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祥敏 董小染
2016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
文/曾祥敏 董小染
“沉浸式”报道成为今年可视化产品的最大方向,利用技术开发日深的H 5作品日趋成熟,而VR作品更是爆炸式涌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对新技术更加敏感,在新技术应用上反应更快。
在媒体融合的变革转型期,当前国内许多媒体已经在生产机制、组织、渠道、产品、用户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尤其是在生产机制和产品形态上不断创新,重新探索与用户连接的关系。诸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新华社的“全媒体报道平台”等所进行的平台、产品的实验与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具体做法。而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受关注度高、信息量大,成为众多媒体抢新闻的重地,而且也成为近几年来媒体争相试验新的报道技术、新的报道方法与手段、新的产品形态的信息场。尤其是从2015年全国“两会”开始,基于技术基础上的可视化产品不断创新突破,成为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亮点,正是基于此,本文选取了2016年3月2日至16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4家中央级媒体及腾讯、网易2家商业媒体,分析其网站、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号“两会”专题的可视化产品,以期窥探媒体变革创新中的具体操作路径。
总体产品数量分析。总体上看,2016年“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新闻报道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一倍多,体现了媒体对网络及移动端产品的重视和开发力度。截至2016年3月16日,六大媒体的可视化产品总数约为464件,其中信息图表128件,GIF动图103件,VR全景作品77件,手机H5交互65件,网页交互界面53件,动画视频29件,漫画作品8件,小游戏1件(见表)。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大热的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Virtual Reality)技术的带动下,360度全景视频和全景图片成为了2016年“两会”可视化报道产品中的亮点。与此同时,HTML5技术经过一年的发酵和实践,开始趋于成熟,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即使在VR新秀的包围下依然大放异彩。
表 2016全国“两会”六大媒体可视化产品数量列表
各媒体产品数量具体分析。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6家媒体均推出了可视化报道专栏,其中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和网易这4家媒体更是基于今年大热的VR技术推出了全新的全景专栏。光明网的“全景看两会”共推出18个VR全景视频和18个全景图片来报道两会,一跃成为2016年“两会”报道中VR作品最多的媒体,以36件作品占据了6家媒体VR类作品总数的半壁江山;新华网共推出21件网页交互界面、25件信息图表,“VR视角”专栏发布17件VR全景作品,这3类信息可视化产品数量均居于6家媒体前三甲;人民网此次两会特开辟“图解新闻”专栏,共推出28件信息图表作品,人民日报客户端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更是连续发力,在手机交互产品方面表现突出,累计推出27件H5作品,为6家媒体之最;央视网发力比较均衡,信息图表、VR全景作品、手机H5交互、网页交互界面、动画视频、漫画作品这6种可视化的报道形式都有运用。其中,信息图表和网页交互界面这两类作品更是分别以57件和23件居于榜首,并沿用去年的风格,独家推出8个漫画作品,对两会热点进行解读;网易网独辟蹊径,开设“‘动’态两会”专栏,推出了103个GIF动图,“两会全景”专栏也推出9个VR全景作品;腾讯网“一分钟说‘两会’”延续了2015年的制作风格,共推出5个动画视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作为新媒体的腾讯网反而主要在现场直播和独家策划两方面发力,在信息可视化作品方面建树并不多。
就可视化产品关注的内容话题而言,2016年全国“两会”六大媒体信息可视化产品主要针对报告解读、发言梳理、环境展示、工作总结、热点分析5个方面展开。
“报告解读类”的可视化产品数量最多,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政协工作报告等。多达几万字的工作报告,经过可视化产品的提炼和解读,用户可以迅速、直观地理解报告内容,把握要点。如新华网的动画视频《两分钟让你对政府工作报告心中有数》,央视网的信息图表《“吃穿住行”今年有啥变化?看“藏”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些话!》等。
