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协同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将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资源有效整合,使彼此之间的教育力量能够进行主动协调,积极实施合作,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促进同步教育的高效、协同发展。当前,很多学校在对小学生的良好品行进行养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弊端,他们缺少必要策略与途径,不能使教育收到应有效果。学生在学校受五天的德育教育与熏陶,往往在家中过个周末就会消耗殆尽,学校一直处于孤军作战之中,“5<2”的现象频频出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协同教育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素质与品行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协同教育网络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小组、家长委员会及社区内的教育委员会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学校在德育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和社区进行练习,协调多方面关系,将家庭、社区的教育力量挖掘出来,与其进行教育信息的沟通,加强三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协同教育的有效展开。
一、学校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学生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责任。要想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文明、道德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受到规则的制约,并逐渐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促进学生高贵品格的形成。
(一)德育教育要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所提出的准则,德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规范》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把握。我校在这方面一直坚持五个字原则:学、比、查、说、评。
“学”是要教师带领学生以班为单位对《规范》的内容进行学习,形成正确理解,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比”是要在班级或学校的范围内开展与《规范》相关的竞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范》内容,加深记忆。“查”是要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要努力改正。“说”是要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评”是以以上四项为基础,将以上环节进行量化,评出优秀班级和学生。
(二)德育教育要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在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和训练时,我们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内外活动中。德育工作者要多对学生的情况及学校情况进行观察,从细微处入手,结合当前学校实际,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训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在课前让学生养成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坐姿、提问等行为进行规范;三是要对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化训练。
如果学生之中出现说脏话、乱扔垃圾、打架等行为,我们就可以提出“杜绝校园脏话”、“垃圾入箱”、“每天交个新朋友”的倡议活动,以健康有益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使校园能保持干净整洁,人人讲文明、讲礼貌。提出了训练重点,我们就要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有效措施,并将训练重点逐步落实。首先,教师要在集体活动中深入参与进来,无论是在组织阶段还是训练阶段,教师都要亲临现场,促使训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步入正轨。其次,教师要提出严格要求,严格进行训练,也可以由学生组成“礼仪督导员”,佩戴特殊标志,在校园中轮流值班,提醒其他学生讲文明、讲礼貌。
(三)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学校每周安排的德育课并不多,而德育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持并不断进行渗透的项目,因此,除了德育教师之外,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努力将教学与德育相互融合,找准学科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的切入口,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以有效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使学科学习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家庭中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组成社会这个“巨人”的细胞,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一直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德育教育模式中,我们还要多争取家长意见,使得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建设中。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组织或会议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以便家长在家中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要求,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等。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训练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有法可循,避免盲目训练。这样家长就能逐渐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要逐步加强,尤其是班主任,承担着学校与家庭之间纽带的任务,每个学期都要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班主任要将家长的练习方式记录下来,并积极寻求家长的意见,将他们的建议集中起来向学校的德育工作组汇报。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就会形成,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中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学生还会受到来自社会思想、社会规范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会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重要作用,还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能够使学校教育得到拓展,在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设定一定量的社会活动,提出某些具体的社会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中。
常见的社会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请进来”,即邀请一些特殊职业、特殊经历的人来学校,如,我们可以要求公安干警来学校宣传安全知识,请交警来学校讲解简单的交通法规,请老红军、老干部来学校作报告。二是“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社会实践,或是参与到公益劳动中。教师要对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使学校和家庭都能明白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就能构成一种综合性的大环境,教育的作用和功效就能得到更好发挥。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同教育实践,学生的性格和品行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学校要不断加强协同教育思想,将家庭、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充分挖掘出来,控制和消除校外活动给学生日常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