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秀
对于广袤无垠的大地来说,路是它的血脉,缠绕相交,织丝成网。人们从大地的此端走向彼岸,精巧的物品从一个国度运往另一国度,都依赖于从我们脚下延伸出去的路。如果大地没有了路,就如同身体没有了脉络,无法沟通,无法交流。
而不同的路,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动与传说。
丝绸之路
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已经十年了。
太阳升起又落下,草木变青又枯黄,胸膛中的一腔热血已经磨成刺骨的钝痛。只有在夜阑尽处,触摸到心脏的跳动,才能确定自己还没有向残酷屈服。看着大雁归往远方的天际,张骞终于明白,绝望是多么折人心骨。
十年前,张骞还很年轻。他意气风发地在朝堂之上,向大汉伟大的帝王庄严起誓,自己要走出一条路,用这条路将大汉和大月氏联合起来,然后驱逐匈奴,铸造帝国不世的荣光。而如今,他却被匈奴人扣押了十年,他每天都会面朝东方长久地凝望,好像这样才能缓解自己心中的苦楚。
逃出生天的那个夜晚,张骞没有回头遥望。因此他不会知道,他身后的脚印已连成一条长长的道路,从东向西,蜿蜒曲折,渐渐显露出丝绸之路的最初轮廓。
这条连贯欧亚、横跨中西的地之脉络,从长安出发,走过敦煌的风沙,饮过月牙泉的水,听过清脆的驼铃声,抚过楼兰的兴盛。这条路上有色彩斑斓的瓷器,有种类繁多的茶叶,有温润剔透的玉石。从它在大地中生长的那一刻起,华夏向世界伸出了一双友好的手。从此兴衰荣辱,都有它的一份见证。西洋遗影
明宣德五年,冬天,曾经叱咤风云的郑和已经六十岁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这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却精神抖擞,因为他将要开始人生中的第七次远洋航行。登上最前方的那艘巨轮,郑和回身望去,只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这一瞬间,郑和仿佛看见了第一次下西洋时,那个年轻的自己。
只是郑和不会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登船踏浪,迎风而立。就在两年后,这个伟大的航海家病逝古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数百年的时光匆匆走过,如今,印度洋的风还在缓缓吹过,那个在船上凝望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就如同后人的那句评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然而,即使印度洋的传说化作史册长卷,浩荡的舰队离散腐朽,郑和走过的路也依然能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人类文明的地图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从太仓的刘家港到非洲海岸,这条道路穿过海洋,登过岛屿,拜过圣城,无数的故事与传说,让这条在波涛中诞生的路更加传奇,而它也让亚欧大地更加紧密,为数十年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铺平了道路。
茶马古道
六个年轻人困在山岩上已经很久了。
他们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头顶上是呼啸的狂风,身边是陡峭的山岩,脚下是万丈深渊。来势凶猛的疾风劈开水面,滔天巨浪掀起无数的波澜。即使一个微小的失误,他们都有可能葬身于此。
这时,他们发现,身旁有一个洞穴,被狂风暴雨侵袭的他们只能躲在这里。而洞穴里,岩石下,一眼望去,累累白骨堆积如山,仿佛无尽的危险在向他们招手。只要他们稍一分心,成为白骨的就是他们。
可是这六个年轻人从未想过放弃,面对白骨,他们不曾胆怯,面对艰险,他们不曾妥协。正是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的他们,向世人验证了这条古道的存在,让这条渐渐隐没的大地脉络,重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这条沾染着茶香古韵的道路,从千百年前的唐宋便开始兴盛,穿过明清岁月,走过二战风烟。到如今,它连接着西北的大漠,滇藏的险山,印度的土地,非洲的红海,沧海桑田都看过,岁月光阴都横渡,不管世间万象如何变幻,仍然和这一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走向更远的将来。
国之命脉,在于人;地之命脉,在于路。不论是丝绸古道、西洋波涛还是茶马古道,它们都是人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印记。而将来,人们也将和脚下的道路一起,走向更宽阔的大地和更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