“发言梳理类”作品次之,“两会”期间总书记、总理、部长、新闻发言人和代表委员们的连珠妙语也是可视化报道的重点。如“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手机H5作品《妙语回放!政协新发言人首秀》,新华网的信息图表《这些关键外交政策,外长怎么说》。值得注意的是,依托时下大热的VR技术,展示会场现场环境的信息可视化产品在今年大幅度增长,如新华网《探访金色大厅:总理记者会前一天》等,这些产品有助于未到现场的用户直观地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
工作总结及立法、反腐、环保、简政放权等多项改革的工作盘点也是可视化报道的目标之一,如人民网推出的手机H5作品《数读2015政府工作成绩单》,腾讯网的手机H5作品《纪委你好,干得漂亮》等。
从两会内容引申出去的周边新闻和两会热点调查等也占据了一定比重,如腾讯网《看见淤青有多难》,光明网的信息图表《两会调查背后的民生期盼》,新华网的网页交互界面《2016新华网全国两会调查》等作品。
相较而言,热点分析类作品比较少。2016年“两会”热点包括:供给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慈善法、精准扶贫、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十三五、制度反腐等。六大媒体围绕这些话题推出的作品有:腾讯网的动画视频《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啥意思?》,新华网的网页交互界面《八大看点读懂慈善法草案》等,数量并不太多。
“沉浸式”报道成为今年可视化产品的最大方向,利用技术开发日深的H5作品日趋成熟,而VR作品更是爆炸式涌现。2015年“两会”期间,当H5这一新技术出现时,6家媒体共有51件相关作品面世,而今年VR技术首次登台亮相就有77件作品推出,和去年的“新”形式相比在数量上多出近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对新技术更加敏感,在新技术应用上反应更快。与此同时,虽然信息图表类作品依然以128件居于榜首,但其在可视化作品总数中的比重已从去年的55%降为不足28%。值得注意的是,手机H5交互、VR全景作品和小游戏这3类手机端或更适用于手机端的交互产品数量(143件)首次超过信息图表(128件)这一传统的可视化新闻产品。不可否认,手机交互产品已经成为时政报道中的中流砥柱,这也是顺应移动端成为公众媒体消费的趋势。
“沉浸式”VR技术产品爆发。同今年“两会”期间的手机H5交互作品相比,如果说H5走的是深度,那么,VR玩的就是新鲜。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模拟环境,展示该环境的实时三维动态图像,并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模拟环境中去,使用户直接与模拟环境展开自然交互。用VR设备报道“两会”,受众除了直接利用VR眼镜“置身”于新闻现场,也可以在PC端拖动鼠标或通过转动手机体验360度全景视频和图片。VR技术带来了两会报道的巨大革新,一些媒体甚至将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报道样态。
两会中的VR全景产品依托自身在画面上的技术优势,主要在展现周边环境、全方位还原新闻现场方面发力,在形式上可分为图片和视频两类。
图片类VR全景作品只能通过图片上简要的文字或标题来传递具体的事件信息和所处位置,而一些没有展现在画面中的信息,例如,会议具体内容等则不可得,但光明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VR全景图片的这个弊端。光明网“全景看两会”专栏在其发布的VR全景图片中增加了超链接,受众只需要点击图中闪烁的热点区域,就可以跳转到和该图片相关的更为详尽的图文报道页面,了解更多的信息。
视频类VR全景产品方面,新华网将VR技术和传统电视新闻相结合,拓宽了VR全景视频的发展途径。新华网“VR视角”专栏将VR技术拍摄的全景画面配上传统的电视新闻解说、采访等声音,用户在听新闻的同时还能转动手机或鼠标,自主选择观看画面。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共推出了17个VR全景新闻作品,其中,《去天安门,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升旗》这个作品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拍摄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景,人们不需要起大早排长队便能欣赏到升旗的整个过程。这个作品3月3日一经推出就刷爆朋友圈,拉开了两会期间各路媒体VR大战的序幕。同日,政协开幕当天下午,人民日报客户端也火速发布了《VR带你进会场·政协大会这样开幕》的VR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华网的全景视频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模式和视频质量,并且可以从正常视角、鱼眼视角、圆桶视角和小行星视角4个视角进行观看。此外,新华网还推出一款基于VR技术的小游戏《你能当两会记者吗?》,别出心裁地将VR技术与游戏结合起来,丰富了可视化报道的形式。
