阶段。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质疑评估的过程中,重新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实现知识、观念的内化,从而实现学生、经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实现文本阅读的本体价值。 (三)手段:教师行为引领与设计
教师群体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进而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教师需要具备将批判性思维渗透在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一,教师群体基于共同观念和价值选择的批判性思维的显性表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批判性思维,还要具有转为实践性思维过程的工具性行为。其二,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力,以问题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采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或者说基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下的苏格拉底问题方式,逐步实现批判性思维过程。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以基于事实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过程,以基于偏好的问题来促进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以基于判断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评估的过程,以发散性的可能性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创造性过程,以准确严谨的问题表达方式和层次递进的问题指向思维的逻辑过程及思维的合理性过程。其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逐步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四)评价:批判性思维价值取向
批判性阅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及其所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及文化采取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的态度,从而独立建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方式的过程”。由此,在阅读教学评价中,应以此为基本价值导向:其一,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养成。学习经验只是素材,只是媒介,更关键的在于方法的掌握,从而将阅读教学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其二,课堂评价的准确定位。避免无诉求的单纯鼓励,也避免武断式的霸语性评价,应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即理解、分析、评估、意义建构和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进阶来设计评价导语。其三,阅读教学成效的评价,削弱知识掌握的评价,导向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组成的评价,综合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养成的层次过程。其四,考核评价问题应关注思维的递进过程和逻辑严谨性,避免非同质思维方式的组合呈现。 (作者单位:北大附中成都新津为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