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东 陈则君 陈子健
(江阴市中医院影像科,江苏 江阴 214400)
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李东陈则君1陈子健2
(江阴市中医院影像科,江苏江阴21440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老年GIST患者93例,同时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MSCT和常规CT扫描,将MSCT扫描结果记为观察组和CT扫描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等,然后依据不同危险分级对观察组所有病患进行MSCT扫描结果对比。并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影响老年GIST危险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漏诊率等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处于低度的GIST病患表现为生长于胃部、内生型、<5 cm、规则形、均匀强化及无系统脂肪浸润,中重度相反。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老年GISI危险分级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6个影响因素,即: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系统脂肪浸润。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中通过MA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将MSCT应用于GIST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在不同危险分级中相关特点对应准确。这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危险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消化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对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GIST在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相对更高,对病因的确定以及治疗的跟进不同导致预后差别较大〔1〕。对于老年GIST来说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存在极大的阻碍,即病患治疗的主动性。在发现病症后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主要是在诊断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2〕。多层螺旋CT(MSCT)是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被开发应用的,其主要特点是对GIST的密度、部位与相关组织的联系能清晰显示〔3〕。临床上应用MSCT得到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临床上的更进一步应用。本文探讨MSCT对老年GIST的诊断价值。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GIST患者93例。入选标准:年龄≥60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男67例,女26例。年龄60~85岁〔平均(71.1±4.12)〕岁。主要临床症状:腹痛、便血、呕血以及肠梗死等。再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排除伴有肾脏器官严重疾病的志愿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60~83〔平均(70.7±4.09)〕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排CT。所有参与者在接受检查前保证空腹8 h以上,然后服用1 000 ml温水后检查胃十二指肠和小肠。病患在取仰卧位后进行扫描,其中扫描参数为: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1.375,进床速度为27.5 mm/s,扫描速度0.8 s/w。以及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50 mA。然后以3~5 m/s的速度利用高压在肘前注射碘海醇100 ml。将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部位、大小以及生长方式等进行记录。
1.3疗效评价〔4,5〕对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计算得到检查结果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以及漏诊率。其中准确度=(检出实际患病例数+检出实际未患病例数)/总例数,敏感度=检出实际患病例数/总患病例数,特异性=诊断为非病患例数/实际非患病例数。漏诊率=未检出实际患病例数/实际患病例数〔4,5〕。其中准确度即为在患病人群中,成功确证患病的概率;而特异度即为在不患病的人群中,成功排除患病的概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1两组诊断结果对比观察组诊断的准确度〔90.21%(12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4.83%(107/143),χ2=11.73,P=0.001〕。观察组〔88.00%(44/50)、78.49%(73/93)及21.51%(20/93)〕与对照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漏诊率〔96.00%(48/50)、87.10%(81/93)及12.90%(12/93)〕对比无显著差异(χ2=2.174,P=0.140;χ2=2.416,P=0.120,χ2=12.78,P=0.179)。
2.2所有GIST病患具体情况与危险分级关系不同危险分级的GIST病患表现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其中低度的病患主要生长在胃部,生长方式为内生型。相反重度病患生长部位胃部、小肠比例相近,而多表现为外生型。低度GIST病患全为<5 cm以及多数为规则形,相反中重度多为≥5 cm以及两种形态比例相近(均P<0.05)。见表1。
2.3导致老年GIST危险分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老年GIST危险分级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6个影响因素,即: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系统脂肪浸润。见表2。
表1 所有GIST病患具体情况与危险分级关系(n)
表2 导致老年GIST危险分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2.4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与MACT扫描强度对比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中通过MA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与MACT扫描强度对比
