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施文娟
(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17检测及意义
李晓玲施文娟1
(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白细胞介素(IL)-15;IL-17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提出的“三重打击(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及内毒素血症)”学说和“免疫麻痹”学说,对细胞因子在ACLF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解释〔1〕。白细胞介素(IL)-15与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表达已有学者做了研究,但在ACL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IL-15与IL-17在ACLF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乙型肝炎ACIF患者33例为ACLF组:男28例,女5例;年龄48~63岁,平均(55.1±5.3)岁。CHB患者42例(CHB组):男36例,女6例;年龄49~66〔平均(58.7±5.1)〕岁。健康体检者20例(HC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9~68〔平均(59.6±4.8)〕岁。CHB 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亚太地区肝病研究协会(APASL)制定的《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管理的专家共识》〔2,3〕;ACLF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4〕,排除肝硬化、其他病毒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和免疫调节剂使用者导致的肝衰竭。
1.2标本采集与检测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试管中,室温下以1 000 r/min离心20 min,将上清液移至EP管后置于-80℃冰箱中冻存备用;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生产,上海尚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装,检测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3疗效判断标准ACLF、CHB患者入院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和人工肝治疗。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②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明显改善;③其余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
2.1患者基本情况与临床转归ACLF组、CHB组及HC组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构成比:P>0.05,年龄:P>0.05);ACLF组与CHB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固醇(TC)值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ACLF组26例完成随访,7例病情加重放弃治疗出院;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组14例和无效死亡组19例(死亡12例、无效7例),9例住院期间合并细菌、真菌等感染,病死率为46.15%。CHB组临床疗效均为临床治愈或好转。
表1 ACLF组与CHB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2.23组IL-15、IL-17水平比较3组间IL-15和IL-17水平差异显著(均P=0.000),见表2;ACLF组与CHB组IL-15(t=5.555,P=0.000;t=4.766,P=0.000)、IL-17水平(t=6.496,P=0.000;t=5.857,P=0.000)均高于HC组,ACLF组与CHB组IL-15(t=1.116,P=0.270)、IL-17水平(t=0.987,0.328)无明显差异。
2.3ACLF治愈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IL-15、IL-17水平比较两组间IL-15、IL-17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2 3组IL-15、IL-17水平比较
表3 治愈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的IL-15、IL-17比较
明德松等〔5〕报道了乙型肝炎患者IL-15与机体感染HBV后炎症反应程度、肝炎病情的轻重相关;Lemmers等〔6〕发现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浆IL-17水平明显升高;Yasumi等〔7〕发现急性肝损害和暴发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内IL-17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说明IL-15、IL-17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及ACLF的发生有关;ACLF的无效死亡组IL-15、IL-17水平虽然高于治愈好转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少、抽样误差过大有关。
1Rehermann B,Nascimbeni M.Immunology of hepatitis B vires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Nat Rev Immunol,2005;5(3):215-29.
2Liaw YF,Leung N,Kao JH,et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epatol Int,2008;2:263-8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0.
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
5明德松,苏智军,邱晓东,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3、IL-15水平及其比值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4):301-3.
6Lemmers A,Moreno C,Custot T,etal.The interleukin-17 pathway is involved in huma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9;49(2):646-57.
7Yasumi Y,Takikawa Y,Eedo R,etal.Interleukin-1 7 as a new marker of severity of acute hepatic injury〔J〕.Hepatol Res,2007;37(4):248-54.
〔2015-06-17修回〕
(编辑苑云杰/杜娟)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4.111
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资助项目(GSWSKY-2014-38)
施文娟(1972-),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肝脏疾病临床研究。
李晓玲(1963-),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研究。
R512.6+2
A
1005-9202(2016)14-3587-02;
1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