H5产品深度开发。2014年APEC会议期间,H5技术凭借《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你们感受一下》这个产品一夜爆红,并在2015年“两会”报道中独树一帜,手机H5交互作品也从最初的手机版幻灯片、电子贺卡等简单形式进化为更加具有游戏化体验的形式。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发展,今年“两会”期间的H5作品,在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加走心,抓互动、重深度,注重内容挖掘和用户的深度体验。整体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模拟社交形态。2016年“两会”的H5作品更加注重用户的互动体验和参与感,出现了一些模拟社交形态的新型H5作品。这些作品刷新了人们对于H5技术的认识,也开拓了H5产品发展的新方向。例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该产品完全模拟微信群聊的社交形式,重现了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加入“群聊”后,发布会上各大媒体和傅莹问答便一一出现,逼真的场景设计、新鲜的互动体现,让用户如同身临现场。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两会朋友圈》是模拟社交形态的另一个典范,该产品模拟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形态,点击进入“朋友圈”后,“两会影像师”“两会值班小编”“三月跑两会”等虚拟人物通过图像、文字、视频等形式随时更新朋友圈状态,传递最新鲜及时的“两会”资讯。这个H5产品模拟用户的日常社交行为,在传播新闻消息的同时注重用户的参与感。腾讯网的《李克强总理申请添加你为好友》模拟微信中“添加好友”这一社交形态,在朋友圈刮起了一阵“和克强总理互加好友”之风。H5产品让领导人形成朋友圈的亲近姿态,拉近领导人与公众的距离,给用户一种“两会”就在身边的亲切感,颠覆了用户对以往时政新闻的刻板印象。
风格贴近日常生活。今年“两会”的H5作品在形式上去PPT化更明显,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产品内容的构成元素和设计理念多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说到做到!习近平去年两会“督办”的七件事》,这个H5产品中,音频元素设计模拟微信语音的外观形象;《原声回放!一起来听总理的工作报告》这个作品更是可以通过手机“摇一摇”来更换所听内容的关键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通过接收快递包裹的形式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北京的哥“舌战”五位部长》中的哥通过“抢单”接到央行行长周小川等五位部长,并在的哥和部长的对话中传递“两会”相关信息;《涨了!带你看盘“十三五”》模拟炒股软件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几个主要指标的增减幅度表达出来。这些H5作品将专业正式的报告词汇放到受众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去,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内容深度开掘。今年“两会”期间的H5作品,在内容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再局限于说周边、秀花边,而是向“两会”舞台的中央靠拢,积极传播“硬”新闻。除了《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两会冷知识》等与去年类似的常识科普类作品外,更有《原声回放!一起来听总理的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精华解读》《2015检察工作:打虎拍蝇追逃不手软》等追击“两会”热点的“硬”内容。今年手机H5交互作品不再仅着眼于“两会”的周边,而是深度内容和周边花絮两手抓,全面参与“两会”时政类报道。
传统直播的创新与混搭。今年“两会”期间,现场直播也是一个新亮点。严格意义而言,直播不能算信息可视化产品,但借助网络媒体技术的想象力,传统电视媒体的直播手段被网络赋予了更多互动和社交的功能,并与可视化技术相搭配,形成新的可视化产品。比如,腾讯新闻携手《新京报》,呈现了一场连续16天累计98小时40路信号的“两会”直播,直播内容既有会场外的“两会”花絮,也有会场内的现场报道,用户可以通过直播镜头了解“两会”的里里外外。央视新闻充分发挥自身在视频制作方面的优势,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中推出“云直播”功能,提供多路直播画面。同时,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V观两会2016两会直播大厅”,模拟微信朋友圈形式,通过“图文+微视频”的方法对“两会”进行直播报道,这些视频长度大部分都在2分钟以内,有些甚至只有20多秒,报道内容主要为会议中的热点问题,如受访委员代表们的主要观点、精彩语录及会场周边花絮等。