GIST主要从胃肠道间充质干细胞发展而来的,作为来源于间叶组织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肿瘤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却不是很明显〔6〕。临床上对GIST的定义是因为在胃肠道以及网膜等出现过度表达的情况后,形成了梭形或者上皮样的肿瘤。GIST还有可能往腔内外一直生长,并有可能出现溃疡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单纯CT检查难以与胃癌区分。尤其是老年GIST病患不及时就诊导致后期治疗更为困难,肿瘤恶化程度更为严重以及预后差等显著特点。逐渐完善的MSCT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其扫描的结果中数据完整性极高。在扫描过程中屏气一次也能快速收集数据,排除了因多次屏气导致漏扫的结果〔7,8〕。所以,将MSCT应用于GIST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说明应用MSCT对老年GIST病患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适合应用在这种诊断要求极高的病况中。并且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中通过MA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赵志清等〔9,10〕的报道中也有类似结论。不同肿块密度表现不相同,并有可能出现出血、坏死等症状。因此,对不同密度的GIST病患进行扫描分类后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效率。MSCT平扫能对肿块的形状、大小以及密度有更好的反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评价肿瘤血供特性。在对肿瘤诊断和鉴别的时候,通过MSCT平扫具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本文通过对观察组不同密度的GIST病患的扫描结果显示:处于低度的GIST病患表现为生长于胃部、内生型、<5 cm、规则形、均匀强化及无系统脂肪浸润,中重度相反。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分级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6个影响因素,即: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系统脂肪浸润。符合张小平等人的报道〔11,12〕。说明处于低度的GIST表现出均匀强化并规则性,这无疑加大了扫描准确的难度。一般来说,肿瘤的大小可以作为分级标准之一。因为当肿瘤直径不断增大后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越大,长将5 cm作为良恶性的评定分界点。而肿瘤的生长方式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出现差别的,当肿瘤生长的较大时其向外生长的阻力变小以致出现外生型的比例更大。并且在肿瘤体积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由于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导致内部坏死概率增大,所以出现不均匀强化的比例更高。同样因为高度恶性肿瘤向外型生长以及体积的庞大以致容易出现对周围器官侵犯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出现系统脂肪浸润。以此看出MSCT能相对清晰显示不同密度与相关器官的关联性,从而对肿瘤的良恶性作为准确的判断。在正常情况下肿瘤是处于向外呈现膨胀性的生长,导致边界不是非常清楚。并且由于肿块在较小时才会有密度的均匀分布,因此在肿块逐渐变大的过程中不利于准确分辨。只有对肿块大小、生长部位及大小、转移和浸润等情况作全面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由于临床上对GIST的良恶性分界尚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通过MSCT对其加以分析后更易分辨。尤其是分辨后为后期治疗提供指导数据,保证治疗效果。从MSCT影像分析结果来看不难发现对于体积偏小的良性病变通常没有显著症状,相应的恶性的表现出来的症状更多且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将MSCT影像技术应用于老年GIST的诊断中具有非常的临床价值。不但具有明显的高准确度,而且对漏诊率也有改善趋势。对不同危险分级的病患的扫描结果存在明显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危险分级深入分析能得到肿瘤良恶性情况。这给临床上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保证治疗效果。
1杨华,肖刚,周新平,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9):973-5.
2陈宁,张同琳.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腹膜后脓肿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1):60-1.
3马菊香,叶兆祥,李绪斌,等.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3):242-7.
4杨艳丽,王永光,卢晨,等.胃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与病理对照初步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33(3):201-2.
5Jean-Sebastien,Pelletier Richdeep S,Gill SF,et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pen vs.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J Clin Med Res,2015;7(5):289-96.
6顾亮亮,夏淦林,冯峰,等.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11):1120-2.
7解乃昌,张世甲.胃肠道间质瘤反复复发左胸腔转移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7):554-5.
8赵群,李勇,胡子龙,等.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及肿瘤最长径的评估价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23):227-31.
9赵志清,罗帝林,吴冬,等.MS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30-2.
10徐宏伟,刘庆猛,朱秀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6):440-5.
11张小平,尹卫民.胃肠道间质瘤MSCT诊断与危险度分级的对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3076-8.
12宋晓明,王海屹,叶慧义,等.胃间质瘤的X线及CT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3):176-8.
〔2015-11-19修回〕
(编辑曹梦园)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4.061
李东(1970-),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研究。
R554
A
1005-9202(2016)14-3481-03;
1江阴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