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华
舆情消长、社会结构与地区稳定──《网络舆论场的生成与结构》书评
文/刘建华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利好,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媒体全球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更多需求。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传受方式,媒介融合极大提升了人们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与传播权。然而,这也是一个危机空前频繁、剧烈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的社会,利益受损随时会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和政治制度更替。
维持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一个社会,发展、变革与稳定是其主题。发展必须要变革,变革又必然引起利益受损,一旦利益受损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也就无发展可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社会,传媒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受损利益主体的诉求必然会有征兆。民意调查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的民意调查因周期过长必然受到制约。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即时性、个性化与互动性,使得政府对社情民意的同步监测与预警成为可能。
利益集团理论把社会划分为特殊利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与社会底层群体四个阶层。当下中国,可以分为社会精英阶层(包括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主体阶层(包括一般知识分子、一般公务员与企事业一般管理干部等)与体制外“草根”阶层(包括农民、农民工、传统工人、个体业、小私营主等)。目前,主流媒体代表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意见与思想,网络舆情代表的是体制外“草根”阶层的意见与观点,非常可怕的一个事实是:体制内主体阶层的意见与思想没有一个真正的媒介平台,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都不能代替这一阶层的真实看法与意见。他们与体制外“草根”阶层一样,经常处于利益受损地位,无法充分实现制度化利益表达。与体制外“草根”阶层的网络舆情、非正常信访、群体性抗争相比,体制内主体阶层的舆情焦点相对还难以察觉与发现。这其实也是最可怕的地方,这股潜伏的舆情焦点一旦遇上冲突事件,可能会产生核裂变,成为政治制度颠覆的决定力量。
书 名:《网络舆论场的生成与结构》作 者:刘艳婧出 版 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因此,既要监测与预警网络舆情这股线上焦点,又要监测与预警现实舆情这股线下焦点,把握真实舆情热点,加以疏导,及时采用各种行动措施,弥补利益受损主体。网络舆情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外“草根”阶层,作为社会体制内的主体阶层的意见与观点还难以在网上呈现,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依然不是全天候的现实舆情。因此,我们需要把握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双重情况,研判社会当下的真实舆情,特别是要综合判定体制内主体阶层与体制外“草根”阶层的观点与意见,才能了解利益受损的主体类型与程度大小,从而采取行动措施,对其加以抚慰补偿,让不利舆论止于青萍之末,避免消极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的发生,维持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加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与海量性的特征,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较为准确地捕捉社会现实的发展样态与动向,发挥良好的预警功能,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因此,对于科学研究者与政府管理者而言,社情民意的监测手段与监测领域的研究自然就落在网络舆情上。
近年来网络舆情的研究也日益广泛与深化。当前,较有见地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介绍。如付业勤、郑向敏在《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到国外网络媒体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的作用不及我国,研究相对较少。国外网络舆论监测分析的途径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基于调查访问数据的监测分析。第二种是基于文本数据的监测分析,对报纸、杂志、网络新闻等文本信息,进行情感分析,确定其态度倾向的正面、负面或中性,形成舆情报告。第三种是基于网络数据的监测分析。查找、浏览、可视化分析包括网络新闻、论坛、社交媒体等在内的网页数据,创建知识系统,了解社会舆论情况以辅助决策。
二是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如孙帅、周毅在《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一文中梳理了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分析研究存在的流程、要素、主体三个研究视角,利用共词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当前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的十大主题。张小明在《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一文中认为,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应在加快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的同时,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提升媒介素养,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
三是网络舆情的评价体系研究。如冯江平等在《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介绍,从政府、网媒、网民三大网络舆情主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构建了包括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网媒舆情热度、网民心理特征在内的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清华大学教授金兼斌用五维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提炼出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5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针对单个网站/论坛内主题舆情的传播状况的五维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在喻国明教授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中,按照场域理论将舆情类型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传统大众媒体关注的舆情;新闻网站关注的舆情;网民关注的舆情;网络意见领袖关注的舆情;微博使用者关注的舆情。这五个不同场域的舆情,实际上都是通过网络呈现的,可以称之为网络舆情。在刘艳靖博士所撰写的《网络舆论场生成与结构》一书中,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切入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笔者认为《网络舆论场生成与结构》的研究价值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开辟了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范式。目前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大多从新闻学、传播学和舆论学的视角展开,借用其相关理论来解释网络舆论现象,研究范式较为单一,视角较为狭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书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工具,独辟蹊径,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关系主义”的思维方式,切入到媒介融合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中,为舆论引导从“摆事实讲道理”到“情感、关系”的方法转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实现了网络舆论研究新范式的转型,丰富了网络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构建了网络舆情监测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新框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舆论格局,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意见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本书通过对网络舆论场域构成、运行规则、效应发挥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能够深化和推进对于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规律的认识,廓清对于网络舆论的误解,帮助社会管理者妥善应对网络舆论,科学监测网络舆情,及时进行网络预警,有效进行社会干预,使不利舆情消落,确保社会心理稳定、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经济稳定与社会政治稳定,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国家、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在人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整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处在良性发展的进程中。
三是实现了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功能。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不同,媒介融合下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媒介素养有新的规律与特点,本书对于提升普通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功能,帮助公众在理解网络舆论生成、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评判网络舆论信息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舆论信息完善自我认知、参与社会进步。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