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与实现分析

2016-08-16 03:52吴翰
大科技 2016年2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利用理念

吴翰

(重庆 400021)

绿色理念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与实现分析

吴翰

(重庆 400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公民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能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三节”(节水、节地、节能)的建设目标,体现了人们现代化生活理念,真正将可持续发展政策落实到实处。本文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概念,分析了相关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结合某些实际案例,系统地探讨了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为今后相关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色理念;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地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针对当前状况,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色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而建筑行业是当下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1 绿色建筑的定义

所谓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是指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且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高效的空间建筑。其主要特征体现在“绿色”方面,但是这种绿色并不是当下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绿化建筑,而是一种现代经济象征性理念,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②适应于健康的生存环境;③做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分配,减轻了环境负荷;④对环境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同时促进了可循环利用。通俗点讲就是,绿色建筑能确保建筑施工时对周边环境的无害性,并且能够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生态建筑”。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的设计,充分利用了项目建设周边环境的自然资源,即太阳能、风能,减少了相关能源的开发。同时,建筑一方面采用节能的围护结构设计,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另一方面采用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设计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使建筑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了其他能源的开发与消耗。

2.2 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的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取材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了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分配,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的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即既彰显建筑特色又融入自然环境,动静互补,返璞归真。

3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高效性原则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绿色、生态资源,同时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建筑周边环境的绿色资源,严格把握相关技术,进行实地勘察,确保建筑土地的科学规划,建筑内部水源的节约记忆建材的循环利用,提高项目建设的高效性。

3.2 地域性原则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我们应该对相关建设施工场地进行地质、资源、社会经济的实地勘测,预估自然气候的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设计原则。

3.3 协同性原则

从根本上讲,绿色建筑也是一项工程建筑,但是从对社会的发展影响上分析,绿色建筑则对人类整体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一个生态绿色发展系统,因此我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设计理念与外界环境进行融合,统筹发展。

4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当前,我国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有节能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给排水技术、声环境保障技术、空气环境极其保障技术、光环境保障技术、热湿环境及其保障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环境绿化与绿色设计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下面我们对绿色建筑中应用比较频繁的几类技术进行系统分析:

4.1 节能技术

当前,为保障我国相关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是绿色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现下,我国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节能、围护结构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其中,规划节能技术是优化结构布局和室外环境、对相关建材进行合理选择、对朝向间距进行合理设计以及优化能源系统的技术;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根据相关气候地质条件、房屋构造等进行相关的设计,利用外界资源,通过相关的结构设计,从而达到降低内在能源消耗的作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运用自然界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对建筑物进行相关的供热和供冷技术。

4.2 绿化绿色技术

绿化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雨水以及绿色设计技术,前者是利用自然条件以及相关模拟技术,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之后,循环利用水资源。后者主要包括楼旁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室内绿化等技术。

4.3 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空气环境保障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即在设计房屋建筑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房屋的整体朝向、引风导向构造等方面,营造建筑物前后较大压差,将风引入室内。该项技术可以增强室内的空气流动,保障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降低空调等家电器械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

4.4 声光环境保障技术

声光环境保障技术的重点就在于防噪、降噪和人工照明的合理布置与节能。

4.5 材料与构造技术

材料与构造技术主要包括水泥和混凝土、新型玻璃材料、遮阳系统新材料以及木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该项技术一方面是通过采用生态水泥、绿色混凝土、再生混凝土以及绿化混凝土等土著,另一方面是通过采用具有最佳保温效果的超薄真空玻璃、用微遮阳屏和棱镜来实现的。

4.6 通风技术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绿色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采用科学的通风方法改善室内空气,具体要求指的就是将空气中的污浊气体排出室外的同时,引入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的空气品质,具体做法如下:

①通过改变角度,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②采用玻璃幕,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③在生间等安装排风扇,利用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④在结构上部架设空隔热层,利用屋顶的隔热层面实现自然通风。

5 实例分析

5.1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当前,我国不仅在工程建筑方面应用于绿色建设设计理念,在旅游建筑设计上也引进绿色设计理念,推广绿色建筑。东山岛东山岛隶属于我国福建省,是福建省辖区境内的第二大岛,同时也是我国第七大岛屿。在2012年年底时,被国家授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的荣誉称号,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东山岛通过在建设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实施绿色原生态旅游景点改造,发展特色旅游建设:

①施工人员对东山岛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安排案例的建设设计与施工程序,确保项目开发在不违背当地的气候资源特点的同时,实现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②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公共场所的使用、运营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大相关经济影响力,借助于岛屿自身所具备的功能特性,与周边三角经济地带协调统筹发展,进而全面辐射整个周边区域;③在相关的设计技术与处理手段上,该项工程项目主要采用了大众参与的设计模式,科学规范相关管理机制,将内部设计与外部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详见图1。

图1 岛屿绿色建筑成功典例

5.2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应用选择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当前,我国的绿色设计理念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规划与研究发展都较为缓慢,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绿色建设适应当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是一项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建筑,虽然相应设计技术比较繁杂,但是却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图2 为关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应用选择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图2 国内绿色建筑应用设计技术分类

5.3 绿色设计要点分析

5.3.1 采光照明

因为东山岛被誉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因此在相关的建设开发的过程中,节能环保是重要的应用技术,也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选择相关的消耗能源设备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能源消耗的建材,比如在采光方面,我们可以选用LED信号系统、居住感应探头、光纤等同时对于建筑外墙的设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绿色环保型的玻璃幕墙,如较大面积透光玻璃,最大限度地吸收与利用光能,降低电能的消耗。

5.3.2 建筑热桥设计与处理

改设计主要适应于旅游景区周边的居民住房,即可采用如图3、图4、图5所展示的设计技术。同时,楼房高度尽可能控制在3~4层,切忌铺张浪费。

图3 热桥的处理-(丁字墙处)

图4 热桥部位找平处理设计技术的应用

图5 建筑工程现场展示

6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我国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新兴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施工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保障项目工程安全舒适的同时,最大限度优化能源配置,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

[1]陈宇峰,李晓红.绿色建筑的新型结构措施[J](.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2009,12:111~124.

[2]李晶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32.

[3]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J].建筑,2006,11:267~268.

TU201.5

A

1004-7344(2016)26-0331-02

2016-9-4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利用理念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