内容的多层级系统性开发。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往往有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点,“两会”期间更是如此。同一事件中不同的新闻信息往往适合不同的表现形式,若刻板地用单一形式传递所有新闻内容,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很多产品还停留在依靠单一形式传递复杂新闻信息的层面,有些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了多形态开发,但是诸多形式的作品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处,不成体系。虽然说可视化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缩短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距离,但凌乱的可视化作品呈现却会令受众对新闻事件难以有宏观的、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只觉得花样繁多却并不清楚重点在何处。今年“两会”期间,仅有个别媒体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腾讯网作品《习近平这三年》综合运用互动网页、信息图表、手机H5交互三种信息可视化形式系统呈现了习近平主席近三年的工作内容。同时,手机H5作品并不是对网页端内容的再现,而是和网页端互为补充。在未来的报道中,如果能够借助多种样态,注重内容的多层级、系统性开发,打好“组合拳”,可视化报道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形式大于内容。在这方面,新出现的VR产品表现最明显。VR全景作品以其新鲜的技术形式、极具冲击力的呈现方式,吸引了广大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主动参与和分享转发。但是VR技术在今年“两会”中带给用户的只是沉浸式、贴近式的体验,用户在全景作品中更像是一个隐形的旁观者,能做的仅仅是转来转去地四处观望,虽“身”处其中,但对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参与感和互动感并没有体现出来。VR技术和H5技术分别作为今年和去年“两会”期间的“小鲜肉”,对比之后发现,今年的VR和去年的H5技术走的其实是同一种路:炫特技、抓周边、秀花边。H5技术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发展,开拓了社交形态的新形式,更加重视深度内容、热点内容的传播,注重互动性和受众的参与感,即使在虚拟现实这个新技术的冲击下,也依然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VR技术能否像H5技术一样,让用户在沉浸式体验中拥有更个性化的参与,从而使VR技术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统一的品牌意识有待加强。网页端、客户端、微信端等多终端发布新闻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受众,优质内容的多终端共享、多形态发布也有利于信息内容的有效传达。但是“两会”期间,4家中央媒体仍和以往一样,在各个端口各自发力,同一内容多终端重复出品,很少共享,没有形成品牌意识。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均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手机H5交互作品,但是仅有《看!有人把十三五画下来了》这一个产品在《人民日报》旗下的两个端口均有发布,其他传播效果良好的手机H5交互产品都只在单一端口发布,同时,这些H5产品都没有在人民日报网页端出现。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端和网页端赢得的良好口碑并没有互相反哺,从而取得1+1>2的效果。这也反映了媒体融合进程中,各媒体的内容生产机制和组织架构还在探索中,各自为战的局面比较明显,组织融合与协同之路还远未展开。
应当说,随着技术的飞速变革,可视化产品在表现形态、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上都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形态层出不穷,方式千变万化。但无论怎么发展,形态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无非都是为内容服务,无非都是媒体在技术变革中重新探索用户的体验方向与兴趣点、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的手段。借助全国“两会”这个巨大的新闻信息场,能看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方式、方法的具体变革,而从全国“两会”报道中,能看到技术级数增长所带来的产品级数增长。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未来新闻报道的具体样式,但从每次试验场的产品来看,我们正在创造未来,而如何把这种试验产品化成日常改革中的经验借鉴,则是全国“两会”大规模创新报道的应有之义。
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小染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5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理念与形态发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JD86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