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星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农业委员会 安徽黄山 245000)
山区淡水养鱼的技术分析与环境影响
刘群星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农业委员会 安徽黄山 245000)
淡水养鱼就是把鱼苗放在水中,然后通过一定饲养技术管理或者是和淡水水体中的其他鱼类资源进行繁殖来实现提高产量的方法。现阶段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品种有40多种,山区淡水养鱼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和其他养殖业发展混合养殖。本文首先介绍了山区淡水养鱼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然后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山区淡水养鱼养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山区;淡水养鱼;技术分析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的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渔业资源逐渐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需求的增加我国淡水鱼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淡水养鱼在我国开始于1995年,近些年来我国淡水养鱼产量逐年上升,目前国内发展山区淡水养鱼的省份有很多,例如福建、浙江、吉林等地,能够进行批量生产养殖的淡水鱼品种已经超过了40种,山区淡水鱼品种有20种左右。山区养鱼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鱼类养殖来说,投资相对较小,而且见效快,同事山区养鱼首先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养殖效益的提升必须从养殖技术的掌握、鱼类品种结构以及成本效益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虑。
1.1 水质条件
山区淡水养鱼主要是以池塘的形式存在的:①淡水养殖池塘要有丰富的水资源支持,保证养殖区域有丰富的常年自然流水,这样就能够保证养鱼的基本条件;②淡水养鱼对于水质条件要求非常高,例如水质不能受农药污染、垃圾污染等,PH值要保持中性或者是弱碱性,比如吉林山区的水大多偏碱性,福建山区的水大多偏酸性,所以在这些地方进行淡水养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质条件。通常山区淡水养鱼水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农药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同时有的山区自然流水中硫含量相对较高也不适合养鱼。总的来说,淡水养鱼在修建池塘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水质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进行科学选址;③为了保证池塘水质条件的稳定,鱼塘的选址要尽量的避开暴雨直接注入,因为暴雨夹杂的浑水流入鱼塘会影响鱼池用水质量;④山区淡水养鱼对于水的温度也有要个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淡水的温度要控制在20~30℃,这样的温度区间能够给鱼苗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空间,低于20℃以下的水可以通过晒水池的方式提高水温,严格控制池塘水温,表1显示的是温水性鱼类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表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1.2 鱼池条件
山区淡水养鱼除了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之外,对于池塘面积、水深、底质都有明确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淡水养鱼的池塘面积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设置,例如成鱼池塘面积大约是5~10亩,也就是3300~6600m2,这个面积区间的池塘便于进行后期管理,同时鱼种池塘、鱼苗池塘和亲鱼池塘的面积要小于成鱼池塘,面积保持在3~5亩最合适,也就是2000~3300m2。不同时期的鱼对于池塘水深要求也不同,成鱼要求池塘水深在2~3m,例如北方,在冬季的是时候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越冬池的水深要在保持在最厚冰层一下1.5~2m,鱼苗池塘和鱼种池塘的水深保持在1.5m以下。同时山区淡水烟雨对于池塘底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壤土和砂壤土的底质条件最为合适,其次是黏土底质。表2显示的是高产鱼塘的水质、温度等条件。
表2 高产鱼塘的水质、温度等条件
