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霞
趣话六月六
◎文/王霞
我国古代的许多节令都在 “重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盛夏中的六月六也是一个 “重日”节。
“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谣。在这一天,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习俗仪式,最常见的就是曝衣、晒书、接闺女。
我国把六月六当作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后来,不少朝代把六月六和治水功臣大禹联系了起来。
春秋时,晋国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大禹的生日。唐皇甫谧 《帝王世纪》云:“练纳有羊氏,臆胸拆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飨,岁以为常。”所谓 “熏修”,就是道士修洁养性;所谓 “裸飨”,是指用酒及供物来祭神。
祭禹仪式直到宋朝还在举行。苏轼在 《濠州七绝·涂山》一诗自注云:“淮南人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数万人会于山上。”可见盛况不减。
在宋朝,朝廷又定此日为 “天贶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这天为天贶节,还特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在佛寺,六月六成了 “翻经节”。《真州竹枝词引》记载:“六月初六日,晒经,第丛林故事耳。”丛林,是指寺院。那么,寺院晒经有何故事呢?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慎将所取的佛经掉落大海,师徒们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带回东土。古人认定唐僧晒经这天是农历的六月六日,据此又把这一天命名为 “天赐节”,意思是这一天“天赐佛经度众生”,所以,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经书翻捡出来曝晒,以利长期库藏。在清末董玉书所著的 《芜城怀旧录》卷一中便有相关记述:“石塔寺,即古木兰院,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晾。”
有趣的是,“天赐节”后来却发展成了 “晒书曝衣节”。明沈德符 《野获编》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成曝列圣实御制文集大函,为每岁故事。”六月六是一年中很热的时候,皇宫内府趁时晾晒各类书籍文件,年年如此,久而影响民间,民众效仿,便在这天 “日曝晒书衣裘”,形成习俗。此习俗在古时甚重,连庙宇的城隍塑像,也要在这天重塑面身改换 “新袍”,谓之 “晒袍”。
这种习俗,想来和季节气候有关系。六月初六,雨季刚过,日烈天晴,正是曝衣晒书的好时节。由于这一习俗有科学道理,所以,聪明的人们自会自觉去做。
六月六最有意味的习俗无疑是 “接闺女”。在很多地方,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闺女,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晋国国卿狐偃功高倨傲,气死了亲家赵衰。次年晋国遭灾,狐偃奉命放粮。女婿决定趁其六月六回城的机会杀死狐偃,以报父仇。女儿得知后,赶回娘家报信。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请来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过于狠毒,但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嫌尽释。
从此,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他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关系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传扬出去,百姓们个个仿效,也在这天接回闺女,图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
在民间,还有个 “六六大顺”的讲究,这也是最常见的酒令,其实也和 “接闺女”有关。原来,六月初六正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天气晴好,好让女儿能顺利回家。
是不是立刻感觉这个酒令好温情?
□本栏编辑/厉飞