尽管是使用淡水养殖,但是池塘在养殖一段时间之后,池塘底部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淤泥,以为在养鱼的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养料和排泄物都会沉淀在池塘底部,少量的底部淤泥对于鱼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多的淤泥则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环境,长时间不清理不仅会污染池塘水质,还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1.3 池塘周围环境条件
山区淡水养鱼对于池塘要求非常高,不仅涉及到池塘面积大小,而且池塘的位置选择和周边环境也会影响鱼产品质量。①池塘的选择要避开高大的林木和房屋,池塘四周要避免出现消耗水中养分的杂草和吸水植物;②从提高养鱼产量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话,池塘的四周要尽可能的开阔,如果池塘周围环境不能够满足鱼类的生长,要及时的进行改造,改造的要求和内容: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死水塘改活水塘。
2.1 放养之前的准备
由于山区淡水养鱼基本上都是使用池塘养鱼的方式,所以在保证了池塘养鱼条件的基础上,要做好放养之前的准备工作,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选好址的池塘进行修整,包括清楚池塘底部和周围的杂草,清理池塘底部杂质,进行平整处理;
(2)做好池塘前期消毒工作。淡水池塘消毒的方法主要有土法消毒、药物消毒两种。土法消毒就是利用季节差来实现的,也就是冬季的时候排干池塘中的水,让池塘底部彻底的冻结,然后经过风吹、干燥过程中和阳光暴晒来实现自然清毒,这种方法能够相对彻底的改善池塘底质;药物消毒主要是借助生石灰和漂白粉完成的,这种消毒方法能够有效的清除池塘内的细菌等病毒。
2.2 鱼种放养
提高山区淡水养鱼产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放养大规格的鱼种,因为大规格的鱼种本身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养殖的成活率比较高,再加上生长速度比较快,所以这种放养方式的经济效益也很高。例如草鱼通常要放养体重0.3kg的鱼种,经过山区淡水养殖四个月之后,就能够提高0.25~0.45kg,不同种类的鱼放养条件也不同。同时对于鱼种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也适合养殖多种品种,例如草鱼、鲫鱼、鲤鱼、鲢鱼等,但是考虑到山区淡水养殖条件,所以草鱼是最适合养殖的鱼种。在放养的时候,要一次性的给足放养量,这样能够保证同一时间进行放养,收获的时间也基本上相同。例如草鱼放养,尽量的选择同一品种,在同一个时间内进行放养,这样能够提高草鱼的成活率,减少鱼种发病几率。
另外鱼种放养要尤其注意放养比例,不能养殖单一的一种品种,要混合养殖,混合养殖要求主要鱼种和其他鱼种的比例是7:3,并且鱼苗要尽量分散开来,这样不会影响鱼苗的含氧量,避免出现池塘缺氧影响鱼苗生长。同时要灵活的掌握池塘大小和放养种类之间的关系,例如草鱼放养要求池塘水深保持在2m左右,每一亩池塘的放养量保持在1500~2000尾,这个区间的放养量成本最佳,如果放养量超过了这个区间不仅会增加成本,同时还容易产生烂鳃病,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介绍一种山区淡水放养模式:
(1)将规格大致相同的鲫鱼(主要是能够摄食颗粒饲料的品种)和规格相同的鲢鱼(主要是滤食性的品种)放在整理好的淡水池塘中,这两种鱼种的放入比例为4:1;
(2)池塘中存在两种鱼类,但是在饲料的选择上使用适合鲫鱼(也就是比例比较大)生长的颗粒饲料,按照喂养的计划和方法进行饲料投放;
(3)在鱼类生长的过程中,将池塘的水质始终保持在能够引起两种鱼应激反应的条件;
(4)收获的条件的是鲫鱼(池塘主养鱼品种)的规格达到市场标准。
2.3 池塘日常管理
山区淡水养鱼一定要加强日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巡塘和观察来掌握鱼类的生长动态,按照每天三次的周期进行池塘观察,早上主要观察鱼是否出现浮头现象,同时要注意浮头的程度;中午主要是通过测量池塘水温和投放鱼饵的方法来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后半夜的巡塘是为了避免鱼类出现严重浮头和泛池现象。
总的来说,山区淡水养鱼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山区环境,了解周围的养殖条件和鱼苗品种,通过一套完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合理的控制养鱼的成本,处理好每一个阶段的技术和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和养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1]唐黎标.山区稻田养鱼经验谈[J].乡村科技,2012.
[2]谭乃淙,陈远健.山区高效生态流水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1.
[3]陈宝兰.浅析淡水养鱼的技术要领[J].黑龙江水产,2015.
[4]戴正涛.浅谈提高淡水养鱼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15.
[5]周红兵.如何提高淡水养鱼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14.
S964
A
1004-7344(2016)26-0214-02
2016-8-31
刘群星(1968-),男,安徽安庆人,助理工程师,大专,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和渔政执法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